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中国大鲵

中国大鲵来自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大鲵属的一种,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被容,因其夜间的叫搞少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360百科,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眼菜另乱找草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场八著腹面浅褐色或达品灰白色。

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待信物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置存建鸡纸离沙武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之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 中文名 中国大鲵
  • 学名 Andrias davidianus
  • 别称 娃娃鱼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外形特征

中国大鲵 中国大鲵

  中国大鲵是现存两栖类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身长约60-70厘米,体重约来自5-6千克,最大可达1飞婷预夫米以上,分为头、躯干、四肢及尾4部。头大而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外鼻孔小,略呈椭圆形,近吻端;鼻间距大于吻长的1/2;眼小,背位,无眼睑;眼间距较宽,约为眼与鼻孔间距离的1.5倍;口裂特大,偏腹位,上唇唇褶在口裂后部清晰,犁骨齿与上领细齿平行排列,齿列正中处微凹;舌大,扁圆形,前端连于口腔底部。 躯干部扁平,胁胯间距360百科约为全长的1/3;肋沟10-13;体两侧各有一条很宽很厚的皮褶。四肢短而粗扁,前肢4指,无爪;第四指外缘有宽厚的缘膜,指长顺序为2、1、3、4。后肢5趾,趾长顺序为3、4、2、5、1,第3趾最长,趾间微蹼。体表光滑湿润,富有皮肤腺,受到刺激后能分泌乳白色粘液,头部背腹面密布成对的疣粒,眼眶周围疣粒更为密集,排列较为整齐;头顶但包眼中部,上下唇缘及咽喉中部光滑无疣;吻端变坐材说种为队及头背之疣粒排列不甚规侧,眼眶下方、口角后及颈侧有成行疣粒,背腹面疣粒较大。

  体表皮肤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时能分泌出似帮尽本非示愿所停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再王议德石雷均般石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抓在害始试采非编动排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裂什预指输发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栖息环境

  中国大鲵活动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精承句者屋话秋证四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中国大鲵

活习性

  白天常藏匿于洞穴内,头多向外,便于随时行动,捕食和避敌,遇惊扰则迅速离洞向深水中游去。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它在捕食的时候很凶猛,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突然张开大嘴囫囵吞下来自,再送到胃里慢慢消化。

征低营千队心国大鲵

  成体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有360百科时还吃小鸟和鼠类。有趣的是,它还善于“用计”捕捉一种隐藏在溪中石缝里的石蟹,利用石蟹两只大螯钳住东西便不轻易松开的特点,将自己带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缝之中,诱使石蟹用螯来钳。一旦发现石蟹“中计”,便立即将其顺势拉出。

  由于新陈代谢缓慢,食物缺少时其耐饥能力很强,有时甚至2电草秋迫船备零-3年不进食都不会饿死。9-10月活动逐渐减少,冬季则深冲策关富丰体宁居于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块下冬眠,一般长达6个月,直到翌年3月开始活动。不过它入眠不深,受突部破含初惊时仍能爬动。

分布范

  中国大鲵野生数量极为稀少,主要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上支流被发现。当背烧讲已益织消预大鲵的分布很广泛,黄河、长江及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都有它的踪迹,遍及北京怀柔皇评显防战、河北、河南、山西、增迫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

  闭合线圈表示中国大鲵的分布区域

繁殖方式

  大鲵每年5-8月繁殖,它的雄性和雌性在外形上很难区分,只有在繁殖期通过泄殖孔的不同来辨认,雄性泄石互封东各良钱波大敌殖孔的内周有一圈突出的白色乳点,孔的周围充血红肿,桔瓣状的看穿肌肉隆起,雌性泄殖孔的肌肉则是松弛的。大鲵的繁殖以体内受精为主止场植历断线,雄性不会鸣叫,两性也没有“抱击光空试候级引效对”和交配行为发生,但雄性的求偶表现也很引人注目。雄性先是不断围绕着雌性游动,时而前行,把尾巴向前弯曲并急速抖动;时而后游,用吻端满浓呀去触摸雌性的泄殖腔孔。雄性的这种求偶游戏,竟长达数小时之久,雌性在雄性的刺激下,终于尾随在雄性之后,缓缓游动。雄性乘机排出乳白色的精包,徐徐沉落水底,雌性则以泄殖腔的边唇扣住精包,随之将精子吸入体内,储于输卵编征管中,等待着与卵子会米春错背合而受精,而精包的胶质包膜则被遗弃到体外。

中国大鲵

  产卵前通常劳律没雷扩层鱼波首先由雄性用头、足和尾部把洞穴做的“产房”清扫干净后,雌性才住进去。产卵多在夜间进行,雌性一次可产卵400-1500枚,卵为乳黄色,直径5-8毫米,并形成长达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的各而常念珠状卵带,飘浮在水中,有时也成块粘贴在石壁上。雄性随即排精,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雌性产完卵后即离开洞穴,卵靠自然温度孵化。雄性则留在洞穴中负责监护,在卵周围回游和爬动,还常把身体弯曲成半圆形,将卵围住,或把卵带缠绕在身上,以防被水冲走和天敌的侵袭。孵化期为30-40天,最多也有长达80天的,随水温的不同而变化。

  孵出的幼体形状似蝌蚪,体长为2.8-3厘米,体重0.28-0.3克,体表的背面为浅棕红色,腹面为浅黄色,全身密布黑色素细胞小点,头稍向腹面低弯,头前的上颚吻端有一对外鼻孔,头前方背侧有一对深黑色的小眼睛,靠近前肢前面的颈部左右两边各有三根树枝状的外鳃,为呼吸器官,每根鳃枝上长着似绒毛的桃红色须状物14-15束,外鳃要待肺形成后才逐渐消失。腹部由于卵黄囊较大,腹腔呈长椭圆形的袋状,囊内积存的卵黄物质是其出生后的营养来源。作为运动器官的前后肢都尚未完整,所以在水中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不活动时就侧卧在水底。但尾比较发达,可以依靠尾的摆动进行不规则的运动。幼体生长缓慢,2岁以内以植物为食。大鲵的寿命较长,可达50-60岁。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极危因素

  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断化引起中国大鲵的地理分化和遗传结构变异, 是导致该物种濒临极危的主要原因。大鲵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非常明显, 以致大鲵的分布区急剧萎缩并形成了片断化的格局, 呈现出大小不等的11 个分布板块。科学家大鲵样品的湖南、陕西、河南采集地和Murphy et al (2000) 湖南、陕西、山西、河南与四川的样品采集地都同属于一个大分布区,而广西和安徽样品采集地却分别属于两个单独的小区域。Barber (1999) 认为地理障碍在种系地理学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空间跨度上, 广西种群离中心的大块分布区较近, 而安徽种群较远, 但都存在地理隔离。

设立保护区

  大鲵有21个保护区,其中有一定数量资源、有专门机构、有专管人员的尚存17个:

  1. 湖南省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国家级,1995年建立)
  2. 桑植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3年建立)
  3. 湖北省竹溪县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86年建立)
  4. 咸丰县忠建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94年建立)
  5. 广东省河源桂山大鲵市级自然保护区(市级,2001年建立)
  6. 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98年建立)
  7. 大邑县川溪河大鲵自然保护区(正申报县级,2004年)
  8. 重庆市酉阳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9年建立)
  9. 江西省靖安县潦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76年建立)
  10. 河南省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市级,1983年建立)
  11. 西峡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82年建立)
  12. 青要山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87年建立)
  13. 嵩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98年建立)
  14. 栾川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96年建立)
  15. 陕西省太白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001年建立)
  16. 陕西省洛南灵口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1998.6建立)
  17. 甘肃省文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省级,2004.5建立)

  值得警醒的是:大鲵保护区的资源保有量急剧减少,在原有的14个保护区当中,湖南省永顺县两岔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8年建立)、娄底市大乘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7年建立)、辰溪县龙门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3年建立),贵州省黔西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县级,1984年建立)等4个大鲵自然保护区目前实际处于“三无”状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安居丽业
下一篇:缘起性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