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放电是指在低压下,使用两极之间的真空空间,通过加热、激励电场或者注入电子等方式,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子的跃迁和电离现象,从而产生放电的现象。最初的放电是阴极射线,后来形成了更常见的电弧放电、放电火花、场致发射等多种真空放电方式。这个现象在工业、科学研究、电器设计等领域都有应用。
真空放电现象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皮埃尔.盖·德·卡鲁瓦在19世纪50年代发现。当时他使用一台高电压电池,在两极之间加上电流,将一枚灯丝和几个放电电极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球中。在不断提高电压的过程中,他发现灯丝和放电电极之间发生了异常的闪烁,最终实现了两极之间的放电。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后来也促进了许多关于真空放电现象的研究。
目前根据不同的放电方式和放电性质,真空放电现象可以分为阴极射线放电、正极性电弧放电、负极性电弧放电、放电火花、场致发射等多种不同的分类。阴极射线放电是最早被发现的真空放电现象,它是通过高速电子在真空中运动碰撞而产生,产生了极高的射线通量和能流密度,能够造成严重的材料破坏问题。正负极性电弧放电通常是通过高温等方式维持放电,能够形成稳定的放电柱,应用在许多高能物理和工业加工领域。相比之下,放电火花和场致发射是比较微弱的放电形式,应用在许多精密电器、分析仪器等领域。
真空放电现象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医疗技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半导体工业中,通过场致发射或者放电火花的方式,能够清洗掉表面的氧化物,减小粒子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在医疗领域,阴极射线放电和电子束辐照等技术可以用于肿瘤治疗和诊断;在空间技术中,电弧加热是常用的推进方式,有效提高了火箭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