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提起网络游戏,我想就算是毫无兴趣之人,也都会听说或看到,并且身边也都不乏那么多痴迷而狂热的爱好者。为了游戏,他们往往通宵达旦、一掷千金,甚至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深陷其中。
这除了游戏者为了打发时光或者解脱情绪的主观原因外,游戏本身的设计精密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游戏和管理本来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领域,我们普通人也根本想不到二者能有多大的联系和互通。
但是就有这么一个人,却能把二者很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他叫李顺军,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高级合伙人,知名连锁企业创始合伙人。
他的新作《领导力就是不装》,提出了用游戏化思维来引领管理变革的思路,让人耳目一新。
提及管理,这是很多公司的成功之道,也是更多公司发展成长过程中的痛点,很多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制于管理水平的不足,而导致企业遭遇滑铁卢的事例屡见不鲜。
任何企业,哪怕只有一名员工,也不能忽视管理的技巧;倘若是员工成百上千的大企业,更是把管理提上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那么这个人人都能谈上几句,但很难把握要领精髓的管理学,目前在国内是什么一种现状呢?
由农业到工业时代,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或信息时代,时代变迁,人群结构变化,推动商业发展和技术变革,但似乎我们的管理思想却没有大的变化。
如今我们的管理思想或运用的管理理论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更糟糕的组织模式甚至还停留在农业时代——老板作为部落酋长唯我独尊。
管理者谈的主要是感恩、人品和忠诚,喜欢用严格的惩罚制度约束员工,与之相对应的奖励措施却少之甚少。
热爱高谈论阔,善于画饼,而对员工关注的薪酬问题,却谈之甚少,甚至刻意避开。
表面上公司内部是一片祥和,但却没有换来员工的较高的敬业精神。
盖洛普公司多年前就做过员工投入程度的研究,全球敬业员工比例仅为13%,中国远低于世界水平,仅为6%。
最新的数据也不容乐观,研究机构ADPRI针对十九个国家1000多年在职成年人调查研究,全球范围内大约只有16%的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
管理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它通过提升效率和创造成果来为员工创造价值,最终为顾客创造价值。
敬业度调查暴露了管理的真相。
如果说有唯一衡量管理效力的标准的话,我想它就是员工的敬业度,足够的员工敬业度是确保企业成功的基础。
当前的管理水平的现状,在很多公司都暴露的诸多问题。
管理层面的主流描述不外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之相对立的却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缺乏。
部门过多,却各自为战,缺乏有效协同。
各级组织健全,缺乏有效沟通,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
既然管理如此重要,现状水平已然跟不上商业的发展,很多的企业对于管理的发展较为重视,学习意愿和行动都甚是强烈。
相应的管理培训的组织和个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究其水平,却让人喜忧参半,不容乐观。
大概说来,国内管理领域大致分以下几个流派。
基于以上国内管理领域的乱象,也使得很多企业在学习管理的道路上,花上不菲的冤枉钱尚且不说,更是有不少企业为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甚至关门歇业。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曾经说:管理是一门实践,是经验的积累,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高效的管理更依赖艺术,尤其仰仗技艺。艺术是在“直觉”的基础上产生“洞察力”和“想象力”的。技艺则强调从经验中学习,管理者要在实践中摸索和解决问题。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管理学那样,既庞大复杂又没有确定性答案,有时把你整的很糊涂,有时又可以让你很清爽。
可谓是管理没有定势,很少能找出一个行之有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办法,能适合每一个企业,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基于目前国内管理水平的现状,作者创新的提出用游戏化思维来引领管理变革。
通过分析游戏吸引游戏者的主要特点,结合目前管理学的痛点,将游戏思维嫁接到管理学,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思路。
游戏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具备目标明确、规则清晰、反馈及时、自由参与这四个重要的特征。
而工作却很多时候做不到,往往是目标含糊不清、规则混乱、反馈缺乏、被动执行。
这就使得我们愿意花钱花时间去玩一个没有任何外在收获的游戏,却带着万分痛苦的心情去做工作。
1、目标明确
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愿景,这包括核心理念和未来图景。
既要有一项长达10–30年的大胆目标,也要1–5年的阶段性目标,也应该有对目标实现后的美好景象的生动描述。
大目标一定是宏大的、艰难的、大胆的、有挑战性的。小目标则要偏重于务实,通过努力能触手可及。
既要有公司的愿景设想,同时须有员工个人所关注的有关优质待遇、高效成长、热情快乐简单的氛围等目标规划。
在战略制定得当的同时,不得不谈到绩效管理,因为它直接承接着落地愿景与战略,并为员工树立清晰的职业规划。
2、规则清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良好的制度设计,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从工业时代迈向互联网时代,管理也由原有的控制、命令、要求转变为支持、赋能、成就。
原来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约束员工,必须调整为通过制度来激活组织和激活个人、通过洞悉人性最终释放人性,而不是压制人性。
设计制度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关键原则:
基本原则:
关键原则:
作者以自己所在公司及华为的《基本干法制度》为例,对规则设计提出了全面而又极具执行性的建议。
管理者要通过不断总结反省、关注他人、提升同理心、成就他人、提升大局意识来放大格局,做不到这些的自私自利者将给于免职调岗或淘汰。
3、及时反馈
在企业的管理中,沟通是高效反馈中的重要一环。
据研究表明,我们日常沟通中,存在有沟通漏斗现象,即心中想传达的信息是100%,自己讲出来就成80%,别人听到60%,别人真正能听懂就只有40%,别人最终行动的只有20%。所以信息沟通需要扁平化组织。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两个较为经典的沟通理论。
01 “乔哈里沟通视窗”
乔瑟夫和哈里在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的沟通视窗理论,简称“乔哈里沟通视窗”。
他们将人际沟通比作一个窗口,分为4个区域:公开区、隐秘区、盲点区、未知区。高效沟通就是在这四个区域的有效融合。
主动公开自己的隐私区和主动寻求反馈来改善盲区,领导者就能更接地气,能赢得团队的尊重和信任,建立更牢靠的关系,进而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接受别人的反馈,能减少盲点区;主动分享自己,能减少自己的隐私区。
这样深入进行后,就能使自己更加透明,更具有开放性,包容并欣赏他人,更清楚地认知自己。
以使自己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未知区,也就是潜能区,最终扩大自己的公开区,这样就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使得沟通更加高效。
02 GROW模型:是一个最基本的教练沟通模型。
根据意愿和能力,把员工分为四种:
它主动帮助别人达成他的目标,挖掘对方的潜能、心理诉求,而不是运用说服手段去说服别人,以便能更好地发现对方的优缺点,并给予辅导。因此也叫领导式沟通。
领导力就是影响他人而不是压制别人,运用好GROW沟通模型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以上两个经典的沟通理论,是经过多次实践,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另外,激励是反馈的灵魂所在,好的企业,可以说是把激励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激励无处不在,因为这无论是对个人或团队,都是人性层面的深处需求。
总之,低效的反馈机制会像黑洞一样吞噬组织的活力,使组织在发展中问题重重,难以获得突破。打破信息漏斗和信息层级递减,这是需要管理者值得重视的一面。
4、自愿参与
上文我们也曾提到,关于员工的敬业度调查,我们从中得知,影响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因此能使得员工自愿参与到工作中来,可谓是管理水平最有效的证明方式和主要的努力目标。
《领导力就是不装》书中引用了一个“汤姆刷墙”的例子,小汤姆受父母之命,去完成刷墙的任务,面对这自己都不想做的单调无聊的工作,汤姆略施小计,调动了一帮小朋友,主动用零食来给汤姆换取刷墙的任务,小汤姆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就轻松把刷墙的事务完成。
这就是有名的“汤姆索菲亚效应“。就像对人的行为施了魔法,把工作变成了游戏。
当然了,在工作中,单纯使用一种方法就能够让员工精神焕发,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这只是外部驱动的原因。真正能切实解决员工积极性的法宝,则是提升他们的内部驱动力。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中对人的驱动力分为三类:
很显然,真正激发起员工的内部驱动,才是我们期望的目标所在。
构成驱动力3.0时代的三大要素:
我们必须升级到驱动力3.0,通过工作自主、专精、目的来构建基于内在的激励环境,而自愿参与是前提,而不是单纯强调控制,让大家被动执行。
当前,很多牛公司都在试图构建自愿参与的环境,比如谷歌就允许员工可以有20%时间来研究自己喜欢的项目。
单单就这项制度,不仅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热情,还给谷歌带来了极大的创意产品,如语音服务、谷歌新闻、谷歌地图上的交通信息,甚至为谷歌带来很大收入的谷歌又想,都是这20%的产物。
这就是一种管理的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将权利下放或对外开放。
作为管理者,对部下要学会闭嘴,当部下来请教你时,要闭嘴,不要急于给他们方案,而是让他们思考自己拿方案,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劲头。
总结
限于水平和篇幅问题,《领导力就是不装》书中还有很多精彩之处,没有提及。
比如对互联网时代商业的“体验即营销,口碑即生命”的总结;
对企业引入非主流人才等人才结构优化的建议;
以实际例子提出的企业管理部门变为服务型部门的建议等等,都极具见地。
希望对管理有兴趣有追求的人士,好好的阅读本书,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