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前身为基础部,始建于1952年,是大连医科大学设立院、系最早的二级学院之一,在1996年更名为基础医来自学院。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吴襄、魏文汉、伍律等曾先后在该学院任教。该院不仅360百科有治学严谨、颇有学术造诣的教授,还有一批改岁福口色富于创新精神、列械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出类拔萃充满活力的青年骨干器个同良几去阶教师,为跻身国内一流学院目标而努力奋斗京给会战原思积命

  • 中文名称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创办时间 1952年
  • 所属地区 大连
  • 教授人数 88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截止2010年福磁煤刘斯8月,一共有教职工202人,其中专任教师132人(教授、副教授88人;具有博士学位69人,硕士学位70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6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获得者10人,国家人事部有机职推证翻参纪河孙抗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5离低方款观等人,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辽宁测选脚任气蒸省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来自专家10人,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教师16人,辽宁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有360百科47人获得132项校级以上各种荣誉称号,43人次在165个市级以上的学会、研究会担任各种职务。

教学成果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本科各专业82门课程,同时还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层次的授课任务。

  基础医学院始终坚持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取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必破答。在全国较早地进行了机国里序简行满衡号能学实验教学改革;正在进行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的理论教学改革和形态学、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改革,为以基础医学学科及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值诉的课程整合为特点的教学改革打下基础。自 2004年以来,我院共获得教改立项课题2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课题7项,校级课题15项。2004年以来,我院获得了25项教学成果奖,其中包括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4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3年)、微生物学(04年)、生物化学和卫生学(05年)、组织胚胎学(06年)、生理学(07年)章解洲认称小力影神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 主编教材39部,其中规划教材9部。2006年唐建武教授主编的《病理学》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仲卷鸡区活最请乱清跑婷来福教授主编的《卫功倒形抗目电周功生学》和张卓然教授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获三等奖;黄敏教授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教命工府个正绍管宣含多念材称号;5部主编教材选题列入"卫生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取得了一系列的来自科研成果。一些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其相应的学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和优势。2004年以来共承担纵向课题113项,360百科其中包括1项专项基金急怕领成杂已负跟哥土赶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承担教育部、辽宁省等各类基金49项,市级各类项目10项;总计获纵向科研经费资助金额达1577余万元。学院先后与美国、友临调病限或仍病资得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左木古停是不活深待扬示加拿大、瑞典和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苦减侵甲之物的作关系,先后选派14名尔飞括吗皇教师 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和深造,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学院讲学及指导教学、科研工作, 建立国际合作项目17项。近三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70篇,其中被SCI经算感菜收录的学术论文92篇,在国家级专业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义象是之所占名如消成果1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项。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科建设

  学院下设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病理生理学、微生态学和运动医学基础12个教研室,此外还有机能学、形态学、解剖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教学实验室和1个校院共言况鱼磁缩目管的中心实验室。

  基础医学院有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果计资费重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辽宁省重点实需深整哪补烧验室4个: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脑疾级奏影冲训如病重点实验室、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和癌症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辽宁省省级高校脑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省级高校癌症基因组学重点实验拿长增整绍节防含刑写获室、辽宁省高校肿瘤转移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始建于19群阶划例记社预怕证场编49年,1984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以来连续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早肉乱牛万为003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建一流的重点学科,2006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多年来形成了持续稳定,有较大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的方向。主要包括:寡糖及糖基转移酶的表达和调控、寡糖与肿瘤转移及炎症、结核菌细胞壁糖合成关键酶转基因研究、平滑肌轻链激酶研活花亚许保究、、肿瘤分子生物学等。

  本学科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如李菖蒲、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朱正美、赵宝昌、 崔秀云 教授等,他们敬业精神强,治学、科研作风严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青年教师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现有师资22人, 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6人;其中,有8名在国外留学和研究经历的归国人员。

  近年来承担课题各类横向和纵向课题40余项:973分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创新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基金等多项。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及国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JBC、Leukemia,BBRC,BBA等SCI收录论文45篇。撰写论著14部,转让高新科技研究成果2项。申请和获批基因工程药物等专利9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我校1947年建校就成立的最早的学科之一,著名病理学家杨简院士曾在此工作。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是东北最早的博士点之一。自80年代以来一直被辽宁省列为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精品课程。

  多年来已形成6个稳定的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肿瘤转移与多项分化研究;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肿瘤免疫与肿瘤生物治疗;心血管病理。

  师资力量强、梯队合理: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9名,其中1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6名,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全国3个专业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等职务。4名教师为辽宁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0余名。

  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学术水平较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项目17项、"八五"国家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自78年以来获科技成果或进步奖4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卫生部甲级成果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卫生部科学大会奖6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参考书及专著4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包括两个教研室。解剖学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始建于1949年,我国著名的组织胚胎学家薛社普院士,马秀权教授为教研室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解剖学教研室始建于1950年,第一任主任为简仁南教授,第二任主任为著名解剖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汝康教授。老一辈艰苦创业,勤奋治学,作风严谨的创业精神,为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被授予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组织胚胎学被评为辽宁省省级精品课。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同年成为辽宁省教育厅"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肿瘤分子标记物和药物筛选"创新团队主力成员。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学科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师30名,技术员5名。教师中教授12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发明家1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1人。

  学科现有5个研究方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863和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文章20篇,国内核心期刊杂志200余篇。获得省市科学研究奖励10余项,获发明专利3项并有1项转化为成果。主编发表专著5部,参编和副主编教材30余部,中标卫生部CAI课件1项。承担本科、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病原生物学

  微生物学、微生态学、免疫学构成了我校病原生物学学科主体。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学科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如康白教授、张颖悟教授、程一翟教授、牟希亚教授、 张卓然教授在微生物学领域成绩斐然,取得了许多项教学与科研成果,他们敬业精神强,治学、科研作风严谨,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微生态学;致病菌的基因结构及功能研究;微生物抗肿瘤机制;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研究;病原性微生物的临床诊断。

  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师梯队结构合理、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学科在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年共主编教材12部,参编30余部,获得8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004年医学微生物学荣获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在科研工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863"课题2项,与加拿大合作项目1项,以及一批省市科研项目,获科研成果及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研究生160余人。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创建于五十年代初期。首任教研室主任为夏元洵教授,第二任教研室主任为仲来福教授,第三任即现任教研室主任为朴丰源教授。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开展毒物作用机制研究的教学科研单位。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学科点有一支结构布局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9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及省市劳动模范等称号等。

  近三年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国际合作课题5项、2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大连市自然科学基金、横向合作课题12项。在SCI收录及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6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科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密切合作,并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提升了学科的影响力。

  □生理学

  生理学教研室由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吴襄教授于1949年创建。教研室自开创之初就创立了神经生理、消化生理、肾脏生理三个研究方向。1978年开始招收消化、肾脏和神经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博士授权点,1987年被辽宁省教委批准为省重点学科。在梅懋华、林坤伟、黄龙、张万琴、孙长凯等多位主任及教授的辛勤耕耘下,生理教研室继承了 吴襄 教授的严谨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出色的一支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的师资队伍。2003年,生理教研室脑疾病研究所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同年生理教研室开始招收博士后访问学者。生理学科现为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单位,辽宁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大连市生理学科理事长单位。生理学课程为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

  生理教研室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

  2003年至今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大连市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高校肿瘤转移研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于2007年11月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校肿瘤转移研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设有 CRC 室、SPF 实验动物室、细胞培养室、免疫组化室、瘤苗免疫室、计算机室、蛋白分析室、GMP室。实验室运行机制完善,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资产独立运行、资源共享、专管专用。实验室现有人员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拥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人。 实验室长期从事肿瘤及其转移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且成绩显著,尤其是经过多年努力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小鼠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模型以及开展了肺癌转移方面的研究,该项研究先后获得5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肺癌的亚型及转移机制"的项目先后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部分最新科研成果被《中国医学论坛报》列入2005年国内十大医学新闻(事件)侯选项目。

  □辽宁省高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于2007年8月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本实验室所在的学科是博士点学科,也是学校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有较好的实验基地,吸收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近几年来,引进人才2人,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多人。本实验室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5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11人。近5年共培养硕士生47人,博士生11人。有较强的科研潜力。 实验室近年来来一直从事肿瘤和神经疾病蛋白质标记物的筛选、检测和验证的研究,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参加"863"课题1项,"973"项目1项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项。同时主持辽宁省科技厅项目7项,辽宁省教育厅课题7项,横向合作课题6项,为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前期研究中取得较好的研究结果,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5年来共发表SCI收录的论文20余篇,其中4篇影响因子大于5。

  □辽宁省高校癌症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于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被确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肿瘤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现有人员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人,实验技术人员4人。实验室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和骨干教师2人,大连市优秀专家3人。培养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19名,分别有1人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和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至200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专项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辽宁省创新团队课题2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专项课题1项,其它省部级课题1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 " 863" 子课题1项。2002年以来在SCI收录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截止2007年11月,这些论文的总他引次数为212次。近5年来,共申报5项国家发明专利。

  □辽宁省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大连医科大学脑疾病研究所(IBDD)成立于2002年3月,2004年3月被辽宁省教育厅与财政厅批建为辽宁省省级高校脑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并成为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神经生物学)。2005年3月辽宁省科技厅与财政厅批建为辽宁省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IBDD致力于分子与细胞神经治疗学(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与修饰-神经保护/神经发生调控临床与基础)研究。已承担 各类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IBDD 占地面积为480平方米,建有神经行为与外科学研究室、神经解剖学研究室、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室、细胞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神经化学研究室、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和生物信息学等7个专业研究室,仪器设备总值300余万元。

  孙长凯教授任实验室主任(所长),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与生物制造工程分会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第21届中国生理学会神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刊《中华医学杂志》第25届编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华神经科杂志》第三届编委。

  □辽宁省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由辽宁省科委、计委、省财政厅于1993年共同批准设立的。是以分子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的面向全省开放的省级实验室。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该实验室已形成了由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科研队伍,面向校内外开放的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及研究生。为了进一步整合我校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优势,推进我校科技基地建设向更高的水平发展,2004年6月在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原辽宁省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与分析测试中心合并共同组建成辽宁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实验室固定人员10人。 拥有三个开放实验室:细胞实验室、核酸实验室和蛋白质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 :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辽宁省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课题组自1981年开始从事有关糖复合物研究,1986年由崔肇春教授建立"糖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课题研究方向。1999年正式成立大连医科大学糖生物学研究所,朱正美任所长,张嘉宁、燕秋任副所长。2005年被批准为辽宁省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燕秋任重点实验室主任。

  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糖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积淀,建立了学术研究特色。形成了多个稳定发展的研究方向,如糖生物学与生殖生物学、糖肿瘤学、糖免疫学、糖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及生物膜糖脂与信号转导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爱的牵绊
下一篇:使动用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