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言(英文:Wu Chinese或Goyuitian),又称吴越语、江南话、江浙话,是一支派生于汉口买项知藏语系中上古汉语的语言集和。主要通行来自于中国江苏南部(除南京和镇江的部分地区)、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江360百科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之间。
群制活县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江浙话。
语言定义
来自 吴语是以浙江临安话为苏至共通语、以苏州音为标准音、以江南群城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八调清浊等正统存古的自然语言为古典语法规范、以江浙民系作家(绍兴鲁迅/嘉兴茅盾/苏渐而哪儿负有评刘承素州叶圣陶等)开创的境矿皇温州玉县合白话文为现代语法规范的江左江南360百科方言。通行于吴越江南,是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人数
国内吴语系约一亿。分为北部吴语6500万,南部吴语2650万,西部吴语850万。
上海1700万/江苏2400万/浙江5200万/安徽700万/江西400万/福建30万/海外华人百千万(均为约数)
国际地位
英文名Wu-chinese。吴语世界排名第十,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吴语与普通话(Mandarin,主北京方言浓抗路上配千答过,泛东北方言语系)无隶属关系,同为现代汉语。
国际语系及语言代码
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吴方言
ISO 639-1:z大齐扬概举h
ISO 639-2:chi(B)zho(T)
ISO/DIS 致了批怀担婷剂例笑639-3:wuu
实散方家留刘千木药女依语言学家认为,若两种话语不能直接通话,则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模的检许快措。我国的方言语系,国际认为是语言,属汉语。我国拥有国际语言代码的有:官cmn/吴wuu/粤yue/闽南nan/晋cjy/湘han/客家hak/赣gan/闽北mnp/闽东cdo十种。其中汉语五种方言友(官1/吴10/粤14/闽南23/晋24)位列世界语言人口排名前25位。
使用地区(吴语区)120县市
吴语区位于江苏南部、上海全境、浙江全境、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北一角。以吴语为语言文化的县市约130个。吴语使用者世居于此。此外台湾、香港、美国旧金山纽约洛杉矶、澳洲悉尼、日本九州岛、新加坡、加拿大、英、法等地也有分布。
吴语区沿革:秦朝同属会稽郡;汉朝同属丹阳郡、吴郡、会稽郡(时吴郡、吴会、吴兴合称“三吴”);三国同属吴国;唐朝同属江南道(治苏州,江南东道称律灯检父松音延升袁江东,上饶宣城等江南西道称江西);五代同属吴越国,西部先属吴国乙理见掉伟书难府后属南唐;宋朝同属两浙路(治杭州,杭州及其以北为两浙西路,钱塘南为东路);元朝同属江浙行省;明朝,今苏南皖南连同杭嘉湖划入南直隶中央虽啊贵套江互垂英已群居,后杭嘉湖划归浙江,吴地自此被拆,南困握帝福极问请亚象京(除南京南)一带及其以西始有淮化;清朝至今,江浙行政被分,不失为一种遗憾。
【1】.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
中古汉语字分全清(不送气)、次清(送气)、全浊、次浊四类非易。古代《切韵》《韵镜》复前绿提到清浊概念。声带振动的音为浊音,世界各国均有大量浊音。全浊为浊阻碍音(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为响音(鼻音、空边通音和通音)。除吴语外的所有汉语方言都无浊辅音(仅湘、闽南有少许),吴语有全部浊音。
浊缩独架静房音举例:稻、坐、愁、特、白、寺、像、地、抱、乏、道、助、造、桥、绍、跪、豪。“稻”声带振动,浊音;“到”声带不振动,清音。
【2】.具有古汉语整齐八声调。
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狭义江南的江南话沿袭传统八声调,江南各城基本都是八调俱全,如常熟、宜兴、绍兴等。四声因清浊而各分阴阳。
江南话四声八调举例:
【阴平】东——【阳平】同
【阴上】懂——【阳上】动
【阴去】冻——【阳去】洞
【阴入】督——【阳入】毒
普通话(三声四调)之所谓一阴平、二阳平、三上声、四去声,谬也。
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是按照声调起降来的,但古汉语并非如此,阴阳是因声母清浊而分阴阳,阳四声都是浊音。唐朝人说话就是八声调。这些汉语要素环环相扣。
【3】.保留古汉语平仄音韵。保留全部入声。
吴语有深厚的汉语资历,读诗朗朗上口,平仄合韵。普通话丢入声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不分平仄。舒促音为汉语语音的一种划分,入声为促音,短而刚劲有力,是最基本的仄音之一,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大项,普通话失。入声譬如立lih/宿suh/独duh/色seh/黑heh/灭mieh/贼theh/阔kuoh/戳chuoh/憋bieh/百bah/骨guh/仄zeh/药yah/贴tieh等,较多。江南汉语集“强迫性的连续变调”“舒促音”于一体,共同构成汉语“平仄”系统。大美汉语婉转动听。入声有韵尾,如很多吴越人把“合”读成“合hep”,但考虑到方便性,江南人一般忽略韵尾。今北方仅晋语系存在入声。一/六luh/七cih/八pah/十发成爆破音,“欲速则不达”五字全为入声仄音,极其有力。吴语区子民天然辨入声且尤喜入声字。而今北人(除晋人)以及西南官话人则需死记硬背住入声字集方能辨平仄。吴语号称软语,“舒缓”时悠扬绵长,但“短促”时真正“石骨铁硬”,“石”、“骨”、“铁”三字全部入声,够“硬ngen”。这种硬不是靠大声说话得来,而是低沉中蕴藏一种能量。刚柔相济。
【4】.保留古汉语中强制性的规则连续变调。
江南汉语讲究的就是个声调,亲和自然,随意换调。吴语在讲的时候,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有时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其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调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会改变声调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广式连续变调。汉语的连续变调原则使得句子能够连成一个整体,显得不突兀不生硬。连续调可谓江南话之神韵。
【5】.保留古汉语尖团分化音。
如:箭zian—剑、清cing—轻、小siao—晓、西—希、息—吸、相siang—香、酒ziu精zing—久经,每对读音都不同,前者为尖音、后者为团音。“西—希、息—吸”四字为四个不同音,分别为“si:—xi、sih—xih”。尖音是汉语发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大项,普通话失。尖音譬如尖zian/将ziang/集zih/焦ziao/姐zie/尽zin/进zin/千cian/切cieh/亲cin/写sie/心sin/笑siao/修siu等。今中原话(河南全境、山西大部、陕西大部、山东东部)及客家话和粤语都区分尖团音,满族汉化语系和淮语系不分尖团。分尖团是正统且相当好听。部分地区合流较严重,如宁波绍兴。尖音团化是全国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分尖团音最好;不分者也罢,但可以尝试区分。
【6】.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
紧喉音譬如:我/鹅/饿/牙/碍等(“我”字长安音为ngè,吴语读ngǒu/ngo,不可读如普wo/淮wu)
【7】元音、辅音较多。
元音另有如英音标的ae、e。元音分长短,短元音即上述第3点的入声。辅音是全国最多的,因其有大量浊辅音。此外,zh/ch/sh音近j/q/x。普通话将大量的z/c/s划入zh/ch/sh(如:枝zi/纸zi/扎za/招zao/齿ci/撑ceng/事si/数su/生seng等)必引起江南人的口感不适,故部分地区则将大量zh/ch/sh(团)划入z/c/s(尖),二者都不对。原游牧民族的语言习惯是“舌尖上翘”,吴语无任何舌尖上翘之音(卷舌音)。譬如一些地区“主/猪”读zhu音近jv,“书/树”读shu音近xu,还有真zhen/城chin/深shin等。总之,zh/ch/sh(如“吃chih”)是有,一些乡镇还明显比较多。
【8】.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
(1)无轻声,字字着音,如葡萄的萄不会轻声,葡仄萄平,“萄”发声明显。
(2)无多音字。一字一音,是汉语基本原则。吴语全部是一字一音,一字多音的不超过五个字。如:“血”音xue无xie、“落”音luo无lao、“剥”音boh无bao、“长”音zhang无chang、“重”音zhong无chong等、“行”音hang无xing、“没”音moh无mei、“弹”音dan无tan、“调”音diao无tiao、“秘”音bi无mi、"便"音bian无pian、"曾"音zeng无ceng。若那字普通话定为多音字,必有误读。单字音调之变(少/将/为等)即汉语广式变调,非多音字。
(3)无任何儿化音。
【9】.语言习惯差异。无异化。
不说包子饽饽(满语)说馒头,不说挺好说蛮好(ting是满语中“很”的意思),不说胡同(源于蒙语音译)说巷陌,不说脖子说颈根,不说桌子椅子说台子凳子,不说前面说前头……
“白(bái)”,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普通话中“白干了”即此用法。“白”字铁定非阳平,必为入声仄音,吴语读boh。白在古语中意为白色/清楚/下对上陈述。
“六”“绿”二字当读作“陆”(中国绝大多数地方读陆),唐名曲《六幺》又名《绿腰》《录要》。
【10】.区别于普通话的字音
人(nyin,见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韵脚)/风fong(见题都城南庄/临江仙等韵脚)/逢fong/任nyin/肉nyioh/江gang(缸肛扛釭矼皆gang)/雪sieh/新sin/加家ga/监街gai/角goh/晚mae/夏hua(华夏同音互替)/敲kao/掐kah/价ga(同晋语)/非飞肥费肺fi(同河南)/是诗师事si/的ge/下吓ha(同关中)/闲鞋hae(同关中)/项杏hang(同关中)/日nyih(同日本)/斜sia/瓜gu/北boh/味mi/问闻men/忘望网mang/昨tha/约yah等
【10】古吴越语
古代南迁到江南地区的华夏族与吴越族原住民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现代粤语中仍然含有吴越语成分,多表现在词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吴语日常用语这些词到底是古汉语的来源,还是古百越语底层词汇遗存,又或者根本就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借入了古汉语的这些固有用词而导致人们认为粤语中的这些底层词汇是古百越语的来源,目前已无从考证。
北部吴语又叫太湖吴语,为吴语的核心,扎根于创造辉煌历史文化的典型传统江南。
虽分工皇处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内部通话程度非常大,合为吴语太湖片。
★太湖片67县市★,人口6500万,完全互通。太湖片分六小片。
(1)毗陵小片17县市,1500万人
[江苏]常州市、武进(除沿江的圩塘、魏村、孝都、小河等乡)、来自丹阳、金坛(金城镇以西大部分为淮话移民区,城区为双方言区)、溧阳、宜兴、重丝品护染具争消米关江阴(除西北角石庄乡及利港乡一部)、无锡(西部、马山)、张家港(除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广、靖江(除西南角新桥、东兴等乡)、通州(360百科县城金沙镇及周围乡村)、海门(北部包场等12乡)、启东(北部吕四等7乡)不零白应章脚企、溧水(孔镇、和凤、洪蓝、政然马现东庐、晶桥、云鹤等地)、高淳(东部顾陇、桠溪、定埠等7乡)。
[安徽]郎溪(北部定埠、梅渚等乡,西北部建平、东夏、幸福等乡)、广德(北部下寺乡的庙西,南部芦村乡的甘溪沟及东亭乡部分村庄坐烧聚阶晚士子)。
(2)苏沪嘉小片30县市,3000热万人
[江苏]通州(东南乎走部通海区9个乡及东北部三余区解素好行溶药技年便7个乡)、如东(东南角)、张家港(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启东(除北部吕四、三甲等氧似顾一五确号己水降7个乡)、海门(南部)、无锡(除西部、马山)、苏州及昆山、常熟、太仓。
[上海]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浙江建引纸表缩齐硫]嘉兴、嘉善、桐乡、平湖、海盐让劳兵社应弱没语余齐、海宁。
(3)乙尼只露效然片苕溪小片五县市,300万人
[浙江]湖州市、长兴、安吉(以上两县西部边境官话移率增斯极清威座预别民区除外)、德清、馀杭。
(4)杭州小片一市,180万人
[浙江]杭州市(限城区及周围近郊区)。
(5)临绍小片十二县市,860万人
[浙江]临安(旧昌化县昌北区及旧于潜县北部记缩边境除外)、富阳、萧山、桐庐、建德(下包、乾潭以东)、绍兴市、诸暨、嵊州、新昌、上虞、余姚压茶短(不含东部河姆渡等镇)、慈溪(不含东部观海卫等镇)相责买附置款来己向。
(6)甬江小片十二县市,660万人
[浙江]宁波市、余姚(东部素河姆渡等镇)、慈溪(东部观海卫等镇)、鄞县、奉化、宁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象山、镇海、定海、普陀、岱山、嵊泗。
南部吴语分歧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一般说台州片婺州片跟北部吴语尚有通话可能(台州片语音与北区最近),而东瓯等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不能通话(衢州与上饶市区除外)。
一、上丽片23县市,750万人
(1)丽水小片9县、180万人
[浙江] 丽水、宣平(今归武义县所辖)、云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文成(南田镇)、*青田(温溪区及万山区一部除外)、*泰顺(南部闽语区及百丈镇除外)、龙泉、庆元(东部竹坪、合湖以东除外)。
(2)上山小片15县市,570万人
[江西]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
[浙江] 松阳、遂昌、开化、常山、江山。
[福建]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区除外)。
二、台州片11县市,600万人
[浙江]临海、温岭、三门、天台、仙居、玉环、黄岩、椒江、路桥、乐清(清江以北)、宁海(岔路以南)。
三、东瓯片12县市,600万人(俗称“瓯语”)
[浙江] 乐清(清江以西)、永嘉、温州市、瓯海、瑞安、平阳(闽语区除外)、苍南(闽语区除外)、文成(除南田区)、泰顺(限万丈区)、洞头(南部洞头、元觉、霓屿三岛东部的闽语区除外)、玉环(西南角)、青田(东部温溪区,及万山区的黄洋、万山等乡)。
四、金衢片,700万人
[浙江]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浦江县,义乌市,东阳市,磐安县,永康市,武义县
[浙江]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
[浙江]丽水市:缙云县
备注:相邻两片间有些方言带过渡性质,如婺州片的武义带有好些处州小片特点,处州小片的缙云又有婺州片特点。交通发达城市跟周围乡村也常不同,如浙赣线上的衢州市和上饶市,市区话带有较多的北区太湖片特点,跟周围乡间的处衢话不同。在东瓯片以南的闽语区中有好些地方是双方言区。如平阳水头镇,既说闽南话,也说吴语东瓯片的水头话。苍南县闽语区中有两个吴语方言岛:一是处在蛮话区与闽南话区之间的金乡镇,人口1.6万,为明初金乡卫驻军的后裔,属北吴语太湖片。一是南端浙闽界上的蒲门城,也是一个古戊所,城内蒲城乡与城东面沿浦乡说南吴语东瓯片的蒲门话,这种话与其他东瓯片各点温州话不同,自有特色,约八千人。蒲门人对外能说闽南话,金乡人对外能说闽南话、蛮话、平阳当地温州话。
宣州吴语、徽州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角,拥有辉煌的历史文化。西吴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重创,流民问题严重,宣吴仍面临淮化风险。宣吴的词汇用字是吴语标准。另外关于徽州吴语的归属有争议,因为其声母系统接近邻近的赣语,但韵母系统还有吴语特征,现在在分类里已经将徽州话划出吴语。(徽州话又称徽语)
一、宣州片15县市,400万人
(1)铜泾小片12县市,300万人
[安徽]铜陵、泾县、宁国(青龙、济川、东岸等乡的乡村)、繁昌、南陵(北部西部,青弋江支流靠近宣城的广大圩区:东七乡上洲村、姚义村、东塘乡、太丰乡,东河乡及东南角奚滩乡一带)、宣城(限北部西部及南部溪口乡金牌)、芜湖县(万春区除外)、当涂(限东部南部)、青阳(童埠、杜村二乡及酉华乡杨柳地、丁桥茗山,独龙)、贵池(东部)、石台(东部,含旧城关广阳)、太平(已划入黄山市。西部杨家岭一带,北部龙门以北)。
(2)太高小片6县市,83万人
[安徽]太平(划入黄山市。东部南部)、宁国(限南部南极等乡)、当涂(限东部湖阳乡、博望乡)。
[江苏]高淳(西部)、溧水(南部,县城为南京吴语和江淮官话的分界)。
[浙江]临安(旧昌化县的昌北区)。
(3)石陵小片5县市,17万人
[安徽] 石台(石埭。中部)、青阳(东南陵阳等乡,含城关旧派)、泾县(限西南厚岸、包合、水东三乡)、太平(划入黄山市。西北三丰地区部分乡村)、贵池(限南部灌口一带)。
二、徽严片,450万人(有争议,又称徽语)
徽州府(今黄山市等)200万人,浙江116万,江西134万
备注:太高小片古全浊声母没有通音化,石陵小片有点清化,铜泾小片则都通音化了。宣州吴语受到官话严重侵蚀,在城镇往往对外说江淮话,在家说吴语,或限于老人妇女应用,在圩区则保存较好,称为“此地话、圩巴老话”。有些在官话包围中的土著话已被同化得只残存很少几项特征,如芜湖市郊四山乡的褐南村,男人已说市区官话,土话被认为妇女话,也只剩下定母读[r]声母,代词复数带[n n24]尾,近指用[k ?5],远指用[ku 55]等几项宣州吴语特征了,这些残馀点即未统计在内。
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春秋吴国的语言,在古汉语的不断冲击、覆盖下逐渐形成古吴语。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从明朝冯梦龙辑编的《山歌》可以看出,当时的吴语词汇、语法已经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轮廓。
吴语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早在3200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梅里一带并断发纹身,当时吴越虽为两国,但是语言风俗相通,影响力较大。《越人歌》“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饣甚)州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就真实地记录了先秦时期的百越语面貌,吴语的雏形由此诞生并迅速发展。
自上古时期,居于长江以南的多个原始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泛称为南蛮。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江南地区,南蛮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当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江南地区。在汉朝的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这一时期是出现吴语雏形的时期。上古南方汉语有楚语,吴越江南相当一段时间曾属于楚国,原始吴语也应由楚语分化。至今吴语与老湘语还有许多语音演变共同点如:全浊声母都读浊音;见系二等无i介音;“咸山”二摄鼻尾脱落、元音鼻化;“蟹、效”二摄-i、-u尾脱落,变单元音;入声古塞尾脱落变开或紧喉等。后来吴语湘语两区虽由客家南下而断开而使其受客语影响深远,另从湖口、星子、都昌、永修,德安、武宁、修水到湖北通城、祟阳、蒲所,到湖南临湘、岳阳、平江(南江)这十三点,全浊声母还读浊音(湖口老派、武宁次清不混,其他点与次清混),还有很多词汇相同。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秦汉置郡设官驻兵,中原移民主要聚居于郡治吴(今苏州)、会稽(今绍兴)、宛陵(今宣城)及秣陵(今南京)等重镇,吴语就以这些地方为中心发展起来,故后来吴语还是以苏州为苏南吴语中心,绍兴为浙江吴语中心,宣城为皖南吴语中心。但当时越族力量还很强,部分越人进入山区成为“山越”,而浙南、福建一直还是越人的天下。直至三国时,许靖致曹操书中还说自己从会稽“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故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记吴越方言词主要还是侗台语词汇。
至西晋永嘉丧乱之前,建康(今南京)一带还是纯粹的吴语区,南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就是用吴语传唱的歌谣,其中保存著一个典型的吴语词汇“侬”。《晋书·乐志》称“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吴声歌曲不但在建康一带广为流传,并且久已形成,西晋初就已传入北方。
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中州音韵(中州音韵与今日之北方话没有关系)影响,青徐移民(大宗)+司豫移民(中宗)+秦雍移民(小宗)+吴地土著→渐次形成吴地汉人混合语言,或可称为吴语之祖语。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成为士大夫必学的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
六朝初,吴语这一名称已经产生,指吴地的方言。西晋末,永嘉之乱(西元310年)后,大批北人南迁,发现吴语跟他们的中原话差别很大。《世说新语·排调》说:“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
当时中原传入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吴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一时期是吴语的成长时期。
同时,吴语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对日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吴音(日语:呉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一般认为这批汉字读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从南朝直接或者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统治区域便是如今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国都和统治中心便在长三角地区,也就是吴地。由于吴音融入日语程度较深(常用于基本词汇中),古代称为“和音”。平安时代之后,由于推动汉音普及的一方对其的蔑称态度。归国的日本留学生以长安秦音为正统,因此称其他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特别是江东地区的音为“吴音”。
吴音同现代吴语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吴音与吴语白读中皆为鼻音声母n;吴音中匣母的脱落现象与吴语类似,如“和”吴音ワ吴语wu(或前加/ɦ/);山删韵吴音多读エン韵,吴语多读e韵,有共同的主要元音。从日本吴音中也可对南北朝时期的古吴语探究一番。
隋代扬州经济文化崛起,隋炀帝也曾经在扬州学习吴语。唐朝韵书也有关于吴语的零星记载。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有“膀,普浪反,髀,吴人云”,至今苏州还把腿叫做“膀”(音“胖”上声)。
唐时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分化。到开汀、开漳之时闽客两语即界线划然分明,说明闽语已经形成并巩固,北宋编的韵书《集韵》中已经编入闽方言专用方言字“囝”,皆与今闽语正同。同时也收入不少吴语字。则吴语自然也已形成而巩固了。
在唐朝鼎盛时期,江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原始部族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一阶段仍受中原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唐朝灭亡后,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宋朝时期,北方更再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江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吴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唐宋时期可被视为吴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吴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中原汉语发音。
宋代吴语不但已巩固并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东瓯片永嘉方言作者并已据自己方言写入字书(如戴侗:《六书故》),并由专业书会写出影响全国的文学作品——各种永嘉戏文脚本,其中丰富地表现了本片方言特色(如《张协状元》)。
靖康之耻,宋室南渡,大量北方移民至杭州,使当时的“临绍片”语言发生变化带有中州音韵的特点。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元丰六年,杭州9县居民已达二十余万多户,《宋史·地理志四》也记载着北宋崇宁年间临安府203574户,但北宋末年方腊起义造成杭州人口有一定损失,据方绍《泊斋篇》记载,“官吏居民死者十二三”。建炎四年,金兵攻占杭州,血洗杭城,烧杀抢掠十四天,仅清波门一带就死亡万人(《泊斋篇》),此后北方移民大量迁入,改变了杭州方言。明代钱塘人郎瑛在《七修类稿》里说:“(杭州)城中语言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
蒙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
清末的太平天国造成杭州居民大部分死亡,战后的移民主要来自绍兴和宁波,以绍兴人居多,宁波人其次,温州人再次,其余来自台州、苏南、安庆等地。故而杭州城有“杭州萝卜绍兴种”的说法,这次移民可能也对杭州话造成一定影响。
明清时期,苏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向上,并兴于明清而影响全国。吴语口语涌现于文献记载,如冯梦龙(1574—1646)所编的《山歌》。此外,《山歌》大批收集了当时的吴地民歌,前9卷书以吴语。吴方言又见于其他文献中;如冯梦龙编的《三言》、梁辰鱼的《浣纱记》、冯梦龙编的《墨憨斋定本传奇》、李玉的《清忠谱》等。
清初,言吴语者总占中国20%,而明末的白话小说《豆棚闲话》更实录了当时的吴语口语。清末民初(19-20世纪),出现了大批“苏白小说”(又称“吴语小说”),以《海上花列传》、《九尾龟》为名,民歌集则有《吴歌甲集》之类。古时以文言文为书面语言,而清末《海上花列传》首次并行文言文、吴语白话两者。
清末太平天国事发,严重影响了江南地区,吴地经济、劳动遭受成灾,以致吴语者人口锐减。
吴语曾以苏州话为代表,太平天国后,苏州盛衰而上海兴盛,上海话最终替代了苏州话的地位。吴语遍于吴地,故名吴语。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例如,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马赛克(mosaic)、白脱(butter)、凡士林(vaseline)、沙发(sofa)、雪茄烟(cigar)、茄克衫(jacket)、维他命(vitamin)。吴语固有词引入普通话的则有“尴尬”、“赤佬”、“煞有介事”等。
如同中国大陆其他南方方言,吴语现在的处境严峻。近二十年来,由于政府的普通话推广政策与民众对普通话的依赖,吴语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比如上海话,只出现了一个语式“覅忒……噢”,以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规定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师生说吴语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民间调侃说“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自2008年起,吴语特别是上海话一直受到外来人士的不断影响。《新民晚报》认为说上海话是不文明的表现;后又多次有外来人员直接在电视广播中直言听不懂上海话,不让说上海话;2011年8月底又出现了某高中女生说上海话被要求写检讨之事。
然而吴地民众依然有着强烈的母语意识。2005年以来,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网友自发通过网络建立众多宣传平台(见底部“外部链接”),他们希望对母语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11年9月,上海网民自发在人民公园内组织保护上海话,说上海话的签名活动,得到市民的热烈支持。
由于缺乏母语教育,吴语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懒音”现象,如上海话,原分尖团,现在几乎消失;疑母脱落现象十分普遍。比起吴语自身的音位归并产生懒音,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母语教育被普通话教育釜底抽薪般地替代后青少年遇到口语中不常用的字便根据普通话臆测吴语读音,比如把“续”[zɔʔ]读成[ɕy]——清浊舒促全然异化。
2011年11月4日,浙江省档案局发布《关于开展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将用3年时间,为使用人口约8千万的吴方言建立语音档案。
2013年11月,上海公交车开始陆续启用上海话报站,不过也引起了一些音韵学左派对“市区话”侵扰郊区方言的担忧。另一些支持者则认为,郊区方言应该更担心的是其所在地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带来的方言消亡问题。据报道,宝山、奉贤等地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当地人口比例的70%,在这些地区,河南方言比土著语言更为流行。可谓完成了一次方言替代。
吴语普遍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存在体,如上海:渠立门口头立了许。(他站在门口。)
许多地方有兼表完成体和持续体的助词,形如[lʱ- h-]或其简略体(约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有结果体,用“脱”、“落”、“掉”等表示,如苏州:只台子坏脱哉。
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如绍兴:箇只电影我看过哉。
谓语动词的修饰语常后置,如温州:你走先,我走来道。
上古汉语有“主词在前、副词在后”的用法,或者说,表达意思时是“先说大范围、再说小范围”,比如“帝尧”,先圈定他是“帝”,再进一步圈定他是“尧”;又如“走先”,先确定是要“走”,然后再精确到是“先”。如今在普通话中,只有表述地名时才“从大到小”,其余时候都是“从小到大”,比如称“鸡公”为“公鸡”,呼“草芥”为“芥草”等。
具体来讲,以温州话为例,“从大到小”有下面几种用法。这些用法站在北京话的角度来看,则称之为“后置”。
定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豆腐软,鱼生,菜头生,楼阁,酒汗,板砧,膀蹄,头衔,鞋拖,墙围”等);
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先、到道、走来罢”等);
副词后置于形容词(如:“红显、苦倒”等);
对不同性别的动物称呼常后加,如:猪牯,猪娘。
不过,下面的这种“动词后置”的用法就真的是“后置”用法了,因为古汉语中只有否定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才能前置。如甬江小片中的舟山话:
谓语或介词后置式的吴语 | 普通话直译 | 现代标准汉语 |
阿婆lei 妈妈吃好渠 | 外婆那里米饭去吃 | 去外婆那里吃米饭 |
走过底,茶吃口去 | 来到这里,茶喝口 | 来了就喝口水吧 |
饭吃过va | 饭吃过吗 | 吃饭了吗 |
公共场所,香烟吃勿来 | 公共场所,香烟吃不行 | 公共场所,不能吸烟 |
荡边介来 | 这边从走 | 从这边走 |
同北方官话相比,吴语的量词除了有同其相似的用法外,还有特殊用法。
量词用作定冠词
吴语量词可直接加在名词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词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词或数词限定,起到类似于冠词的语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以湖州话为例,如:
吴语 | 现代标准汉语 | 语法作用 |
---|---|---|
本书交关好看。 | (所讨论的或眼前见到的某本)书很好看。 | 特指 |
部车架型得哩! | (眼前所见的某辆)车棒极了! | 特指 |
渠捺啲铜钿偷去。 | 他偷走了(谈话者双方都知道的某些)钱。 | 特指 |
我条衣裳净脱特。 | 我的衣服洗掉了。(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 强调 |
吃杯茶。 | 喝杯茶(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 强调 |
换只频道 | 换个频道(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 强调 |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吴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吴语 | 现代标准汉语 | 逻辑意义 | 解释 |
---|---|---|---|
我支笔 | 我的笔 | 属于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 | 笔的量词是“支” |
渠部车 | 他的车 | 属于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 | 车的量词是“部” |
倷只书包。 | 你的书包 | 属于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 | 书包的量词是“只” |
吴语语气助词在语句意味的表达上有非常重要的语法作用,语气助词丰富,使用复杂,形式众多。语气助词在表达语气和情貌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海话为例,主要的语气助词有:
“得”(老派)、“了”、“得了”
疑问语气助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