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花岗岩成因:原地重熔与地壳演化

《花岗岩成因:原地重熔与地壳演化》是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洛尼·格拉佩斯,皇故杨热阿信富含孙陈国能,张献来自河。

  • 书名 花岗岩成因:原地重熔与地壳演化
  • 作者 洛尼·格拉佩斯,陈国能,张献河
  •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 253 页

内容简介

  《花岗岩成因:原地重熔与地壳演化》提出的与传统理论不证需育分啊底同的原地重熔一壳内对流模型,严格定义了从中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到对流岩浆层形成的物首第操再府值发否案故扩理过程。 板块的汇聚作用被认为是中上地壳大规模熔融和对流岩浆来自层形成的主要热源。以位处西太平洋大陆边缘的中国东南部地区和位处特提斯碰撞造山带西藏地区的资料为基础建立的大地构造模型,系统地解释了板块汇聚、壳内对流岩浆层形成和陆壳大规模压缩变形(构造运动)之间360百科的关系。同时以中国东南部为例,讨论了与壳内岩浆层演化有关的断陷盆地、大陆红层、火山作用、成矿作用机制。

  《花岗岩成因:原地重熔与地壳演化》适用于对地质学、厚映学信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经济地质学感兴趣的广大科技人员、研究者与在校划为谓器排便学生阅读。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象称1 岩石成因与地质学员假子起践吸前营移的知识体系

  1.1.1 沉积岩成因与大陆地质学

  1.1.2 玄武策磁口攻房谁轴血香次岩成因和板块地质学

  1.1.3 花岗岩来源?

  1.2 花岗岩、混合岩和花岗岩问题

  1.2.1 定义

  1.2.2 岩浆侵入模型及其存在问题

  第二章 地壳重熔(熔融):实验和条件

  2.1 简介

  2.2 矿物熔融

  2.2.1 熔融拓扑学

  2.2.华积集情2 白云母脱水熔融

  2.2.同高3 黑云母脱水熔融

  2.2.4 角闪石脱水熔融

  2.2字青被挥足矿害批保乱度.5 花岗质岩石中黑云母和角闪石的熔融

  2.2.6 其他含水矿物

  2者叶父超均.2.7 超固相线减压-脱水反应(SDDR)

  六总什树察裂2.3 岩石熔融-实验林注心天西子证据

  2.3.1 熔体组分

  2.3.2 残留组分

  2.3.3 岩石固相线

  2.3.4 熔体分离

  2.3.5 结论

  2.4 地壳结构与组成

  2.5 地壳中的水

  2.6 地壳的部分熔融与热源

  2.6.1 引言

  2.6.2 地壳增厚产热

  2.6.3 埋藏的放射性岩石产热

  2.6.4 剪切产热

  2.6.5 岩石圈地幔伸展与移动

  2.6.6 基性岩浆入侵

  2.6.7 地壳减薄和"底辟"减压

  第三章 原地重熔和壳内对流:花岗岩浆

  3.1 引言

  3.1.1 陆壳重熔的地球物理证据

  3.1.2 花岗岩、混合岩和生程麻粒岩形成的P-T条块海

  3.2 地壳重熔(熔融)Ⅰ:初始熔融和部分熔融层

  3.2.1 部分熔融层的形

  3.2.2 非均质地壳内部分熔融层的形成

  3.3 地壳重熔(熔来获即良剂融)Ⅱ:壳内对流与岩浆层形成

  3.3.1 重力分异与岩浆层形成

  3.3.2 壳内对流与岩浆层的演化

  3.3.3 重熔界面上升和岩浆层增厚

  3.4 岩浆层内的成分分异

  3.5 岩浆层、花岗岩层和花岗岩体

  3.6 重熔界面的时间波动(多次重熔)与花岗岩层序

  3.7 小结

  第四章 花岗岩原地重熔起源的地质证据

  4.1 混合岩到花岗岩

  4.1.1 加拿大Thor-Odin穹窿

  4.1.2 澳大利亚Broken山丘

  4.1.3 澳大利亚Stafford山

  4.1.4 比利牛斯TroisSeigneurs地块

  4.1.5 法国Velay穹隆

  4.1.6 中国东南沿海混合岩-花岗岩带

  4.1.7 澳大利亚科马和马兰比季杂岩体

  4.1.8 加拿大Optica灰色片麻岩

  4.2 接触变质晕圈

  4.3 从捕虏体到暗色包体

  4.4 花岗岩层和花岗岩体

  4.5 重熔界面的时间波动与花岗岩层序

  第五章 岩浆层分异:地球化学证据

  5.1 概述

  5.2 成分变化

  5.3 锶同位素

  5.4 氧同位素

  5.5 稀土元素

  5.6 小结

  第六章 原地重熔的成矿作用

  6.1 概述

  6.2 成矿元素的来源

  6.3 成矿流体的形成和演化

  6.4 矿床类型

  6.4.1 脉状矿床

  6.4.2 浸染状矿床

  6.5 成岩成矿年龄差

  6.6 成岩成矿温度差

  6.7 热液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6.7.1 成矿元素的沉淀析出

  6.7.2 氧同位素证据

  6.8 成矿壳层

  6.9 地壳升温过程中的成矿作用

  6.10 多次重熔的成矿作用

  6.10.1 重熔岩浆系统的氧化

  6.10.2 铀的成矿作用

  6.11 元素地球化学场

  6.12 小结

  第七章陆壳岩浆层形成的热动力来源--熔融大地构造模型

  7.1 简介

  7.2 板块汇聚与陆缘地温场扰动

  7.3 俯冲作用与花岗岩形成:西太平洋大陆边缘

  7.3.1 概述

  7.3.2 华南东部构造演化和花岗岩形成

  7.3.3 熔融大地构造模型

  7.3.4 多次重熔与花岗岩带

  7.3.5 小结

  7.4 大陆碰撞与花岗岩形成:特提斯带

  7.4.1 青藏高原构造框架及花岗岩分布

  7.4.2 板块汇聚与地壳变形(构造运动)

  7.4.3 板块汇聚和岩浆层

  7.5 小结

  第八章壳内岩浆层固结的地质效应--以中国东南部为例

  8.1 断陷盆地

  8.1.1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盆地的类型与分布

  8.1.2 盆地的形成

  8.1.3 红层成因

  8.1.4 小结

  8.2 火山岩浆喷溢

  第九章大陆岩石循环与元素循环及总结

  9.1 大陆岩石循环

  9.2 大陆元素循环

  9.3 总结

  附录1中国东南部行政区图

  附录2岩石熔融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双利花园
下一篇:琴迷变奏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