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纪梅编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领 ISBN:9787810805360
出版时间:2006-06-01
版次:1
页数:65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所属分类:图入迫破期探致接燃记引书>教材教辅>大学通用
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外语课程设计的学科属性和外语课试选际太口必英测程设计所需要的学科理论指导。如前所述,课程设计是一个涵盖教学对象、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庞大的计划系统。那么,从事设计的人需要哪些科学知识?哪些学科对课程设计有影响、有贡献、有指导意义或有应用价值?课程设计是要解决教学中who,what,why,how的问题。就处情散感光报争建溶药外语课程设计而言来自,首先要弄清语言是什么以便解决应当教什么;其次,要了解人是如何落刚思木区河严学习和习得语言/外语的以便创造或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要懂得计划、组织和管理好这个系统。这些问题分别涉及语言学特别是心理语言学速宪、社会语言学、应用必具顶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理360百科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交际学、管理学等学科范畴。
图5
图5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内部)和行为(外部)功能和现象的科学。它关注的问题包括人的情感、感知、学习、动机、记忆、个性等等。它的研究方法有假设和有目的、成系统地观察。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是个人,而不是社会、群体或文化现象。
心理学研究的分类多达十几种(Lerner,1986:6),其中对外语课程设克死答计有指导意义的有:
2.1.1学习心理学(learning 变气端绝psychology)
研究人受刺激和应对刺激的过程对学习行为的作用。我们应当认识到,外语教学是对学生的情感、语感、动力、认知力、记忆不断刺激的过程。因此,课程内容和重六算效犯万刑方法应当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有关。(见第四章“活动范例”,“教案范例”及附录1.5精读教案样课)
老主族父鲜核字远 2.1.2感觉和感知心理学(sensoryandperceptualpsychology)
试图发现人的感觉系统(如视觉或听觉系统)如何发挥功能,研究人如何感知事物。毫无疑问,外语教学利用录像、录音、电影、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和途径,借助声、像、么轻六领帮图、物及其他多种标示调动根丰声专要学生的感觉系统,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2.1.3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研究人如何认识和了解事物,如何组织和应用知识,包括思维、记忆、遗忘、构思、语言、智力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外语学习越伯段高的效果会很有帮助。例如,语境在耐树巴建胜厂展消责米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见第四章有关商务英语写作语境与任务部分)
2.1.4动机心理学(motivationalpsychology)
试图发现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和心理功能。因为动机是行为的动力和原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起着来自关键作用。学生学外语的动机十分多样,例如,为出国留学或移民或旅游或开会或访问,为职称晋升需要,360百科为升学或拿学分,为获得文凭证书,为通过某一考试,为了找好工作或胜任某一演挥工作,为了进行国际贸易或谈判或学术交流,为了引进技术,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为了提高素质,为了成为现代地球村民……。学生学外语需要能够激发动机的活动,例如,任务教学法(参见附录中有左今晚接无规官养口侵发关任务教学法的论文和讲洋错案富击又朝久说副座篇目)。
2.1侵控.5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
研究不同年龄的心理和行为功能的异同。外语教学要针对不同年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大培协殖品首缺特解黑学和中学,大一、大二和通考轮品掉心低血起大三、大四,本科和研究生,青工岁气危错衣题商存守带年学生和在职成年人等。
2.1.6社会心理学(so红工例况滑是举阳cialpsychology)
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外语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肉兵例如,课外活动的设计,课后作业/任务的设计,潜移默化的环境作用比有限的课堂教学有效得多。(见第四章:“活动范例”和香港三所大学的学生活动)
2初此云调前结同.1.7测量心理学(measurementpsychology)
测量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一个人的智商有多高,一个人有哪些个性特质。这些研究成果会对外语测试有帮助。例如,应当测试什么,怎样测试才能达到目的/目标,是测试知识还是能力,是测试学习能力还是应用能力,是测试智商还是情商。
2.1.8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psychology)
研究如何改进学习,如改进阅读能力或计算能力,试图有助于改善学生成绩和避免或减少学习困难。外语教学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
2.1.9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psychology)
研究个人的行为如何影响整体功能,试图改善组织机构和机构内人的表现。语言教学也是对人的行为素质的培养。语言行为带有很强的群体性和交际性,对整体和组织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力。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交际行为的组织以及行为与群体的关系。
2.1.10职业心理学(vocationalpsychology)
探索是否有特别的个性或动机、特质能导致某些工作的成功。如果有的话,研究如何发现它们。我们可以探究与外语有关的职业人士的成功因素,有利于识别外语人才或引导学生做出应有的努力。
心理学对学习和认知的研究给外语教学不少启示。由于学习和认知是人类重要的功能,又是复杂的过程,所以心理学家还借鉴以下对现代认知心理的发展有贡献的学科理论进行研究,努力探索对学习机制的了解(Lerner,1986:211)。
传播学中的信息理论
试图描述传播系统的特征和运作,其中一个特征是,一个渠道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容纳多大限度的信号量。心理学家用这个方法试图发现一个人有多大限度同时记住多少事情。外语教学也需要在课程设计时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量。
语言学的语言机制理论
认为人能够生成许多没有听过的句子。一种语言所能生成的潜在的句子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掌握规则。心理学家由此发现规则是认知过程的特征之一。外语的课堂应当包括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
计算机科学理论
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是用符号代表事物,操纵这些符号需要记忆。这个输入、储存、输出的过程都是以“程序”为一套规则来制约的。心理学家假设人脑的记忆本质与此相同。他们认为:1)记忆有多个处理阶段。当有人问“中国的首都在哪里”时,回答要经历记忆的三个阶段:首先要知道答案,是已被输入或学过的东西;其次是有储存,在神经系统留下了记忆痕;最后是调用,能够在许多储存物中调出要找的东西。如若回答不出来,就是三个阶段中有一个出了毛病或有困难。2)记忆不是被动地反复多次地记录信息的过程,而是通过各种控制达到积极处理信息的过程,包括选择信息格式、组织、排列等等。这种控制过程靠多种因素,如事物本身的性质、人的经历或经验。3)记忆是重创和构建。有些东西需要逐字记下,如人名、电话号码、购物单等;但有些复杂的信息,记忆会超越原来的信息。重创来自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如我们看了电影,会加上自己对其中主要人物的印象、评论等与电影本身的故事一起储入记忆。信息处理过程启示人们认识记忆有阶段性,有处理信息、重创和构建活动,还有不同类型的记忆,如原型记忆、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等。人的感官(视、听、嗅、味、触觉)每天受大量的多种刺激,记忆大约只能维持1秒钟。如果不进一步加工的话,就没有储存。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给外语教学的启示是:学习语言是输入和储存,要通过情景语境,还要重复再现。
2.2教育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与语言学研究语言和揭示语言本质相比,教育学研究从事教和学的人和揭示教学本质与教学规律。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发展人,其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内部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它们包括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初级到高等教育等。教育学研究教与学,与课程设计有关的理论问题有(Posnet,1992:46):
2.2.1传统理论(Traditional)
传统型的教育学观念认为,教育就是秉承前人的文化遗产,包括知识、思想和技能,将其传给新的一代,主张课程目标放在识字、计数、基本知识以及良民价值观等。
2.2.2经历/经验理论(Experiential)
经历/经验型的教育学观念批判传统型观念,因其将接受教育的人当成了容器,不符合人对知识的心理处理过程,也脱离了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变化。经历/经验学者认为教育是让学生经历各种事物的过程,包括校外和今后可能遇到的事物,因为学习来自经历,来自对外界的感知。这些感知和经历对学生今后处事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课程设计要强调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个人发展所需的经历。
2.2.3学科结构理论(StructureoftheDisciplines)
学科结构理论批判经历/经验派实用主义,认为其导致学生的学科知识不扎实,提出重新审定课程设计的内容,重新以学者为权威决定学科知识结构。
2.2.4行为理论(Behavioral)
行为派对学科知识结构为本的课程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课程重内容,轻方法,应当注意学生学后能在行动上做什么,掌握学科知识需要哪些条件。行为派的理论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关于对知识的记忆和回忆的论述,即意象是记忆的基础,联想是回忆的基础,比较、对照、接触是联想的基础。这种对知识的认识基于假设知识是植根于感觉和印象,即视、听、触、味、嗅觉对大脑的作用过程。
2.2.5认知理论(Cognitive)
认知派认为人的知识是内在和天生的。教学的作用只是帮助学生把这些已有的东西调动起来。这种理论来源于柏拉图,并构成现代产生的“学习是发现”的教育理论。认知派还认为感知和联想不足以掌握知识,是大脑在将观点进行分类。由于认知派的理由不充分也不可靠,这种理论被教育界忽视了近一个世纪。
Posner(1992:68)对以上五种理论流派作了生动的比喻:
传统派把人脑看作储藏室和仓库。
认知派把人脑看作花园。(笔者注:花园里有土壤和种子等候培植。)
结构派把教育看作将无知的人带入学术殿堂。
经验派把教学看作幕后工作,引导学生做事。
行为派把课程看作具体的目的地。(笔者注:不知道目的地的旅行何来旅行路线和计划?)
传统派把课程看作百科全书和博物馆。
归纳起来,以上五种教育理论是从知识价值、知识结构、人的经历、感知和潜能的角度理解教育职责和功能。不同的强调点就会导致不同的课程模式。外语课程设计应当综合或分别体现这些教育原理。现代高等教育在这五个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更新,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经历。(见《外语界》1998年第4期“难题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理论依据及其模式比较)
2.3语言学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语言学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通过对语言进行描写、分析、解释,揭示语言的本质、特征、属性和功能。因此,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贡献在于提供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对语言本质不同的理解会影响或导致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
把语言视为符号系统,教学目标就会设定在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为本,重视语法和语言的用法。例如语法翻译法。
把语言视为交际工具,教学目标就会设定在语言意念、功能、技能、情景、语境,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交际为本,注重语言的应用。例如功能意念法、情景法、任务法等。
把语言视为一套生理机制,教学目标就会设定在语言习惯,采用的教学方法以遗言学习为本,注重语言结构的操练。例如句型替换法和母语—外语对比法等。
把语言视为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学外语学会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思想方法。教学方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做事和做人的方式或经历。例如,讨论问题,案例分析,文化比较,角色扮演等。
可见,语言学揭示了Whatislanguage,提示教学界Whattoteach,并说明Why。
在制定外语教学目标时,应当对教学目标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充分体现到教学目标中去。例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它作为母语、外语、二语、官方语、工作语、科技语、商务语、世界语、通用语来学;把英语当作技能工具、媒介、文化、行为来学;为不同的目的而学;学不同的语体文体,都有很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言。都需要学科理论指导。(见图6:英语定义图)
图6
图6语言学探索的范围很广,涉及语言本身的研究领域有语音学、音系学、词法学、句法学、文体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分支学科,其中尤其对外语课程设计有指导意义的有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等。
2.3.1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大脑和语言。究竟人是如何习得和学得语言的,这是心理语言学者长期探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已有的回答往往是各人认为人是如何获得语言的。近年来,人们试图探索的问题很多(Wray,1998:19),其中对外语教学有指导意义的问题有:
●大脑如何记忆词汇?
●听和读的过程是怎样的?两种过程是否相似?如何相似?
●当大脑遇到一个从未听过或看过的句子,它是否需要在词典和语法储存中寻找,或有什么捷径能解出其意?
●为什么在脱离语境或上下文联系时人会听错话?
●大脑处理词语的顺序是依据所见所闻的先后还是将其储存起来然后再做一次性处理?
●大脑怎么知道别人的语言错误?
●大脑中什么机制决定输出的语言在顺序和语调上是正确的?
●从大脑受损的人身上我们能否获知语言运作过程是怎样一回事?
心理语言学想探索人脑对理解和领会世界的运作过程,这是心理学范畴;想在人类语言中寻找分类和结构,这是语言学的范畴。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贡献在于它试图解释大脑对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的处理过程,也是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理解和产生信息的处理过程。进行外语课程设计和从事英语教学的人都应当先弄清whatislistening,whatisspeaking,whatisreading,whatiswriting,whatisthefacilitytospeakandunderstandspeech,whataretheprocessesofunderstandingandproducingspeech?
例如,对语言的口头输入和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究理论有:
马达理论(MotorTheory)(引自Wary,1998:24)该理论认为,听说说的马达,听有助于说和说有赖于听。这对课程设计适当处理听和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单纯听的练习和单纯说的练习都不符合人的语言运作规律。Widdowson(1996:58)认为,人们说话是根据别人所说的话来做反应的,也是根据自己对别人的话的理解来做反应的。因此,单纯说的语言练习只是处于“语言用法”(usage)的水平,而不是“语言应用”(use)的水平。后者应当是听和说同时发生的。
同伙理论(ConhortTheory)(EysenckandKeane1995:281引自Wray,1998:24)该理论发现,人一听到某个词就会在脑海里出现所有同音词,然后很快排除那些与紧跟而来的词无关或语境无关的词。这说明教育语境的设计和重要。那些只利用单句练习或脱离语境测试单词辨音都是不符合这一规律的。
又如,有心理语言学研究认为,口语是自然发展得来的,读写是学来的。读和写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人对书面语单词的识别靠的是这个词所处的上下文(RaynerandSereno,1994:引自Wary,1998:25)还是靠词形或字母组合(EysenckandKeane,1995:292,引自Wary,1998:25)?单词在大脑的储存就像图书馆的分类书架,分为拼写、语音、句法、语义。理解古成就是不断地在储存中搜寻的过程。心理语言学还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推论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理解真相,能在明说与暗示之间“搭桥”(bridgethegap)。
关于语言与思维,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人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还是语言影响人的思维?语言制约论派认为“思维受语言支配”(Sapir,引自Wary,1998:36);语言关联论派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受语言习惯影响”(Slobin,1979:175引自Wary,1998:36)。关于“语言影响思维”还是“思维影响语言”的争论,似乎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以中国汉字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为例,中国汉字的书写笔画是从大到小,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例如“国”字。这正符合/反映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或规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还表现在先因后果,汉语句式也正好是“因为……所以……”。这些对中国人学外语用外语时常常会有影响。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东西对人如何学会和使用语言,如何积极利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见《外语界》2002年第1期“现代外语教材练习的质量观”和《外语界》1999年第3期“中西外语学习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2.3.2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揭示语言在建立人的社会关系中的功能和语言反映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的功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包括说话人的口音、方言、年龄、性别、身份、种族、态度;语言的时代与区域性变迁;语言与民族、政治、权势、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关联;双语或多语现象等。近年来,社会语言学随着社会变迁而引发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对外语课程设计有指导意义的有(Wary,1998:88):
●标准语音和非标准语音以及标准语和方言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们对口音、方言和其他语言使用方面的问题的态度给我们什么启示?
●语言如何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
●语言如何以及为何因社会环境不同而不同?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需要不止一种语言(双语或多语)时,情况会怎样?
●“洋泾滨英语”(中式英语,中英混杂话)和“克里奥耳法语”(殖民者后裔说的法语)是如何形成的?这些话像方言还是像语种?
●为什么有的人有时候会在交谈时改变口音或方言甚至语种?他们做了哪些改变?
●人如何用语言显示自己的身份?
●语言与权势是否有联系?
根据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成果,人们发现了许多有趣或有意义的现象。
例如,反映语言随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而变化有四个最典型的例子:1)一个是女权主义运动对词汇的革命。英语中具有男性霸权色彩或以男性统指的词(man结尾的词)都被改为不显现性别的词(搭配person的词)。例如,将chairman改为chairperson再改为chair。2)第二个典型例子是种族平等运动对词汇的改造,将带有种族歧视的词改为不含有贬义或歧视或不良联想的词。例如,将Negro改为blackperson再改为AfricanAmerican,因此不显现人的肤色区别。3)第三个典型例子是同性恋现象的公开化使一些词改变了原先的意义,例如gay现在常用来指“同性恋者”,cock已经用来指“男性生殖器官”,要指“公鸡,雄鸡”则用rooster。4)对外来词的引进处理已不采用意译而多用音译词,例如日语、汉语里可以找到许多英音词,英语里可以找到其他语种按其本族语注音的词。
又如,语言的使用反映人的态度的典型例子有英国报刊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当指代西方国家政府时,他们用的是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意指民主政权当指代第三世界国家政府时,他们用的是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意指独裁统治。
此外,证明语言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影响作用的例子很多。例如,印度计算机软件生产仅高校年产值就达到20多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只达到1亿多人民币(1996)。印度之所以成为计算机软件生产的大国,与他们科技人员的英语水平不无关系。又如,世界中药贸易额达170亿美元,中国只占5%,其余被日本和韩国占有。原因也与英语广告的质和量有关。日本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也有英语的一份功劳,他们能在2天内把世界最新的重大科技成果翻译出来送到有关人员手里。1996年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反复指出要加强英语教学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因为无数事实证明,英语水平可能促进也可能滞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可掉以轻心。
再如,反映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影响可以从英语对我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大量的例证。(见附录:“当代中国人语言交际行为方式调查问卷”)
社会语言学给外语教学的启示很多。随着世界发展的趋势,外语教学的目的早已超越了其作为学校一门教育课程的意义。外语教学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事业已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把国家人才的外语水平问题提高到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务必将计划与目标置于社会所需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同时,注意所学外语随社会和时代所发生的变化。如果不把更新的语言和语言意义教给学生,后果可能很严重。另外,英语的变体(黑人英语,印巴英语,英美加澳新本土英语及其各自的语音、语法、词汇),文体(正式与非正式,规范与随意,上流与粗俗),以及语用的多样性等都应当在外语课程设计中体现。
社会语言学者还研究语言使用的适当性,如何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时间,用不同的方式使用语言(Hymes,1971:277引自Wary,1998:89)。学语言不但要注意掌握语言的规则,还要注意语用规则、交际规则,而且不是一个民族的规则,不是一种规则,应当还有跨文化的、多元文化的意识、知识和能力。总之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各种有关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这些也属于交际学导演就范畴。本节有专门的介绍。
2.3.3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对外语课程设计最有直接贡献的研究领域。它研究学习第二或更多种语言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因素,从中了解语言的本质、大脑的储存作用、语言的习得过程。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需要弄清以下几个概念。第二语言(secondlanguage)与外语(foreignlanguage)的区别:广义解释,第二语言就是外语,无需严格界定,两词可以互相指代。狭义解释,第二语言指的是已有第一语言的人所在的社区的官方语或流通语。一直以来,英语教学用TEFL(Teach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或者TESL(TeachingEnglishasaSecondLanguage),现倾向于用TESOL(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
习得(acquisition)与学得(learning)的区别:习得指自然和无意识地获得,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StephenKrashen提出。学得指有意识和正式的学习。现在Second-languageAcquistion已被用来统指外语能力的自然获得和学习获得的结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问题有(Wray,1998:63):
●课堂教学是否获得语言交际技能有效的途径?
●从环境中获得语言与认为教授语言有无根本的区别?
●哪些语言教学方法最有效?
●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为什么有些成年人学语言比其他人成功?
●是否儿童天生较善于语言学习?如果是,为什么?
●是否有一个年龄极限使语言学习机制不再有效地运作?
●是否海外居留对语言技能的培养有实质性的帮助?
●怎样才能准确地评价语言学生的知识?
●有无连贯一致的程式检测语言学生掌握了语言特征?
●沉浸式教学(ImmersionProgram)即用所学外语进行教学的方式的效度有多大?
●自学课程的成功率有多少?
●语言能力发展顺序与习得过程。
●一语和二语习得的异同比较。
●对语言错误的态度及容忍程度。
●语言学习的阶段性。
●学习语言的人有哪些目标或目的?怎样才算“懂得另一门语言”?
●外语教学是以语法为本还是以交际为本?
●脱离语境或上下文的词法学习有助于还是有碍于词汇习得?多少词汇量才够交谈、阅报、看电视剧?学习生词是否应与反义词、同义词、同类词等相关词一起学?怎样才算懂得一个词?什么是记忆词汇的最好办法?怎样才能测出词汇量?先学哪些词是否重要?
●怎样测出的阅读文章对某些学生具有难度?
除了以上有关语言能力、习得过程、语言学习目标、语言教学方法、语言学习阶段性等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还研究翻译问题、学生问题、中介语问题、语言评价与测试等问题。(Nation1990引自Wary,1998:70)
以上研究课题引起了我们对我国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的科学性反思。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十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用法。大学英语才开始重视听说口语或发现学生口语能力很弱。这种外语学习顺序显然是颠倒了人的语言习得规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处在语言习得的黄金时段,应当从口语入手,培养语感。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当注重语言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加强人文性教育。
以上从语言学和语言学分支学科的角度阐述了它们对外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学研究语言,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系统本身,往往只在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上对外语教学有指导意义。VanEls(1997,译自Oirsouw,1984:128)等一批代表对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外语教学的历史长期以来误将语言学当作惟一的来源学科……多少年来,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有效的语言学莅临必定导致有效的语言教学……以为语言教学是语言学家的孩子”。而事实上,“语言学者与语言学生对语言问题想的是一回事”(Widdowson,1980:76引自VanEls,1977)。他们提出“反殖民统治”(decolonizationofFLT)(VanEls,1977,Oirsouw,1984:129),反对语言学对外于教学的殖民统治。许多语言学家也声明语言学理论是“纯科学理论”,与实践应用没有关系(Stern,1984:23)。据说连乔姆斯基本人也对语言学是否对外语教学有直接贡献表示怀疑(Bolinger,1968:34引自VanEls)。因为生成转化理论对外语教学内容的制定完全没有直接的关联(Mackenzie,1981:25引自VanEls)。桂诗春(1988:2)也认为“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虽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很不一样”。
应当澄清的是,外语教学并不属于语言学范畴。那么,它是否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
2.3.4应用语言学
什么是应用语言学?Widdowson(1979)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appliedlinguistics,应用型的语言学或语言的应用学;它对某学科的研究可以不借助语言学理论,如对法律纠纷的言语问题研究。另一种是linguisticsapplied,语言学的应用,即把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某学科的研究,如将语言学理论用于数学、文学、计算机科学、病理学等。束定芳(1996:18)认为,“外语教学属于appliedlinguistics而不是linguisticsapplied。外语教学必须建立自己的语言理论和描写摸司,同时必须全面考察所有可能影响外语教学过程的种种因素,结合外语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制定出外语教学的原则,并设计出贯彻这些原则的方法和手段。”桂诗春(1988:3)认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分别是语言和语言教学。(狭义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应用语言学其实是包罗了本书以上介绍的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以及本书下文要介绍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学有关的学科的应用。桂诗春在阐述应用语言学的特征时,将其归纳为独立的学科、边缘学科、应用学科、试验性学科,并且认为“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1988:14)。笔者在学习、理解、消化和吸收应用语言学的基础上,认为外语教学应当是语言教育学或语言应用学,而不是应用语言学或语言学应用。对此,的确已有人提出类似的名称“教育语言学”。
2.3.5教育语言学
Spolsky(1978)认为把外语教学归属于应用语言学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是语言学的应用。因此提出“教育语言学”。他指出(1978:1),语言学与教育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应用语言学也远比把语言学应用于教育广泛得多。把语言学理论直接运用于外语教学实践所带来的害处与益处一样多。例如,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造成人们对语言的狭隘的理解。事实证明语法翻译法不足以解决外语教学的成效问题。当语言教学中出现语法以外的具体问题时,就要求助于其他相关学科。这种现象可以模仿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而定为教育语言学。教育语言学是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见图7)
图7
图7有鉴于此,教育语言学不如改称作语言教育学。总之,语言学描述语言,不等于教人如何教和学语言。例如给学生一本语法书(描述和分析语言的书),不可能指望他们自己就能用外语交际。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又是两回事。本书将在下文重点阐述。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实际涉及两个根本的问题:一是语言问题;二是语言习得问题。它需要理顺语言描写理论、语言学习或习得理论、语言使用或交际理论以及语言教育理论。至此,已显现出外语教学的教育性质。在外语课程设计过程中,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对课程what和why有指导意义。至于who和how,特别是howtolearn和howtoteach则属于教育学和心理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