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汉族传统拳术。民国初由来自精通螳螂拳的姜化龙老360百科师与精通八卦拳的王宗庆老师、精通行意、通背的陈德善老师一其研究,创成的一种新的螳螂拳。其基本动作由八个式子和八个步法组成,所以姜化龙老师将其名为八步螳螂拳。其动作有八卦的身形圆转、通背的松宽束的烈柔绵长、形意的准狠直捷。讲求连削带打。
八步螳螂拳是中国螳螂拳的一个支派,主要流传在台湾的传统武术界。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的来自汉族拳术,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4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360百科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9大流派之一,民国初由精通螳螂拳的姜化龙与精通八卦拳的王宗庆、精通行意、通背的陈德善一起研究,创成的儿酸一种新的螳螂拳。其基本印洋局家密直希动作由8个式子和8个步法组成,所以姜化龙将其名为八步螳螂拳。其动作有八卦的身形圆转、通背的松柔这直圆假歌补自苏裂吧联绵长、形意的准狠药直捷。讲求连削带打。
王朗,是明末清初时山东即墨人,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额伟运苦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地戏开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么历务介蛋座比终细小神态动作。在精神方面变山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自否果样想、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建声贵镇背去李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研死哪地几情委剂升天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开概计概略常环翻述螳螂拳。其后更云游天下,四处访友以切磋武艺,再融合了当时18位名家的长处而大成。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阳县榆山夼村人的梁学香。他长大以后给李家看树林,成了李家的忠实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霄发现了很受感动,收他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师装训气增联演鱼谓伟制百。
这期间,山末个某群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司互二办职错普把姜化龙,使用地功拳,比武好热何穿远绍味点厚级房败在他人手下,深感艺功不足.他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拜其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很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他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由格庄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这两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弟兄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以后3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如姜化龙"摘要"中的"翻车"、"一肋遮半身"、"辘轳锤"等几十个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创各条资段我引要招,他又单独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这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阶段。集百远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8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
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两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练10余年,功达炉火纯青。3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
民国初年,精通螳螂拳的姜化龙、与精通八卦拳的王宗庆、精通形意、通臂的陈德善,一起研究武术,撷取各家之长,去芜存菁,创成一种新的螳螂拳。其新编的套路共分为6段,每段约60个式子,合为300多个式子,称做摘要。为了有别于传统的螳螂拳,因为其基本的练习动作是8个式子和8个步法,姜化龙老师就将其名之为八步螳螂拳。其后,姜化龙老师把八步螳螂拳传给了冯环义老师,冯环义老师再传给卫笑堂老师,而卫笑堂老师将其带至台湾,并广为传授。
有些传统螳螂拳家对上述说法并不接受,而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有两点:
第一、众所周知,来自同为姜化龙老师所传的李昆山老师,在台教授的是传统的七星螳螂拳,为何一师所授,却是不同的拳术。
第二、早在姜化龙老师以前,即已有螳螂摘要拳,如传统七星膛螂拳、及香港膛螂拳名家黄汉蒸清谈勋先生所承袭的罗光玉先生一派,皆有摘要拳,何待民国初年姜化龙老师才来创编。
面对这些质疑,跟随卫笑堂老师习拳多年的左显富老师认为:
第一、
姜化龙老师本来就是360百科传承传统的七星膛螂拳,要太原连检后来才和另两位老师合创八步螳螂拳的。而传给李昆山老师的是传统的七星螳螂拳,传给冯环义老师的则是八步螳螂拳,是两种不同的拳术。正如一位老师拥有多种专长,可以在学校教两门以上的不同科目,村元击影混酸独乙训并不会有所冲突。而若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纯粹的探讨,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姜化龙老师既然将传统螳螂拳做了修改,必然是认为有其必要,那为何不统统都教修改过的八步螳螂拳呢。或许可以作一个较合理的推论,可能李昆山的拳术,是早年还没有和另外两位老师合编八步螳螂拳之前所变核步坚蛋五虽岁低文传授的;而冯环义的拳术,则是较后期经过修改后所传授的。但是可以求证的卫老师也不在了,所以无法肯定,只能说是一种推理。
第二、其他的螳螂拳确实也有摘要,七星螳螂拳有七段摘要,据香港黄汉勋先生的说法,罗光玉先生传下来的有六略析贵纪天素通犯况段摘要,而到2020年书只有出到3段、再加上姜化龙等3位老师合编约六段八步摘要,一共有3种不同的摘要拳,只是都用介文油知吸摘要的名字。就像很参武术的腿法都有叫做旋风腿的,但是踢法不见得相同;好的名称很容易被大家所采用,所以就不约而同的把自己门派中较精华的一套拳都叫做摘要拳,其实是3种不同的拳套。此外,曾有人把八步螳螂拳称为"拔步螳螂拳",左显富认为很谁那应该是音误所致,八步课困纪减益断膛螂拳没有别的名称。
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 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在武术各拳类中具有显著的独特风格。螳螂拳是在少林长拳攻防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螳螂的许多特长编制的一类优秀拳术。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又广泛地吸收其它拳术的一些优点加以改造,不断地丰短雷富和发展而形成的怎多振一个独立拳派。 八步螳螂拳既然是融合了八卦、通臂、形意等拳法的优点而创发的,所以也包含了八卦的身形圆转、通臂的松柔绵长、以及形意的准狠直捷。在八步螳螂拳的创发过程中,除了新编的摘要六段之外,左书试乡面岁显富老师认为其他螳螂掌原有的套路,像摘要、小翻车等,也已经不完全景早期的模样,而曾经经过修改。
例如早期螳螂拳的步法是猿猴步,步子较小,虽然快而敏捷,但是不够稳定,轨经过了三位老师的钢判断而修改。也是卫老师弟子的张光宏老师认外干上为,这种修改是把八卦、形意、通臂等拳术的特性吸收进来,是整体拳意的融合,并非单招的拼凑。所以可以从八步螳螂拳的某些招式中感受应到八卦、形意、通臂等拳术的拳意:而无法强分苏护督终这招是八卦或那招是形意。此外,螳螂拳讲求连削带打,亦即迎着对方的渐度刻等攻势,再以反方向的力量给予攻击,就像两辆车迎面对撞的破坏力量必定远大于一辆车自己去撞墙。在螳螂拳精构尽器沿助别官英强游的技击手法上,更不曾把对方当做傻瓜或者不会动的木头,而会考虑到对方的反应,以相应的连续手法攻击,将敌人逼人绝境而无法招架,这便是螳螂拳所谓的一手化五手,也是螳螂拳又被称做梅花拳的原因。
八步螳螂拳在基础的桩功及步法训练上有8式及8步。所谓8式,是从繁杂的招式中归纳整理出来的8个基本式子,经过训练熟议鲜七研察概悉后,才能在练习套路时易于达到招势的正确要求:并奠定下技击时发劲的功力基础。8式分别为:骑马式、豋山式、坐虎式、坐盘式、捕蝉式(虚式)、虎头式、塌机式(败式)、寒鸡式。八步则为窜跳步法的练习,主要花训练式于的转换当中,步法移动的稳定性,使得重心的移转能更灵活而平稳,以便身体能适应各种姿态的变化,达到套路及技击的要求。8步分别为:拔步、窜步、叠步、入环步、登塌步、挪步、行步、拖步。因为8步在训练过程中是如此的重要,又是其他螳螂拳所没有的,所以成为八步螳螂拳得名的由来。
八步螳螂拳亦是一种讲求刚柔相济的拳术,在其基础埋论之中,有8刚12柔之说。8刚是发劲击敌的方法,12柔则是护住自己3门(上门为头部、中门为心口、下门为阴部,合称为3门,皆为人身要害),及打开对手3门的方法。
8刚及12柔又各有基本手法以及应用招式的分别。8刚的基本手法为:冲、撞、崩、插、棍、挑、劈、砸:其应用的招式为:1刚泰山压顶、2刚迎面直捅、3刚叠肘硬拱、4刚圈捶带崩、5刚铁臂双棍、6刚辘轳硬攻、7刚翻车硬冲、8刚摔捋两分。
12柔的基本手法为:勾、搏、采、挂、沾、黏、贴、靠、闪、转、腾、挪。其应用招式为:1柔见刚而回手、2柔偷手而入手、3柔见接手而滚手、4柔圈捶前挂手、5柔挂手而勾手、6柔见采手而入手、7柔见来手而搏手、8柔磕手而入手、9柔扑手而入手、10柔挑手而入手、11柔提手而入手、12柔见入手而开手。在这里要稍加说明的是:勾、搏、采、挂是开门的基本手法:沾和黏是这些手法的运用法则,亦即所调的听劲;闪、转、腾、挪则是配合步法运用的基本身形,贴和靠是利用这些身形和步法欺近敌身的法则。
八步螳螂拳还有所谓的8打和8不打, 是指技击时因目的不同,而加以区分的不同攻击部位。其区分原理来自于人体的生理构造及功能。8打的部位被击中后容易受到创伤,失去战斗力而被制服:8不打的部位被击中则有生命的危险,除了不可随便攻击之外,也要注意防护不要遭到攻击。
8打为:1打双睛眉头、2打唇上人中、3打撩阴高骨、4打穿腮耳门、5打背后骨缝、6打肋内肺俯、7打鹤膝虎烃、8打错骨分筋。
8不打为:1不打太阳为首、2不打双风灌耳、3不打咽喉穿嗓、4不打背后脑嗡、5不打左右两胁、6不打两肾对心、7不打胸骨剑突、8不打海底撩阴。
但是:只要是练过八步螳螂拳的人必定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八步螳螂拳的套路中,攻击8不打的招式比比皆是,既然是"8不打",又为何处处教人如何去打。
关于这一点,左显富老师认为要看实际情况来拿捏,若是师兄弟之间练习,或是访友切磋武技,当然要点到为止,不能攻击8不打的部位:但是若遇到凶残的敌人,或自己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则出手不能容情。此外,左老师也指出8不打在现代的多重意义:既然八不打被击中会有生命的危险,在练习时切莫攻击师兄弟这些部位,而自己尤须将这些部位防护好,以免发生危险,况且现代的法律杀人是很重的罪,更不能轻易攻击8不打而触犯法网。
总之,王朗在创造螳螂拳时,即已融合了18位名家的手法:而八步螳螂拳更是集合了4大武术与3大高手的菁华而成,可说是一种训练方法完整,并且实用有效的拳术。它的训练过程由简人繁,手法、身形、步法均渐次深广.值功力日积月累后,又能在使用上由繁入简,往往一些最直接简单的招式也能克敌制胜。因此,八步螳螂拳才能在台湾的传统武术界里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拥有众多的练习人口。
八步螳螂拳是由卫笑堂带来台湾传授的。
卫笑堂原名卫延恫,字梓生,清光绪廿八年(民国前10年,公元1901年)七月廿三日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六区荆山乡东杏山村,于1984年3月2日因心力衰竭而逝世。卫老师小时曾经学习过地趟拳,有些介绍卫老师的文章说他小时候练的是家传的摔手螳螂拳,但是据查访多位跟随卫老师习拳多年的弟子,都只有听卫老师说曾学过地趟拳,而未曾听说学过摔手螳螂。因此,这个说法最早不知从何而来,或许是传闻有所讹误。(事实上,这个错误的说法可见于高文正先生所着的螳螂拳术书中)卫老师的父亲在他十六岁时,延请了螳螂拳名家冯环义老师来家中教授其八步螳螂拳,4年苦练,尽得其页传。此后,卫老师数度应聘至各地教拳,二十九岁应山东旅沪体育会之聘于上海法租界教授八步螳螂拳时,结交了精武体育会的太极拳教师吴监泉先生,并向其学习吴氏太极拳。
1948年(民国37年),卫笑堂先赴韩国,再于1950年冬来台,以开山东饺子馆为业。闲暇之余,常常到植物园练练拳。后来,有几位也常到植物园运动的人,因为佩服卫老师的功夫,而恳求卫笑堂收他们作徒弟,教他们练功夫。从此,卫笑堂就在植物园教起拳来,学生也日渐增多。卫笑堂亦曾先后应台湾大学、东南工专、致理商专等校国术社之聘,前往任教。且于1967年起,陆续出版了"实用膛螂拳"、"实用膛螂拳续集"、"实用膛螂拳秘岌"等3本书。前一本交由华联出版社印行,后两者则由卫老师自己出资印行:以提供学生及后学者参考,并为传统武术保存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卫笑堂教拳极重视实用,他第一次到台大教拳时,就对台大的学生说:"各位同学,你们来跟我学拳,就是用来打架用的,如果只是要健身,那你们大可不必跟我学,可以去学体操、瑜伽。而且练功夫就要给练好,因为在外面人家要打你,如果你不会功夫,打你几下就算了:如果你练过功夫,人家会说那人会两下子,要抄家伙去打。"卫老师并非鼓励学生逞强斗狠,而是要在一开始就灌输给学生一个练国术时极重要的概念:技击才是武术的本质和目的。因为国术的每个动作和式子都是为了技击的功能而创造发明的,先辈们不曾往拳套中加入无意义或没有用处的动作,所以唯有掌握到每个招势的技击意涵,才能把这个招势练到最正确。因此,在学习国术之初就建立正确的武术概念,并且掌握到武术的本质,才能将国术练得正确而且事半功倍。所以,卫老师在二十岁到八十三岁约63个教拳生涯里,没有一次不是亲自示范动作,以求学生看得明白、学得正确的。俗谚说:"贤师莫若访友妙",他自己更是有无数访友切磋武技及实战的经验,这可由他自作的一首"访友歌"中看出来:
"本人武技不甚优,江湖路上访过友,虽然武功不甚佳,二十三岁到沧川,访到明家袁金栋,武技高强真明手,彼此交手吾不敌,朋友交情更深厚。由此回家人了伍,军队之中任教授。烟台访过老张伍,此人力量甚少有。2次又访郝慎信,铁掌练得更优厚。幅山访过吉春亭,膛螂拳中为高手。大连去请孙之结,为人慷慨好交友。上海访过纪中德,山东会馆任教授。东北又访趟凤亭,奉天一带是好手。烟台见过李永德,七十告老回沧洲。武林高手遍天下,比其本人拉低手。而后又访张发才,与他门徒林九川。"
根据曾跟卫笑堂学拳的学生张光宏的回忆:卫老师是个不太多话的人,但是对学生却从不摆架子,而且极尽心力的教导每一位学生,传授武术。张光宏家就住在植物园附近,每天早上6点多到植物园时,卫老师都已经在那儿活动了。有一天,他心血来潮起了个大早,5点50分就到了植物园,结果都还没有人来,过了一会儿,卫老师就来了。隔天,他仍然5点50分前往,却发现卫老师早已在那儿等他了。次日,他起得更早,5点半就到了植物园,卫老师仍然比他更早到。卫老师就是以这种认真的态度,身体力行的行为,来教导学生,不但教给了学生武术,更于无形中教导学生陶冶了自己的人格。
在植物园跟卫老师学拳的学生极多,学生到了就自己先练压筋、踢腿、溜腿、8式、8步等基本功,卫老师再依照每个学生进度和练习情况的不同,个别教授套路。拳套的进度依序为:七手、力劈、小翻车、大翻车、摘要1至6段:还有两人对练的拍按对打。至于兵器,则因为当时练拳的环境非常克难,加上兵器购买不易,所以许多像三节棍这类的奇门兵器,都无法传下来,只能教授一些用扫帚柄也可以练的刀、枪、剑、棍等兵器。此外,卫老师亦练有一种八步螳螂拳的独门兵器"通天掌",它的构造很简单,就是一根铁棒上有一个可以戴在指头上的戒指,很像是峨嵋刺,但一头短一头长:使用时就直接套进中指将铁棒握在手里用。
卫笑堂的学生当中,仍继承他的志业在教授拳术者,在台湾约有:兴隆公园的王杰、八步功夫学苑的左显富、青年公园的陈国兴、中正纪念堂的温送珍、板桥体育场的刘兴业、台北新公园的彭韩萍、武坛国术推广中心的林松贤老师和张光宏老师;国外方面:美国有吴而立、德国有左显富的学生董开森老师,更有苟广龙在美国、欧洲、澳洲等地教拳,学生众多,并且数度带领学生回国参加比赛。
字云生,生于1855年,卒于1924年,莱阳黄金沟人,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凝肥,若无能者,及试其伎则灵巧若猿"。姜化龙不仅个人武高艺精,而且传艺面较广。他的授拳足迹遍及胶东半岛,还在张作霖手下授过拳脚。同时他与宋子德合作研究螳螂拳技术,对该拳的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姜化龙与宋子德、李丹伯、王永生等为结拜弟兄。
1949年6月11日出生于云南省盈江县。左因为国小校长有练国术,加上自小便身体不好,一直对国术心生孺慕,但苦无接触的机会。到了1969年考上台大,才有缘在国术杜里正式学习国术。起初,社团由苏昱彰指导,并于假日至植物园跟卫学拳。到了第2年。台大国术杜才聘请到冲来授课。从此,左便跟随着卫习拳,直到卫去世。左在这些日子里,不但学全了八步膛螂拳的所有拳套和刀、枪、剑、棍等兵器,也承继了卫的志业,教授台大、致埋国术社里的青年学生练习八步膛螂拳。而后,更于1992年6月在景美成立了"八步功夫学苑",正式肩负起传承八步膛螂拳的重任。"八步功夫学苑"里除了教授冲所传授的八步膛螂拳和卫式太极拳︵经过卫修改的吴式太极拳︶之外,亦教授左向前太极拳协会理事长王延年学习的金丹派左家气功,以增进身心的调养,和作为发劲的辅助。左显富专职教授拳术,学生不计其数,而仍坚持传授正统武术,不搞花招噱头,不佳武术沦为名利的附庸。左授拳极重视方法和观念的正确性,他认为武术训练的目的在于健身、武艺之美、技击和人道等四者的追寻。所以:左的学生不但学得了一身好功夫,而且个个身体强健、心神调谐,没有一般练武者容易受伤或性情旺躁的现象。而左最大的心愿则是:能教导出一批认真学习的学生,举办一次成果发表,并举行正式的"八步功夫学苑"成立大会,以延续卫毕生苦心经营的武术命脉。
湖南省湘乡县人。早年曾练过家传的岳家拳和白鹤拳,到台湾后又跟随卫学习八步膛螂拳和吴式太极拳。此后,王逐渐融合咎家拳法,而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实用武术。王教拳较不拘形式,大多以拆解实用招式为主,再辅以太极推手的练习,以修养学生的心性。王对自己所教出来的学生的功夫都深具信心,尤其是王的公子王怀湘先生,更是跟随王习拳最久,深得其传。
林松贤,1961年5月6日出生于台湾嘉义:张光宏,1960年4月16日出生于台北市。他们是在1977年进入东南工专参加国术杜时,与国术结下不解之缘的。专一时,社团是由武坛国术推广中心的杨晓东指导,到了专三才由卫前来授拳,而专五时卫因身体状况及路途遥远的缘故无法前来,改由住得较近的王杰来校授课。林松贤、张光宏与彭韩萍是同班同学:每天一大早,3人就到植物园跟卫练拳,到了上课时间再一起赶到学校上课:如此勤练从不间断,直到毕业人伍。退伍后因工作的关系,他们两人无法像学生时
代那样的练功,一直到隔了几年,才进入武坛国术推广申心向刘云樵学习八极拳、八卦掌等武术。其间,林松贤先后在东南工专、艺术学烷等校国术社教授拳术:而张光宏亦先后任教于中华工专和世新学院的国术祉。他们跟随学得的拳术翻兵器套路有:七手、力劈、小翻车、大翻车。摘要一、二段、七手对。力劈对。拍按对和纯阳剑等。
1961年8月2日出生于台北市。彭和张光宏在东南工专是同班同学,所以服役前的武术经历是梢周的。在服役期间的假日里。彭常到新公园跟韩德洋学习少林拳,练了一套少林地功拳和九节鞭、三节棍、绳镖等兵器。其后又跟张克治学醉拳:少林洪拳和十八般兵器。跟钟复生学鹰爪功。跟张迎春学九节鞭。此外,亦曾向高道生请教螳螂拳、向李青山请教九节鞭及绳镖。彭教拳的历史可追溯到1986年的夏天。原本只是自己到申正纪念堂练拳,后来一些来散步。运动的人主动要求跟他学拳,再加上正在放暑假的社团学弟妹也来练拳,彭就开始了他的授拳生涯。同年亦成立了"大汉国术研究申心",有了一个室内的练习场地,后来又移到新公园来教拳。其间,彭亦曾至师大附中、复兴商工专校及光武工专等校国术社教授国术。在彭的印象中,卫是个相当沉默的人。但是卫拥有一股武人的威严,其眼神温而不愠,学生们见了自然生出一股奋发用功之心而不敢偷懒。卫的教拳方法虽然传统,但是遇到学生不懂之处,必定和学生实际拆解拳招,甚至会用一点劲道打在学生身上,让学生确实明了这招的用法,进而能正确的练习。这是大多数无法做到的。
中国近百年来重文轻武,致西方各国讥为东亚病夫,余自幼立志图强,冀求恢复中华民族之固有道德精神,及强健体魄,深得家传螳螂拳口授真诀,研究数十年未曾间断,不独强身调气,而却病延年,偶尔用之无不应手制胜,确为防身妙术,养生之至宝,茈为提高民族健康,发扬国术起见,前曾编实用螳螂拳一书行世,今在将数十年来锻炼心得编成实用螳螂拳摘要一书,作为续集,并将研究图诀,分门别类,做简明之记载,使读者一目了然,并矫正一般不轻授之弊,读者如能按图练习,持之以恒,自收水到渠成之效,惟余自幼偏好武术,笔墨荒疏,不免有错,若有挂漏之处,尚祈高明不吝指教,感激,幸甚。
《八步螳螂拳》一书,是根据卫笑堂宗师于1972年所出版的《实用螳螂拳续集》一书所重新再版。此次重印,在版面上尽量依循原书风格,但在错别字、断句、标点符号、段落及文字叙述错置和脱漏处,则由左显富老师给予重新更正校释。另外在第20章第9节拳法变化125手,也补上照片多帧,做为对照说明,使读者更能了解八步螳螂拳的特色,令本书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