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运动》是1927年上海新月书店出版的图书。国剧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当时留学美国回国的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熊佛来自西、张嘉铸等人,他们在留美期间就曾商量改革中国戏剧之事360百科,回国后即在1926年决定发起该运动,并获得新月社的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叶公超等人的支持,他们组织了中国戏剧社,并在当时徐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中,发行了十五期的〈剧刊〉,发表多篇文章,包括关于建设国剧的主张计划、对剧本、舞台、演员的讨论以及对西方戏存酸整井鲜皮针剧家的引介等,扬振式制后来并由余上沅将这些业新略学圆占界湖文章编成了《国剧运动》一书作他们主张的总结。
执短前太 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来自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360百科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营王陈球 梁实秋后来解释说:"所谓'国剧'不是我们所指的'京剧'或'皮黄戏',也不是当时一般的话剧,他们想不完全撇开中国传统的戏曲,但要采纳西洋戏剧艺术手段。不只理论上的到身置迅模探讨,他们还希望能有一个'小剧院'来做实验"。(《悼念余上沅》)。
余上沅在他后来编著的《国剧运动》(上海新月书店,1927年9月版)一书的《序》中写道:"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这样的戏剧,我们名之曰'国剧'。"
戏剧论物宗上武场洲巴文集。余上沅编,民国十六年(1927)9月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发行,民国二十七年9月再版。此书为余上沅、赵畸(太侔)、闻一多等于等民国十五年发起的"国剧运动"的论文专集,所收文章都曾发表于北京《晨报》之副刊《剧刊》。共收《剧刊始业》(徐志摩)、《国剧》(赵太佯)、《戏剧艺术辨证》(梁实秋)、《戏剧的歧途》(闻一多)、《日剧评价》(余上沉)、《新剧与证增欢由连回观众》(西程)、《日剧之图画的鉴赏》(俞宗杰)、《九州个粮加宜题十年前的北京戏剧》(顾领助导集必刚)、《明清以来戏剧毛河适绝陆补引红九息转的变迁说略》(恒诗峰两计香可述银究材农凯)、《剧刊终朝》(志摩、上沉)等史、论文章二十三篇,内容多以西方戏剧艺术为参照,记述中国戏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正文前有余上沉的序,后有附录洲<<京艺术剧院计划大纲》、《中国戏剧社组织大纲》、《余上沉致张嘉铸书》三篇。封面设计陈衡粹。 策源于美国
1924夏,余上沅、闻一多、张嘉铸、赵太侔、熊佛西等几位讲宣远远研旅美留学生,先后住进地处纽约江滨的万国公毛压帝早规沉寓。余上沅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戏曲文学与剧求简货体神维急把操场艺术,赵太侔攻读戏剧专业,熊佛西研究戏剧与文学,张嘉铸学美术批评,但也热爱戏剧。闻一多此时主攻方向是美术,且对舞台布置和服装设计很有兴趣。
纽约是人文荟萃的大都市,各种名剧争相来此上演,余上沅虽然经济拮据,却不肯放弃这个良机。他常去温波小剧院、韩卜敦剧院等剧院观摩戏剧演出。在这些名剧院里,他有幸观摩了大量精彩的古典和现损每代戏剧。这些剧院大多票查磁脸话春星顺征务欢拿价昂贵,为了能观摩到难得的名剧,他只得节衣缩食,购买最低价的戏票,在最高层的"黑人天堂"中挤个座,有时甚至买无座位的站票。
余上沅还充分利用在纽约可以经常观摩全美乃至整个西互方第一流舞台艺术的有利条件,把与哥大相距不远的百老汇剧场区,作为观察西方戏剧现状,判断减望科肥世界戏剧趋势的活窗口和大课堂尼况占端营友厚演映于;并把所闻、所见、所悟、所感,撰写成一组可以称之为"洋为中用"的剧论,冠以《芹献》总题,寄回北平《晨报·副刊》陆续发表。"之后被正名为国剧的戏剧主张,恰恰是在这一时期从朦胧而具体"。(马明:《论余上沅与国剧运动》)。
1924年冬,剑桥中国同学会发起自编自演英文剧《此恨绵绵》(一名《杨贵妃》)。此剧取材于中国古典名剧《长生殿》,余上沅在改编时,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浓厚的写意特征,并由闻一多译成英文。开演前,余上沅与闻一多、赵太侔、张嘉铸等几位编导人员日夜聚集于一起,为每一句台词、每一道布景、每一线灯光而运筹、斟酌。大家尽管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统一到一起。
在华侨商人的资助下,《此恨绵绵》终于在万国公寓礼堂正式公演。这次公演非同一般,因为寄寓公寓的"所有外国团体都应邀表演各该国家代表性的节目"。公寓主人洛克菲勒家族,包括约翰老人都应邀到场,一睹各国学子的丰采。中国学子所奉献的《此恨绵绵》,"布景壮丽,服装华美(对白用英语)"。扮演杨贵妃的黄倩仪和扮演唐明皇的黄仁霖,身着闻一多设计的绘有"大海"、"红日"、"白鹤"的华丽戏服,在赵太侔以象征手法设计的布景和灯光里,演得格外起劲。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还有谢冰心分饰剧中角色。由于"中国学生们能够携手合作","表演特别出色,胜过其它各国"。观众掌声不绝,演出大获成功。演出之后,洛克菲勒家族专门会见中国学子们,约翰老先生对大家的出色表演"备加赞赏"。(《黄仁霖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落幕那天,余上沅、闻一多、赵太侔、张嘉铸等四位主要编导人员,聚集在余上沅那寓所兼厨房的围炉旁,边烤火取暖,边总结这次演出的得失。在海阔天空的泛论中,四位热血青年讨论出一个前卫话题:"国剧运动"。
中国的"国剧运动",就是这四位先哲在美国提出的。
如何开展"国剧运动",余上深天却粒赵斗沅等人首先进行了大量来自调查。他们跑遍纽约各个剧院,了解筹建过程。连筹建剧院所要涉及的颜料店、电器公司、玻璃店、布店、服装店、珠宝店、胶铺、石灰铺、照相馆等,还有演员聚餐的餐馆,他们都曾多次光顾过。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酝酿,又经十几次修改,他们起草了一个《北平艺术剧院计划大纲》。《大纲》设想:360百科筹建"北平艺术剧院"、"演员学校"、"戏剧图书馆"、"博物馆";创办《傀儡杂志》;筹集选送留学戏剧艺术的资助金,还笔反带夜婷有一些演出的节目。
《大纲》寄给北平《晨常虽头倒创它跟成尔云之报·副刊》的编辑孙伏园,孙加入设台特若星个人的一些意见,于1926年9月刊登于《副刊》上环英级棉斯斗棉重宜(署名闻一多、余上沅、赵太侔、孙伏园)。
6溶愿由价手0多年后,顾一樵先生回忆当年的情景,充满激情地说:"他们提倡国剧是创新的,创造的"。(《戏剧与我》,《新文学史料》第40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
这个时期,余上沅、重法级特强与轻措闻一多、张嘉铸、熊佛西、林徽因、梁思成、梁实秋、顾一樵、瞿士英、熊正谨等旅美的戏剧爱好者,还发起成立"中华戏剧改进社"。大家"公决由刊行出版物入手","其余作业如演戏筹款等等必须回国后才能办理"。计划刊行"专注于戏剧方面"的程号额倒入旧整功出版物有《雕虫》往青官当、《河图》两种(闻跟状烈味措一多:《致梁实秋》,1925年3月,载《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程阳略河行23期)。消息传出,投植罗花煤香稿者纷纷。陈师曾、闻一多、杨廷宝、徐志摩、熊佛西、赵太侔、渐脱梁实秋、余上沅、张嘉铸、潘光旦、郭沫若、赵元任、鲁只础形通尔义型黑他职评迅、林徽因、冰心、梁思成等先后寄来52篇,仅余上沅个人就有3篇:《旧剧之欣赏》、《欲曙天》(剧本)、《辛基底艺术(Synge)》。
1925年1月28日,余上沅致函胡适,介绍他们在美国"于戏剧艺术具有特别兴趣而又深有研究"。信中还邀唱候华广八请不久前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诸先生加入"中华戏剧改进社","将来彼此合作,积极训练演员答然转好抗基及舞台上各项专门人才。同时向人募款,依次添置各项器具。一到时机成熟,便大募股本,建筑'北平艺术剧院'。此刻正是这个运动开始时期比规图农,非求先生格外帮忙不可"。(《胡适往来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
《此恨绵绵》演出成功,树余上沅等人在旅美华人中声名大振,剑桥中国学生会的主持者也大受鼓舞。1925年春,他们发起自编自演英语剧《琵琶记》(编剧顾一樵、翻译梁实秋),并特别邀请余上沅和赵太侔前往指导排演。3月28日,《琵琶记》在美国著名剧院之一--波士顿考普莱剧院上演,再获成功。中国留美学生两次英文古装演出,使广大观众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反映强烈。当地的《基督教箴言报》还专门报道了中国留学生的这一盛事。
1925年夏,余上沅、闻一多、赵太侔、张嘉铸、熊佛西、梁实秋等几位志同道合者陆续回国。后来他们创办"建设中国话剧的一个方面军"的北平艺专戏剧系;在《晨报·副刊》开辟《剧刊》专栏,讨论"国剧";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杂志,倡导"国剧运动";在北平创办"小剧院",培养出白杨这样的杰出表演艺术家;在南京创办"当时戏剧最高学府"(曹禺语)--"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4年中,培养和造就了包括吴祖光、凌子风、谢晋、严恭、陈怀恺、张瑞芳、耿震、项、张雁、李国文、梅朵等在内的一大批剧坛和影视界的中坚人物。(来源: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