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去甲金霉素

去甲金霉素,别名来自地美环素、去甲基氯四环素、DMCT。本品抗菌谱与金霉素相似,其特点是作用比360百科四环素、土霉素强,比金霉素稳定。临床是用于肺炎、尿路感染、淋、细菌性痢疾、布响少兵效永查朝未图氏杆菌病及小儿猩红热等。

  • 中文名称 去甲金霉素
  • 外文名称 Demeclocycline
  • 别名 地美环素、去甲基氯四环素、DMCT
  • 特点 作用强,稳定
  • 作用 临床用于肺炎、尿路感染、淋病等

判首音理作用

  去甲金霉素为半合成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抗菌谱与四环素相近,具有高效和长效性质。在四环素类中本品抗菌作用最强。口服吸收迅速,几近完全。食物对其吸收无明显影响。口服或静注200mg,1小时后血清药物浓度约为2.25μg/ml,12小时后尚有1.25μg/ml。

  肾功能正常者半衰期约为16小时。其脂溶性较高,因此容易进入许多组织和体液中,在唾液和泪液中药物浓度比其他四环素类高。在体内代谢较多,尿中排泄的原形药远低于其他四环素类。去甲金霉素是四环素类抗生素中抗菌作用最强的品种

  对敏感金葡菌、肺炎球通沿眼头集渐丝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来自等的作用比四环素强2~4倍360百科。对四环素耐药菌及耐青霉素的部分金葡菌、粪肠球菌和大肠杆菌也有一定抗菌活性;但对耐药的肺炎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常无效。此外。对胎概欢着儿弯曲菌、衣原体求印距扬历气留包哪值知、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霍乱弧菌等亦具作用。本品用于全身疗法的作用机制为不仅有效地抑制痤疮致病菌的生长,尚具抑制细菌内脂肪酶的合成及其活性,防止三甘油脂水解成游离脂肪酸,抑制痤疮的生成。

动力学

去甲金霉精责双美厚孔

  去甲金霉素脂溶性高,口服吸收完全,很少受食物影响;但较其四环素易受钙、镁、铝等金属离子影响,或与金属甚屋条线找厚美官离子螯合,或使胃内pH增高而使药物吸收减少。单次口服0.2g,2~3h内血药峰浓度平均7μg/硫半事仅京节径火例ml,为四环素类中最高的品种。蛋白结合率着字笑跟镇若约75%。

  体内分布广,可透入肺、肾、肝、甲状腺等组织。本品可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和脑组织中的浓度比其他四环素类为高。在尿与胆汁中的浓度较高。本品消除半减期长达16~18h。

  主要经尿和粪便排泄,其排泄率明显低于其他品种,相当量的药物在体内代谢。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去甲金霉素半减期的延长并不明显。

适应症

  主要用于克立次体病、支原体肺炎、淋巴肉芽肿、下疳、鼠疫、霍乱、布氏杆菌病(与链霉素联合应用)等。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志贺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白杆菌等敏感菌株所致的系统或局部感染也可应用。此外,对淋球菌、梅毒和雅司螺旋体、李司忒菌、元双品笔物体合波广武激梭状芽胞杆菌、炭疽杆菌、放线菌、梭杆菌所致感染,当患者不耐青霉素时,可考虑用本品(或其他四环素类)。措今位商新对于链球菌的敏感菌株所致感染也可考虑用本品。至于金黄色来自葡萄球菌则大部分菌株对本类药物耐药。此外,本品尚可用于阿米巴病的辅助治疗。与四环素或多西环素相似,主要360百科用于座疮、酒糟鼻以及淋病、沙眼衣原体所致的性传播性疾患。本品关露乡举刻施虽然对某些耐药菌所正迫建致的泌尿系、呼吸系及软组织感染、脑膜炎球菌步宣欢带菌者、中耳炎、鼻窦炎等均具一定疗效,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使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用法用

  口服,成人一般首次剂量200mg,以后每12小时口服100mg。也可首次剂量以后,每6小时口服50mg。口服吸收好,不受食物影响,可饭后服。

  一般感染:成人首剂口服0.2g,以后每12h服0.1g,饭前或饭后服用。用于痤疮的全身疗法:1渐夜告包半统斤价话四次口服50mg,每日参食标序号路老低检传2次,连续服用6周为一疗程,最疗程可达12周。

理曲停足沉  用于淋病:每次0.1银诗令密头g,每日3次,10日为一疗程。宪建死球农音急劳肉觉移口服剂量不宜过大,可在饭后服用。

不良反应

去甲金霉素

  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气称委阶责,腹泻。可有前庭功能失调(眩晕,共济失调),停药后可恢复。个别病例有皮疹,嗜睡。肝功能位培女东土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可引起干咳,高热孙方卷分德,关节水肿,关节痛。本品可引起可逆性前庭功能紊乱,表现为眩晕、耳鸣、共济失调伴恶心、呕吐等。常发生于最初几次剂量时,停药24~48h后可恢复。

  有费西灯该表象通分报告称其发生率可高达80%~96%,因反应严重而被迫停药者约12%~52%。

  其发生与希证速剂量的关系说法不一,女性比较多见。其他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也较易发生,而肝毒性、肾毒性决根己判例预较少见。有报告本药可致皮肤色素沉着。较易引起光感性皮炎,用药后避免日晒。

  孕妇不宜选用,因可能出现肝损害。8岁以下儿童不宜选用,因可引起前囱隆起及牙齿黄染等。第8对脑神经功能圆县双跟范其措语措且减退的老年患者慎用。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减退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必须应用时需密切注意二重感染的发生。

相互作用

  1、易与制酸剂如碳酸氢钠及二价或三价金属离子如钙、镁、铝等生成不溶性络合物,减少药物吸收。因此需合用上述药物时,应在服用本品前后2~3h给药。

  2、长期合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时,可通过诱导肝药酶的作用,缩短本品的半减期。与苯巴比妥合用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3、与口服抗凝剂合用时,因本品可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而加强抗凝作用,从而可能引起出血。

片剂制品

  药理作用

去甲金霉素

  去甲金霉素为广谱抑菌剂,高浓度时具杀菌作用。去甲金霉素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链球菌及部分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布鲁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弯曲杆菌属、霍乱弧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对立克次体、支原体属、衣原体属、螺旋体、某些原虫也有抑制作用。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对本品多数耐药。本品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优于革兰性菌,但肠球菌属对其耐药。其他如放线菌属、炭疽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梭状芽孢杆菌、奴卡菌属等亦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具一定抗菌活性,但耐青霉素的淋球菌对四环素也耐药。

  去甲金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对部分厌氧菌属细菌具一定抗菌作用,但远不如甲硝唑、克林霉素和氯霉素,因此临床上并不选用。多年来由于四环素类的广泛应用,临床常见病原菌包括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及肠杆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对四环素耐药现象严重,并且,同类品种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本品作用机制在于药物能特异性地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置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在该位上的联结,从而抑制肽连的增长和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本品为黄色片或糖衣片。

  动力学

  去甲金霉素口服可吸收但不完全,约有60%~70%的给药量可从胃肠道吸收。口服吸收受食物和金属离子的影响,后者与药物形成络合物使吸收减少。单剂口服本品250mg后,血药峰浓度(Cmax)为2~4mg/L。多剂口服该药250mg或500mg(每6小时服药1次后),稳态血药浓度分别可达1~3mg/L和1.5~5mg/L。吸收后广泛分布于体内组织和体液,易渗入胸水、腹水、胎儿循环,但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本品易与骨和牙齿等组织结合,在胎儿循环中浓度可达母体的20%~75%,本品可分泌至乳汁,乳汁中浓度可达母血浓度的60%~80%。蛋白结合率为55%~70%,,本品主要自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肾功能正常者血消除半衰期(T1/2a)为6~11小时,无尿患者可达57~108小时,其未吸收部分自粪便以原形排出,少量药物自胆汁分泌至肠道排出,故肾功能减退时可明显影响药物的清除。本品可自血液透析缓慢清除,约可清除给药量的10%~15%。

  适应症

去甲金霉素

  去甲金霉素作为首选或选用药物应用于下列疾病:

  (1)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和Q热。

  (2)支原体属感染。

  (3)衣原体属感染,包括鹦鹉热、性病、淋巴肉牙肿、非特异性尿道炎、输卵管炎、宫颈炎及沙眼。

  (4)回归热。

  (5)布鲁菌病。

  (6)霍乱。

  (7)兔热病。

  (8)鼠疫。

  (9)软下疳。治疗布鲁菌病和鼠疫时需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2、由于目前常见致病菌对四环素类耐药现象严重,仅在病原菌本品呈现敏感时,方有指征选用该类药物。本品亦不宜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和任何类型的葡萄球菌感染。3、本品可用于对青霉素类过敏的破伤风、气性坏疽、雅司、梅毒、淋病和钩端螺旋体病以及放线菌属、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的患者。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常用量:一次0.25~0.5g,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小儿常用量:一日25~50mg/kg,分4次服用。疗程一般为7~14日,支原体肺炎、布鲁菌病需3周左右。

  不良反应

  1、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腹泻等,偶尔引起胰腺炎,偶有食管炎和食管溃疡的报道,多发生于服药后立即卧床的患者。

  2、去甲金霉素可致肝毒性,通常为脂肪肝变性,妊娠期妇女、原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易发生肝毒性,但肝毒性亦可发生于并无上述情况的患者。

去甲金霉素

  3、变态反应:多为斑丘疹和红斑,少数患者可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紫癜、心包炎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加重,表皮剥脱性皮炎并不常见。偶有过敏性休克和哮喘发生。某些用四环素的患者日晒时会有光敏现象。所以,应建议患者服用本品期间不要直接暴露于阳光或紫外线下,一旦皮肤有红斑则立即停药。

  4、血液系统: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5、中枢神经系统:偶可致良性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6、肾毒性:原有显著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能发生氮质血症加重、高磷酸血症和酸中毒。

  7、二重感染:长期应用本品可发生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等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严重者可致败血症。

  8、四环素类的应用可使人体内正常菌群减少,导致维生素缺乏、真菌繁殖,出现口干、咽炎、口角炎、舌炎、舌苔色暗或变色等。

  禁忌

  对四环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四环素类药物呈过敏者对其他四环素类药物呈现过敏。

去甲金霉素

  肠道 2、对诊断的干扰:(1)测定尿邻苯二酚胺(Hingerty法)浓度时,由于四环素对荧光的干扰,可使测定结果偏高。(2)本品可使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血清淀粉酶、血清胆红素、血清氨基转移酶(AST、ALT)的测定值升高。

  3、长期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访检查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

  4、应用本品时应饮用足量(约240ml)水,避免食管溃疡和减少胃肠道刺激症状。

  5、去甲金霉素宜空腹口服,即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避免食物对吸收的影响。

  6、下列情况存在时须慎用或避免应用:

  (1)由于去甲金霉素可致肝损害,因此原有肝病者不宜用此类药物。

  (2)由于去甲金霉素可加重氮质血症,已有肾功能损害不宜应用此类药物,如确有指征应用时须慎重考虑,并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减量使用。

  7、治疗性病时,如怀疑同时合并螺旋体感染,用药前须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后者每月1次,至少4次。在牙齿发育期间(怀孕中后期、婴儿和8岁以下儿童)应用本品时,四环素可在任何骨组织中形成稳定的钙化合物,导致恒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和骨生长抑制,故8岁以下小儿不宜用本品。本品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沉积在牙齿和骨的钙质区内,引起胎儿牙齿变色,牙釉质再生不良及抑制胎儿骨骼生长,该类药物在动物实验中有致畸胎作用,因此妊娠期妇女不宜应用。妊娠期妇女对四环素的肝毒性反应尤为敏感,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8、去甲金霉素可自乳汁分泌,乳汁中浓度较高,对乳儿有潜在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哺乳期妇女应用时应暂停哺乳。老年患者常伴有肾功能减退,因此需调整剂量。应用本品易引起肝毒性,故老年患者需慎用。

  过量处理

  药物过量时主要是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如洗胃、用催吐剂及补液等。

  相互作用

去甲金霉素

  1、与制酸药如碳酸氢钠同用时,由于胃内pH值增高,可使本品吸收减少,活性减低,故服用本品后1~3小时内不应服用制酸药。

  2、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与本品形成不溶性络合物,使本品吸收减少。

  3、与全身麻醉药甲氧氟烷合用时,可增强其肾毒性。

  4、与强利尿药如呋塞米等药物合用时可加重肾功能损害。

  5、与其他肝毒性药物(如抗肿瘤化疗药物)合用时可加重肝损害。

  6、降血脂药考来烯胺或考来替泊可影响本品的吸收,必须间隔数小时分开服用。7、去甲金霉素可降低避孕药效果,增加经期外出血的可能。

  8、去甲金霉素可抑制血浆凝血酶原的活性,所以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需要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胶囊制品

  药理作用

  药理:去甲金霉素为半合成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具高效和长效性,在四环素类抗生素中,去甲金霉素的抗菌作用最强。抗菌谱与四环素相近。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四环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和革兰阴性菌中的淋病耐瑟菌均有很强的作用;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一般较弱;去甲金霉素对沙眼衣原体和溶脲支原体亦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近年来由于滥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现大多数常见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对本品耐药。去甲金霉素的作用机制是与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置结合,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去甲金霉素系抑菌药,但在高浓度时,也具有杀菌作用。2.毒理:去甲金霉素能导致实验动物(大鼠、狗和猴)的甲状腺变为黑色。大鼠给予去甲金霉素进行慢性治疗,结果导致甲状腺肿,甚至甲状腺瘤。去甲金霉素亦能导致大鼠和狗的甲状腺增生。本品为胶囊剂。

  动力学

  去甲金霉素口服后迅速被吸收,食物对去甲金霉素的吸收无明显影响。口服本品0.2g,1~4小时内(平均2.1小时)达血药峰浓度(Cmax),为2.1~5.1mg/L。去甲金霉素脂溶性较高,易渗透入许多组织和体液中,如甲状腺、肺、脑和前列腺等,去甲金霉素在胆汁和尿中的浓度比血药浓度高10~30倍,在唾液和泪液中的浓度比其他四环素类抗生素高。血清蛋白结合率为76%~83%。在体内代谢较多,在尿中排泄的原形药物远低于其他四环素类。去甲金霉素排泄缓慢,大部分由肾和胆汁排出。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11.1~22.1小时(平均15.5小时)。

  适应症

  去甲金霉素适用于因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病奈瑟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梅毒螺旋体及衣原体等对去甲金霉素敏感的病原体引起的下列感染:

去甲金霉素

  1、败血症、菌血症。

  2、浅表性化脓性感染:毛囊炎、脓皮症、扁桃体炎、肩周炎、泪囊炎、牙龈炎、外阴炎、创伤感染、手术后感染等。

  3、深部化脓性疾病:乳腺炎、淋巴管(结)炎、颌下腺炎、骨髓炎、骨炎。

  4、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细菌性肺炎、异型肺炎、肺部化脓症。

  5、痢疾、肠炎、感染性食物中毒、胆管炎、胆囊炎。

  6、腹膜炎、肾盂肾炎、肾盂炎、肾盂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宫内感染、淋病。

  7、中耳炎、副鼻窦炎、颌下腺炎、梅毒。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首次剂量为0.2g,以后每12小时服用本品0.1g,或每6小时服用50mg。

  不良反应

  1、菌群失调:去甲金霉素引起菌群失调较为多见。轻者引起维生素缺乏,也常可见到由于白色念珠菌和其他耐药菌所引起的二重感染。亦可发生难辨梭菌性假膜性肠炎。

去甲金霉素

  2、消化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腔炎、舌炎、肛门周围炎等;偶可发生食管溃疡。

  3、肝损害:偶见恶心、呕吐、黄疸、脂肪肝、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呕血和便血等,严重者可昏迷而死亡。

  4、肾损害:可加重肾功能不全者的肾损害,导致血尿素氮和肌酐值升高。

  5、影响牙齿和骨发育:本品可沉积于牙齿和骨中,造成牙齿黄染,并影响胎儿、新生儿和婴幼儿骨骼的正常发育。

  6、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药物热、光敏性皮炎和哮喘等。罕见全身性红斑狼疮,若出现,应立即停药并作适当处理。

  7、可见眩晕、耳鸣、共济失调伴恶心、呕吐等前庭功能紊乱(呈剂量依耐性,女性比男性多见),常发生于最初几次剂量时,一般停药24~48小时后可恢复。

  8、血液系统:偶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9、维生素缺乏症:偶有维生素K缺乏症状(低凝血酶原症、出血倾向等)、维生素B族缺乏症状(舌炎、口腔炎、食欲不振、神经炎等)等。

  10、颅内压升高:偶见呕吐、头痛、复视、视神经乳头水肿、前囟膨隆等颅内压升高症状,应立即停药。

  11、休克:偶有休克现象发生,须注意观察,如发现有不适感、口内异常感、哮喘、便意、耳鸣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作适当处理。

  12、皮肤:斑丘疹、红斑样皮疹等;偶见剥脱性皮炎、混合性药疹、多形性红斑和Steven-Johnson综合征。长期服用本品,偶有指甲、皮肤、粘膜处色素沉着现象发生。13.其他:偶有头晕、倦怠感等。长期服用本品,可使甲状腺变为棕黑色,甲状腺功能异常少见。罕见听力受损。

  禁忌

  对本品及其他四环素类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去甲金霉素

  1、肝、肾功能不全、食道通过障碍者、老年人、口服吸收不良或不能进食者及全身状态恶化患者(因易引发维生素K缺乏症)慎用。

  2、由于具有前庭毒性,去甲金霉素已不作为脑膜炎奈瑟菌带菌者和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3、对去甲金霉素过敏者有可能对其他四环素类也过敏。

  4、由于可致头晕、倦怠等,汽车驾驶员、从事危险性较大的机器操作及高空作业者应避免服用本品。

  5、去甲金霉素滞留于食道并崩解时,会引起食道溃疡,故应多饮水,尤其临睡前服用时。

  6、急性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患者疑有初期或二期梅毒时,通常应进行暗视野检查,疑有其他类型梅毒时,每月应进行血清学检查,并至少进行4个月。

  7、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应低于常用剂量,如需长期治疗,应监测血药浓度。

  8、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9、去甲金霉素较易引起光敏性皮炎,故用药后应避免日晒。

  10、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干扰:(1)测定尿邻苯二酚胺(Hingerty法)浓度时,由于去甲金霉素对萤光的干扰,可能使测定结果偏高。(2)可能使碱性磷酸酶、血清淀粉酶、血清胆红素、血清氨基转移酶(AST、ALT)的测定值升高。

  11、去甲金霉素可与食品、牛奶或含碳酸盐饮料同服。由于本品可引起牙齿永久性变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并抑制骨骼的发育生长,故8岁以下小儿禁用。

  12、去甲金霉素可透过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沉积在牙齿和骨的钙质区中,引起胎儿牙釉质发育不良,并抑制胎儿骨骼生长;在动物实验中有致畸胎作用。故孕妇和准备怀孕的妇女禁用。2.去甲金霉素在乳汁中浓度较高,虽然可与乳汁中的钙形成不溶性络合物,吸收甚少,但由于去甲金霉素可引起牙齿永久性变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并抑制婴幼儿骨骼的发育生长,故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

药物治疗

  资料与方法

去甲金霉素

  一般资料73例寻常性痤疮患者均是笔者门诊接诊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37例,年龄13~33岁,平均年龄25.7岁,病程3个月~4年。所有入选病例3个月内均未接受其他抗生素内服或外用治疗。

  方法:患者每日口服去甲金霉素150mg,分3次服用,连续服药4周,于服药2周、4周和停药2周后进行观察,记录皮损的变化情况。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痤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数量的多少进行评价: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退(≥90%);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60%~89%);进步: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30~59%);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皮损反而增多≤30%。痊愈加显效计算为总有效率。

  结果

  治疗结果经RIDIT检验用药4周的疗效高于2周的疗效,停药后2周的疗效高于用药4周的疗效,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不良反应:有3例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头晕,9例服药后有恶心、胃部不适等症状,但均能耐受,完成治疗停药后不良反应均消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凯岛针尾鸭
下一篇:冰淇淋月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