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喜亭,是宜昌市三游洞顶,临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来自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由"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这便是"至喜亭"。
至喜亭,始建于宋朝,由峡州(今宜昌)太守朱庆基修建在大江边,为360百科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景佑四年(1037年)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专为此亭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示县拉为。
至喜亭,始建于宋朝,当时文学家欧阳来自修被贬任宜昌县令,峡州太守朱庆基建此亭后,特委托欧阳修专为此亭作记文,即《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峡州三大胜境之一。由于战乱和其他人为360百科的因素,宜昌西坝庙咀古建筑群被毁,至喜亭、至喜亭"匾额"和东湖知县林有席精美的八十个字的长联均先后被毁。新建的至喜亭飞檐红柱,重檐三叠,玻璃瓦面,
青石雕花栏杆,通高18米,亭分层,楼中设螺旋式楼梯,亭内竖有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及古今诗画数十幅,登上至喜亭顶层,可饱览峡口胜景。
至喜亭上西眺可见长江雄姿:峰峦叠嶂中,长江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破门而出,出三游洞旁的峡口后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如今由于葛洲坝的修建,水位抬高了近30米,我们已难以体会当时王六或行才苗素求它感背人们看到峡口水位陡降时的震撼,却可远眺南津关外气势雄伟的葛洲坝。
欧阳修专门为至喜亭写有《峡州至喜亭》记。"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这是船工们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历尽千辛万苦,出峡之后心情舒畅的真实描写。"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来自之喜幸。"受尽川江颠簸之苦,好不容易才到达夷陵城的舟人,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亭以"至喜"二字题名,可谓广泛地吸纳民意、体贴民情、表达了民心。
史称"川鄂名胜"的峡州至喜亭,原为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所建,它位于宜昌古城西塞门外江津处,即今镇江阁附近,于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竣工落成。亭为峡州知州朱庆基所次历建,记为夷陵欧阳修所作,黄鲁直后书。这在当时峡州境内,特别是峡州首县夷陵城内是一件轰动性的大事件。
永叔人到夷陵,交往的是夷陵人,看见的是风景如画的夷陵山水,360百科欧阳修不知不觉地感到夷陵山美、水美、人更美。 欧阳修两次以"至喜"分别命堂和亭,除了舟惧而后喜之外,就是作者至而后喜,再则是赞扬州官朱庆基亲政善政和二人志同道合之喜。
《东湖县志原序》对欧阳修的《至喜堂记》和《峡州至喜亭记》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如果没有欧公的"两记"等丰厚的文化遗存,古夷陵的历史将抽象空泛到难以考证的地步。
由于历史的久远,至喜亭被毁。但夷陵人一直不忘欧阳修,历代官吏多以修复欧又斯八院证业坚想公遗迹为要务。明
天抓士预里乙引见太约异顺六年(1462年),知州李芳在东山重建至喜亭;弘治五年(1492年),知州陈宣又改建城内学宫仪门外装油前基东傍,与"四贤堂"相对。到了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据《东湖县为右怕药必志》记载:东湖知县林有席题至喜亭"匾额"傍其楼柱,上书一副八十字的长龙负蒸粒联:
急峡高岗盘蜀道,自黄准切氢粉干离牛佐夏,山至此彝,水至此陵,思明德而赛神功,试看天际风帆,片片落迤西一坝;
雄藩重镇压荆门,溯白起开秦,郡还改府,州还改县,履开平而怀往迹,遥指江头云树,人人谈至喜有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对名胜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力度。1983年,宜昌市政府按仿宋建筑模样,在下牢溪口三游洞望乡台顶部重建至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