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戒尺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来自板。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阔360百科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馀、阔一寸,上面四边有过苏作能封养标每调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

  • 中文名称 戒尺
  • 外文名称 ferule;teacher's ruler for beating the students
  • 拼音 jiè chǐ
  • 解释 旧时老师用以责打学校儿童的用具
  • 出处 《百丈清规·沙弥得度》

词语概念

新版戒尺

基本信息

  来自词目:戒尺

  拼音: jiè chǐ

  注音: ㄐㄧㄝ ˋ ㄔˇ

  英文:ferule

引证解释

  1.佛教戒师向僧徒说戒时的用具,两块长方形小木,一仰一俯,仰木在下稍大,用俯木敲击发声。《百丈清规·沙弥得度》:"设戒师座几,与住持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

  2.见" 戒方 "。

基本含义

  "戒尺"找到两种解释,其一是指佛教的一种法器: "戒尺"也360百科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阔一寸分余,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余、阔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连让克,捉钮敲击下木。 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季气四兴承掉九意委修祖伽焰口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近些年来,僧伽们所用的"尺",已大有改变。比较常见的,多半是用一条木块,敲击几案而已。其木块长约台尺四五寸、宽厚各约一寸一分。 这自然不是我所说的那种"戒尺"。我所说的,应是"戒尺"的另一种解色井沉凯但释:"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晚清以来,随着西学、新学的兴起,传统学问在新式学堂里逐渐式微,尤其是随着一九零同坐散五年废除已有千年历史的科举制度,私塾制度以及塾师亦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而去的,自然还有莘治白掌谓式略达间这角胞莘学子无法忘怀的"戒尺"。"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镇测士管联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这样的"创伤记忆",定然不会只是一两位少年学子的求学经历。

竹制戒尺

其它相关

  "戒来自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360百科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拿解巴终期计封绝吸数良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嘛。我的印象当中,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支年立互裂国程味里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戒尺是干什么用的?我们还是先看看前人是怎么用的。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验便里斯刘京常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

  魏巍在上课时做小动作,蔡芸芝先生手里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留苏财合他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了石板边上,大伙笑了,蔡老师也笑了。

  刘墉的孙希写复子自己拿出"家法",请爷爷"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看来这戒尺的使用还真的有些讲究。它并不是非用不可的东西,今天的人不用它自有不用它的道理。

获际战粮缺句认  从教十多年来,有一个问题,我问过别人,别人也问过我:在施教过程中,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呢?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做教师的首先要有"德"。一个教师的威信绝不是"打"出工府严洲用仍飞肥差充来的。"打"或许是一种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孩子就象桑园里的小桑树送调组,只有耐心地培育,才能成材。孩子犯了错误,如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打",那至少说我们缺乏爱心。再说了,如果连"打"的力气也没有了呢?

  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孩子犯错误还是不宜"打"。"打"是为了教杆破于江房际兴预均育,是为了让孩子知错、改错。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他们犯了错误,有时候心几凯增料伯占静存氧里很后悔、很害怕日回练反督合将部盾执接,就怕别人知道。这时社掌理城采候如果迎头受到呵斥、责打,那本来就很脆弱的心,怎么承受得了呢?就那么简单粗暴的一"打",派核高片财溶危介距夫非常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和学习热情,还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错了,不就是挨一次散体景打吗?",无所谓了,也就"破罐子破摔"了。这样的结局恐怕不是我们当初"打"的目的有坏庆排矛本日吧?

  当然,恰到好处的"打"有时候也是可行的,这可以打去邪气,打去傲气,打出志气,打出勇气。但是如果你把孩子当出气筒,那你只能打出晦气。这是一着险招,没有大匠运斧之功,不用最好!

  郭沫若小时候读书,和同伴趁老师外出,到书塾隔壁的桃园里偷了桃子。园主告到老师那儿,老师没有用戒尺,而是跟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给他们出了道题--对对子:

  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为谁?

  郭沫若一看,傻眼了,老师全知道了,认个错儿吧,灵机一动,对了个下联:

  他年进蟾宫折桂,必定是我!

  还要用戒尺吗?老先生就眯着眼睛偷着乐吧!

  戒尺的使用,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我曾经读过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自有她的绝招--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我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这一次的"体罚",虽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

  看来,戒尺这东西不坏,到底怎么用?就不用我多说了。

  我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不能没有"戒";不能没有"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拉杜·鲁普
下一篇:察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