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枣的诗句,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在《豳风·七月》中吟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清代·纪晓岚在《食枣杂咏》借用此语改为:“八月剥枣时,檐瓦晒红皱。”“红皱”即枣。 |
晋初文学家傅玄有《枣赋》云:“有蓬莱之嘉树,植神州之膏壤。……既乃繁枝四合,丰茂蓊郁,斐斐素华,离离朱实,脆若离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当夏之珍,坚者宜干,荐羞天人。……全生益气,服之如神。”起句模仿屈原之《橘颂》,赞美枣树,后几句则从枣的外形、口感及功用方面来赞美枣。宋代史尧弼在《枣》也有类似诗句:“后皇有嘉树,剡棘森自防。” |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回忆他童年的情景时写道:“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一位贪吃大枣的顽皮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在另一首《又呈吴郎》中,则借枣写了一个悲凉的故事:“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中说西邻的一个无食无儿的妇人,来我的院子里打枣,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哪会这么做呢?所以我只能任由她去打,不但不能责怪,还要表现出亲和的态度。全诗既表现了诗人的悲悯之心,也对底层老百姓的穷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从而起到劝勉当政者的意图。 |
宋代诗人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欣然作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诗人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一身,这时候,耳边传来了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柳树底下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在叫卖黄瓜。诗人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表达了他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在他的另一首诗《枣》中写道:“居人几番老,枣树未成槎。汝长才堪轴,吾归已及瓜。”通过对枣的生长过程,感叹人生易老。 |
金秋时节,红枣丰收,枣乡的美景也美不胜收。清代诗人崔旭写道:“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圆。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鬲津竹枝词九首·其七》)清代另一诗人王庆元也写道:“春分已过又秋分,打枣声喧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屋脊晒红云。”(《盐山竹枝词七首·其六》)据《盐山县新志》记载,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在《泊无棣沟》一诗中也写道:“行过大山看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这几首诗通过“红珠颗颗压枝圆”“打枣声喧隔陇闻”“田头屋脊晒红云”“房上地下红一片”,形象描写了红枣丰收时节,人们打枣、晒枣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
历来用枣进行讽喻或借诗言志的也不在少数。后秦赵整《讽谏诗》云:“北园有枣树,布叶垂重荫。外虽多棘刺,内实有赤心。”赞扬了枣虽然外表“多棘刺”,但内“有赤心”,犹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别具一格。宋代丁谓《枣》云:“外炳丹朱彩,中含石蜜滋。”则说枣表里俱佳。宋代王安石《赋枣》云:“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也极言枣的实用美德。宋代王溥《咏牡丹》云:“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可作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通过用枣和牡丹的对比,来衬托枣的实在,牡丹的华而不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