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连光福,毗邻镇来自湖,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考距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360百科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职课久供造核容感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景区内有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渔矶台、槿篱胞茅舍、半岛茗茶、青云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公园主形要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地。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先后获得"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准耐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
2007年2月,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2008年,苏州太湖国家湿连规量盟地公园获批成为"省级太湖湿地公园"。
2009年12月,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公园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湿来自地公园。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360百科渚,南连光福,与"中国刺绣周括往一换措充化之乡"镇湖毗邻。
湿地公园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外卷盐获肉困沙变拉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拉7℃;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水量1099.6mm。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
来自 公园的地理特色是在现状鱼塘基础上,通过整合、修复、补充,表达了太湖特有的渔文化、刺绣文化、田园文化。公园提出大地景观艺术化等设想,勾画了芦白稻黄、桑青水碧、竹翠桃360百科艳、鹭舞燕翔、蛙鸣鱼跃的生态湿地景象,更大的发挥湿地公园与环太湖生资阳侵态旅游带紧密相联的优势 促进高新区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发展。
从2003年起施,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对湖滨沿岸进行综合治理,着手恢复生态湿地,对度假区入口处向西全长约5.5公所革族里的太湖岸线进行总体策划和设计。2008年又进一步对中心区9 公里太湖岸线全笔缩面实施湖滨生态湿概汉财比地保护与恢复。继2008年获批"省级太湖湿地公园"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公园2009年12月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截至2011年,太湖湖滨湿地公园已完成改造湖岸线14.5公里,完成围堰清淤100多万立方米,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逾万株、树木24000棵,在沿湖岸线种植乔木、草坪,设计景观小品 修复名胜古迹,建成大型景观标志室停山属鸡波民酸耐必组水风车和5公里人行木栈道,形成了风车堞影、栈桥探幽等八大生态景观,成为都市人走进太湖山水、亲近自然生态的绿色长廊。
经过详细的规划,苏州太纪回包烟去倒形干防包湖国家湿地公园自同还困2010年5月开始,因地制宜地开发出 了一系列旅游项目牛,先后举办了稻草人艺术节、养生节、夏日昆虫节、风车秀、家庭节等系列主题活动。这些原创的活动不是其他地区旅游项目的生搬硬套,每一项都极具太湖生态文化特色,2011年国庆节期间,太湖湿地公园的日均游客人次突破了1万人。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同时,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也十分注重"适度"发展,始终坚守着旅游限制地段容的拉一衡己何顺量这一基本原则。垂滑鸡散民扩齐卷截至2012年,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珍稀濒危植物2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苏州地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地。
苏州太湖国家湿笔名济将入读地公园是一项利用太湖综合治理的清淤工程,在太湖沿岸纵深2 00米范围的湖面进行高底错落的地形改造,种上各类水生植物,营造野生物种栖息、衍生的自然环境,营造了美规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特色景观。将长期以来一再加固加高,作用于水利,却丧失自然湖岸湿地功能的防洪大坝,一道硬生生地切断了山、地、水的自然组合与过渡的人工大坝,重新恢复了太湖沿岸大自然的亲和力,将生态湿地,回归自然。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遵循生态性、艺术性、多样性、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将湖河岸线空间与水体有机融合,充分体现自然特性、创造充满生态情趣的湖滨环境。生态湿地公园共设计7个分区,同时,在沿湖液章绿某事秋山距雨岸线种植乔木、草坪,设计景观小品,修复名胜古迹,是一个集水生植物观赏、生态科普、候鸟栖息、步道游览等级质困旅游项目以及芦苇荡、生态湿地景观为主的生态主题公园。太湖湿地课行宽利公园设想通过不断完善协号背类歌与发展,不仅发展成为了城市的绿"肺",也正逐步成为具有苏州太湖特色的旅游胜地。
熊猫主题广场
熊猫主题广场占地近3000平米,紧邻苏州太湖大熊猫科普馆,是苏州太湖国家湿地 公园配套最完善的三 大集散广场之一。熊猫主题广场作为娱乐,餐饮,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广场,还包括了公园新项目湿地探险XD影院,近200平米,可容纳90人同时进餐的熊猫主题餐厅,超过100平米的熊猫主题商店,以及熊猫主题休闲长廊等配套设施。
XD影院
XD影院采用XD播放技术,全面超越6D电影技术,是苏州第一所XD影院。 "追赶、奔跑、穿梭于最原始的非洲湿地之间, 真实体验湿地探险的感官刺激, 赶快加入你的湿地探险之旅。"
太湖风情湖滨浴场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太湖风情湖滨沙滩浴场是太湖板块推出的夏季玩水游乐场所,占地近万平米,湖滨沙滩浴场身处太湖湖光山色和湿地的层层绿色环抱中,金色的沙滩、碧清的湖水形成和谐共存、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色,是集游泳、水上娱乐、沙滩运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 湖滨休闲娱乐区。
湿地知识长廊
分不清湿地的四季,是威尔第的旋律,还是唐诗宋词的格律诗;踩着自然的韵律,跟着风儿, 跳不停地湿地圆舞曲。
珍禽部落岛
绿色的岛屿上,生活着丰富的野生动物类群,有孔雀、鸵鸟、梅花鹿等。这里可以看到孔雀开屏、鸵鸟飞奔梅花鹿滩涂嬉戏,是湿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农夫果园
一个质朴的田园,给自己一个平和的心境,卷起裤管,光着脚丫,专注地弄花花草草,体验农民的滋味。
世博苏州新馆
千年水城的灵动,百年世博的精彩,借助苏州人的巧思和高科技的设施,世博苏州新馆淋漓尽致得重新诠释了2500年苏州古城的悠久文化与文明。粉墙黛瓦、假山长廊、小桥流水……突显出姑苏迷人的古韵今风。
水上活动中心
新开辟的大型水上互动游乐区。冲锋舟、水上自行车、碰碰船等游乐项目,在碧波里荡漾,成为太湖湿地一景。
乐活林
小溪涓流,绿草茵茵,空气清新,林中小鸟竞相争鸣。每到春夏,郊游的人们便聚此露营,品尝太湖美食,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尽情潇洒,尽情快活。
天鹅湖
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黑天鹅自由自在的飞翔、飘游、嬉水、觅食,安详的休养生息。这些圣洁的仙鸟,或飞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成为湿地一道亮丽的景观。
熊猫馆
留下记录熊猫成长的瞬间,和它们一起生活,一起玩乐,走进这片竹林,来到熊猫们的世界,依水而建的竹林,是熊猫们的家园。
渔矶台
苏州自古"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鱼食"的历史比"饭稻"还要早。又因毗邻太湖,因此苏州人捕鱼的技艺可谓天下闻名。渔矶台,通过生态渔业观光,渔猎文化,序列化的传统渔具展示,全景展现了太湖渔家的民俗风情。
七桅古船
七桅古船,是我国淡水渔业中最大的捕捞船。因船上竖有七根粗大的桅杆而得名。又称"七扇子"。该船历史悠久,有"活化石"的美称,也是太湖的标志物。
动物资源: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 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鱼类的繁殖、栖息的场所。湿地动物群落主要由底栖动物、鱼虾类、水鸟、两栖类以及其他湿地动物所组成 底栖动物,如螺、蚌等;鱼虾类,如鲫鱼、鲈鱼、青鱼、鲢鱼、银鱼、桂鱼等,这些鱼在湿地公园内都可以找到;水鸟,如丹顶鹤,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园内就有水鸟十余种,比较常见的有白鹭、野鸭、喜鹊 鹈鹕、翠鸟等。两栖类,如青蛙、蟾蜍、螃蟹等。其他湿地动物,如野兔、刺猬等。
植物资源:湿地是植物的海洋: 有繁花似锦的湿草甸、郁郁葱葱的芦苇、 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它们都依偎在湿地母亲的怀抱中,一年又一年默默无闻地繁衍生息; 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 却是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绚丽多彩的画卷。湿地植物类型多样,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三种。挺水植物即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如莲藕、荸荠、香蒲、芦苇、慈姑、灯芯草、菖蒲、紫芋等;浮叶植物是生于浅水中,叶浮于水面,根长在水底土中的植物,如睡莲、王莲、菱、芡实、莼菜等;沉水植物是指植珠全部或大部分沉没于水下的植物,如苦草、眼子菜、黑藻、金鱼藻、水车前、中华水韭等。
苏州缂丝:苏州缂丝经丝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具秀而著称。它通经断纬,织法奇特。苏州缂丝织造时,艺人按预先设计编结在缂丝上的图案稿,不停地变换各种颜色的梭子,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变换数以千计的梭子,可见功夫之深。由于织物的图案与素地接台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因而又称为"刻丝"。苏州缂丝成品正反如一,与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绣: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镇湖刺绣最为有名。镇湖作为苏绣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素有"八千绣娘"之说。2006年镇湖被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一直以来,镇湖刺绣致力于苏绣文化的继承、发展与繁荣,着力壮大苏绣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贡山茶:在历史上曾与碧螺春媲美。贡山茶叶嫩肥厚、经久耐泡、味醇甘美、香气浓郁、汤色金黄透亮,是茶中珍品。
太湖水产:游湖在太湖之滨,也有湖鲜出产,即"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和"水八仙":茭白、莼菜、菱角、塘藕、芡实、孛荠、茨菇、水芹。到游湖,不吃湖鲜,实乃憾事也。
【"太湖特产"目录下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1、大禹治水遗迹:《吴郡志》说:"昔禹之时,震泽为患,东有堽阜以隔截其流。禹及凿断堽阜,流为三江东入于海,而震泽始定。"震泽是太湖古名,而太湖之东就在游湖附近。
2、吴王携西施泛舟处《洞庭实录》载:"吴王曾于此游玩,故名。"佚名《游湖》诗写道:"水嬉张处六龙翔 想见西施舞袖扬。香艳消磨朝市改,乐游一曲不沧桑。"
3、范蠡携西施归隐处: 吴国灭亡后,越国成为东南大国,称霸中原。范蠡功成身退,带西施西出姑苏,载舟而去,出没于太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古迹遗址"目录下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祭禹:每年正月"上昂"、清明"祭禹"及冬季"献鱼头"三期大香信,其中尤以清明祭禹最为隆盛。正月"上昂",是纪念禹王圣诞和祭鳌求福的祭祀活动。俗传正月初八是禹王生日,吴地有神诞庙会,在庆贺禹王诞辰同时,祈求鳌鱼不要兴妖作怪,同时也祭祀庙内诸神,保佑渔民平安。活动从正月初八开始,持续约半月。清明祭禹,是全湖渔民的公祭,由各香社统一安排实施。香期为7天,前3天祭祀,后4天娱神。冬季"献鱼头",此时幼鱼已经长大,正是捕涝季节,渔民要将捕到的第一条大鱼献给禹王,表示捕鱼不忘本,祈求禹王保佑渔汛丰收。
蚕事:太湖流域养蚕习俗有敬蚕神、赞蚕花、扎蚕花、接蚕花、撒蚕花、蚕生日、蚕花榜等。比较重要的仪式体现在养蚕的一头一尾。开始是"洒布种"。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都要准备了酒菜鲜果祭祀灶神,祈祷蚕桑丰收,据说经过这一仪式后,蚕病就少,蚕花可望获得丰收。蚕上山结茧时是"望山头"。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相互探望,互送礼品,预祝蚕花收成好。
"赶四'上'":赶"上",其实就是赶集上的省称。赶四"上",最早是从"禹王庙"二月初四的庙会演变而来。初四一早,邻近乡村数千人都来参加庙会,顺便把家中多余的农副产品带出来卖掉,再买些自己需要的油盐、酱、醋和日用品回家。因为人多,单纯的庙会附带成了赶集。以后每月按农历逢一、二、三、四……九的日子,各镇自择一天,作为集市日,四乡百姓都来赶集。每10天一轮,就叫赶"上"。
刺绣: 旧时学徒拜师,要办敬师酒,程序为:首先由师徒向祖师及其保护神行叩拜礼,然后由徒弟叩拜师傅、师娘,并向师兄弟行礼。3年期满,徒弟要办谢师酒,由师傅介绍"第一个门槛",否则,任何绣庄都不能收。绣业祖师为"露香园顾绣"的创始人顾名世,绣娘逢年过节都会向他敬香上供。
【"民风民俗"目录下内容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