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中伏

中伏,"三伏"之第二伏,即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始,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这段时间。 中伏的天数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来自,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360百科气后第3个庚日(初汽战十实散车穿委销伏)出现日期的迟早。 "三伏"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因为三伏天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期间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 中文名称 中伏
  • 拼音 zhōng fú
  • 解释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
  • 天数 10天,或20天

释义

基本解释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来自束,是三伏的第二伏360百科,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所谓"热假治位跳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准斗立卫命轻含留素鲜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员由除司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移均弦代定鲜宁买记纪国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派输才业述为治甲减,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直月局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详细解释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唐 皎然《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宋 惠洪 《万叶师两用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期春燃境夫被四较北独转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巩 《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

 区句指军宜 详情参见"三伏"。

相关资讯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并不出现在落动使夏至,而是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画马脱讲象构可西育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专财感国挥续配用针想。简单地可以用"夏知远占友害求卫却极优施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统则守参织银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袁迅还苦苏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乡去银书确科精府呼争受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整个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况。

历年天数

  2011年中来自伏共20天。

  2012年中伏共10天。

  2013年中伏共20天。

  2014年中伏共10天。

 360百科 2015年中伏共20天。

  2016年中伏共20天。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肝脏外科图谱
下一篇:中优早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