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资本主义理解史

《资本主义理解史 》是2009年8月1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顺良、张一兵。

  • 中文名称 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二卷)
  • 类型 社会科学
  • 出版时间 2009年8月1日
  • 纸书价格 49.0
  • 作者 姚顺良、张一兵

内容简介

  第一来自卷"思想谱系与概360百科念考古",内容涉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理解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程研究。简言之,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布尔乔亚社会"的政治关系入手,批判性地生成了对现代私有制经济结构"异化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从现代性的物质生产出发,进一步透视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剥及奏家叶素志少削本质。而在马克思成熟时期变农假的经济学研究中,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过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权力关系在生产总过程中支配机制的揭示,确立了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本质性认识,从而最终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认识。

  第二卷"第二国际:从经典资本主义理论向帝国主义理论的过渡",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理解史上的第二国际时期为研究对象。按照历史线索,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从1869年到1898年:巴黎公社失败和1873年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开始从古典时代向现代过渡;以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爱森纳赫派)为基础,第二国际于1889年成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马克思福剧含主义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延续,具体包括从经典理论的阐释与传播、经过应用和发展,再到历史变迁带来的经典理论模式转变等内容。(2)1899年到1914年:以伯恩施历少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出版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主义批判出现了理论上的断裂,并且出现了在"修正"的旗看减苏末村号下否定、抛弃经典批判理论的倾向;具体内容分别是伯恩施坦在经济初古道方面和伯恩施坦、福尔马尔等从上层建筑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对修正主义的阐发。(3)1898年到1918年:面对同样的历史背景,希法亭、卢森堡想方给具的背斤整限和考茨基等人从发展经典批判理论、构建现代批判理论出发应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断裂;并且分别提出了"金融资本主义"(希法亭)、"资本鲜造威把职积累的世界形态和最后阶段"(矿限汉巴算穿卢森堡)、"超帝国主义论"和"国际分工"(考茨基)等新观点。(4)1905年至1问院沿危受还914年:俄国1905年革命将落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摆在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此裂调稳晶否反微洋烟吃理解的前台;内容涉及考茨基、卢森堡和普列汉诺夫的理论贡献。

  第三卷"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历史逻辑",分六个阶段系统测引研究自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近她余用两定川创着握所一个世纪俄国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1)从19世纪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前后到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是初步运用马克思的经典资本主义理论回答与解决俄国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时期。(2)从1905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摆脱第二国际的资本主义理论解释框架,首次真正独立地思考与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时期。(3)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俄国十月革命,是从根本上动摇与突破第二国际理论范式,形成全新的资本主义理解逻辑的认识论断裂时期。(4)从十月革命胜利到战时共产主义厂屋另程所第,再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这是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上的一段重要过渡时期。(5)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苏联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也进入一个完全同质性、体系化、成熟型发展时期。(6)从19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苏联理论界对资本主义理解进入了一个"非斯大林化"但始终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教条僵化时期,主要特点是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重新理解资本主义现实变化。

  第四卷"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立足于经济哲学的视域,详细考察了西方左派经济学界在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观点。透过对保罗·斯威齐、保罗·巴兰、厄内斯特·曼德尔、米歇尔·阿格里塔、阿兰·利比兹等五种代表性的资本主义批判观的分析,致力于解读从经济哲学视域入手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本质内涵。(1)斯威齐早期通过资本逻辑批判中有关消费不足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研究。(2)巴兰与斯威齐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3)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批判"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与具体的资本主义历史之间的中间环节的探寻。(4)法国调节学派阿格利塔对资本主义调节模式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转型的分析。(5)利比兹对后福特制资本主义的分析及其政治生态学建构。

  第五卷"从物化批判到全球化批判",以国家资本主义批判、消费社会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批判和全球资本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国家及其意识形态霸权批判五种模式描绘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体形象及其历史逻辑的变迁。(1)国家资本主义理解是卢卡奇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批判理论的基础,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格罗斯曼和波洛克的分析,指向对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批判。(2)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法兰克福学派以消费社会批判为主要理论倾向,与之并行,列斐伏尔和鲍德里亚亦在以消费为中心的日常生活批判上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3)20世纪70年代,曼德尔和哈贝马斯从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两种不同的晚期资本主义批判,前者直接影响到美国的杰姆逊等人。(4)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话语的扩散和后福特制研究的兴起,全球资本主义分析开始成为左派的显著动向,重要代表是德里克的全球资本主义分析理论模式。

  第六卷"资本的历史霸权与多元意识形态控制",内容涉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激进思潮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依附理论、后马克思思潮以及当代欧美一些重要的左派思想家关于资本主义理解和批判性认识的重要内容。

创作背景

  "资本主义研究"是一个同资本主义历史和现实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常说常新的重大理论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历史地位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如《当代资本主义论》(李琮主编,1993)、《现代资本主义论》(陶大镛主编,199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与社会主义新课题》(胡连生、杨玲,2000)、《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论》(刘昀献,200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徐崇温,2004)、《当代资本主义新论》(靳辉明、罗文东,2005)等,可以说资本主义的研究方兴未艾,正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话题。《资本主义理解史》的出版为该领域的研究添了新砖新瓦。与上述提到的所有专著不同,此书选取了"资本主义理解史"这一独特而新颖的角度,从原始文献出发,全景与全程跟踪式地科学探究了经典作家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形成,完整地梳理了全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上自马克思恩格斯,中间经过第二国际和列宁,一直到今天国外马克思主义左派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理解和认识的发生、发展的长达160多年的思想演变史。

  历时4年,由张一兵先生主编,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等单位集体完成的近240万字的《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本),于2009年8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作品思想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或许,对于资本主义的漫长历程而言,此次金融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又一个病症,但它却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一个问题的思索:资本主义究竟要带我们到哪里去?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这个问题吸引了无数西方思想家,众声喧哗,热闹非凡。这其中,马克思主义阵营来自内部的各种理解无疑最引人注目。反观国内的资本主义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陷于前苏联的理解构架,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上、在识别和定性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等方面步履维艰,无法真正进入资本主义资衡土牛视里段研究的思想史语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验和成果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性的实体性对象,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必须加以重新认识和审视的复杂研究对象。换句话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实践已经把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任务提出来了,这必将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极其浩大的学术工程。

  那么,我们究竟该征滑虽贵甚转些寻找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切入点?答曰:以史为镜。毫无疑问,马克思以来的这一个半多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和欧美左派社会理论的资本主义批判历程与我们对当下资本主义的探究最为密切,然而在理论层面上却一直未能得到系统的梳理。这已经成为我们推进和深360百科化资本主义研究的一个瓶颈。秉承孙伯鍨先生开创的深层历史解读的文本学研究方法,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群策把其群力完成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素执因热经企负》(江苏人民出版社)正是这样一部应时而生的奠基之作。

  这套理染检季一解史是对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内部理解资本主义的全程、全景式梳理。各卷紧紧围绕资本主义理解和批判这一主题,以历史和逻辑的顺序展开,深入探究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经过第二国际、前苏联,势成静额且德远一直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征会歌价花层印今国外马克思主义左派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理解和认识的发生、发展的思想史,合力绘制了一幅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的全景图。这种宏观全景式的专题性研究,不失为本套理解史的一大特色。

  其次,主题清由杨晰、逻辑贯通是本套理解史的另一大特色。纵观各卷,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题。具体而言,第一卷在继承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团队多年来的研究积淀的基础取界作半玉征该判做其号上,深入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发展的全程,为以后各卷重距周月犯补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营农止和合员德部思基础;第二卷着重从当交买切法击学代的新视角深入挖掘和重新审视了第二国际各种代表性的现代资本主义理论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因素、现实影响与思想史地位。在前两卷的基础上,第三卷着力研究自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俄国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以来的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以及苏俄本土的独特历史实践情境对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黑项进专按感感义理解的动态关联,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划分阶段、总结经验。接着,第四卷立足于合远十策治经济哲学的视域,详细考察介牛较季异围脚京了西方左派经济学界在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观点;第五卷通过划分国家资本主义批判、消费社会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批判、全球资本主义批判以及资本主义的国家及其意识形态霸权批判等五种模式,勾勒出20世纪主安病占行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左派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变迁与内在逻辑。第六卷则围绕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激进思潮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展开逻辑梳理。总体而言,这六卷本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三,跨学科的交叉式研究是本套理解史的又一大特色。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时体现出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色在本套各卷当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例如,第四卷"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主题鲜明地立足于经济哲学的视域,通过分析西方左派经济学界五种代表性的资本主义批判观,致力于解读从经济哲学视域入手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本质内涵。同样,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被普遍解读为走"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路线的资本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第五卷并没有局限于文化维度的剖析,而是深入地挖掘了以往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所忽视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综合了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地理学与空间理论等学科视域。

  当然,以上三点无一不得益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总则,而这正是本套理解史所坚决贯穿并身体力行的研究原则。总体而言,本套理解史在重新审视各种代表性的资本主义理论时,并不会简单停留在显性结论的判断上,而是从理论内容、方法论范式与深层历史观三方面总览,三管齐下,形成多维立体的解读构架,从而让这段专题性的思想史第一次以一个整体的面貌真正地向我们走来。

作品影响

  该作品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作品评价

  《资本主义理解史》在如下方面都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新尝试:

  一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站在社会历史和思想史真实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深度耕犁,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廓清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认识的地平。

  二是从当代视角出发,通过对第二国际史料的历史钩沉和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经典文本的深层解读,重新审视了包括考茨基、伯恩斯坦、卢森堡、希法亭等人在内的理论地位,第一次全面展示了第二国际作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典批判理论的完成并向现代批判理论过渡及现代批判理论开始分化的广阔图景,极大地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的理论空白。

  三是完整再现了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俄国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百年理解历程,深刻反思了以列宁<帝国主义论>为历史起点、以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为现实指向、以"后斯大林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论为余续的这一理论模式形成的独特境域以及它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茧化"的过程,特别是澄清了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四是立足于经济哲学的视域,打破学科边界,第一次详细考察了以保罗·斯威齐、保罗·巴兰、厄内斯特·曼德尔、米歇尔·阿格利塔、阿兰·利比兹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左派经济学界在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有效缝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理论间隙。

  五是聚焦于资本主义批判的维度,摆脱过去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通行的人物介绍的惯例,站在思想史的高度以国家资本主义批判、消费社会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批判以及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四大模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专题性研究,重构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历史逻辑,进一步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域。

  六是努力占据理论最前沿,密切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激进思潮的研究动态,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从容心态和高屋建瓴的开阔视野,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当代欧美一些重要的左派思想家关于资本主义理解和批判性认识的重要内容,获得了第一手的材料和最新锐的理论观点。

  《资本主义理解史》一书与绝大多数前苏东学界和西方传统资本主义研究的范式与方法不同,它不是以简单的专题性观点罗列和报告为研究线索,而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认识概念的他性借用、创造性生成和发展线索为思考中轴,进行一种思想史场景的重新建构,或者说叫马克思恩格斯的概念谱系的考古学研究。按照该书主编张一兵先生的看法,我们并不能直接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考现场,只是根据文献中的细微变化和众多复杂的历史支援背景,拟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科学认识形成的可能性历史进程。这里渗透着一种深刻的方法论自觉,这就是近年来张一兵先生提出的"构境论"思想。

  这一思想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历史构境",另一个是"思想构境"。所谓"历史构境"指人的历史观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过去社会生活的主观重构,任何历史都是一种为"我们"所把捉的历史情境,但这种把捉又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结构。所谓"思想构境"是指我们面对一个文本的时候,由于研究者主体所背负的特定认知构架,无法完全消除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历史间距性,任何完全复原原初文本语境的企图都绝不可能,历史性的视域(作者与文本的原初意义场),始终是由读者激活已经死去的文本和文字而重新建构的,解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思想重构的过程。

  《资本主义理解史》通过重新回归到思想史的历史进程中去透视不同资本主义理解形态的内在逻辑和外部作用场域,重新激活了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

  各卷作者:

  全书主编:张一兵

  第一卷:张一兵、周嘉昕著

  第二卷:姚顺良等著

  第三卷:刘怀玉、刘维春、陈培永著

  第四卷:唐正东、孙乐强著

  第五卷:胡大平、张亮著

  第六卷:张一兵等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