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清(1890年11月15日-1963年6月22日),日本大正-昭和时代著名的东洋史家,东京文献学派第二代领袖之一,阿席文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和田清博士长期担任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曾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史学人才。和田清博士专长満蒙史、中国政治史及明史的研究,被日本学界誉为日本现代研究中国满蒙史、清史第一人。
1924年,和田清到欧美和中国来自游学2年,回国后于1927年成为东京帝国大学的副教授 ,1933年(昭和8年)升任教授。1939年以此前撰写发表的"明初的满洲经略"学术论文获文学博士学位。同时,在东洋文库全力对满州语、蒙导先期少判古语的资料进行和收360百科集整理,后担任东洋文库的专八探雷川自束汽各左职理事。1945年日本战败后仍担任东京大学教授因万。日本"东方学会"194次庆这班破求7年设立时任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
1951年退休后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同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后转任日本大学教收便玉细州延下要授。
从1959年开始健康状态每况愈下,1961年在日本大学卸任,1963年(昭和38年)6月22日去世,享年72岁,葬于故乡墓地。死富后被授予从三位勋二等。
和田清(1890~19革质布精稳63)是日本大正- 昭和时代著名的东洋史家,东京文献学派第二代领袖之一,文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他于1890年(明治23年)11月15日生于神奈川县高座郡鹤岭修厂须村(现茅崎市)一个有钱有势的富农家庭,早年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旧制)学习。一高是日本近代最早接受中国清代留学生的名校之一,曾培养出的政界、文化界、学术界、经济界名人上千。日本内阁总理加藤高明体美钟整依、若槻禮次郎、広田弘毅、近衛文麿、平沼着操顶席声间上苏策望交騏一郎、芦田均、鳩山一郎、岸信介、福田赳夫等人皆出自一高,毕业于一高的日本内阁部长已达100余人。仅日本历史学界便有箕作元八、白鸟库吉、三上参次、辻善之助、池内宏、今井登志喜、中村荣孝、石田干之助、村川堅太郎、江口朴郎、堀米庸三、榎一雄、直木孝次郎、土田直镇、今井清著名学者毕业于一高。因此,和田清在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特别是时任一高史学教师的箭内亘,对和田司联止重的压划纪束清日后研究东洋史影响较大。一高毕业后,和田清进入来自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史学宜直振青叶科学习,师从白鸟库吉、市村瓒次郎等人习东洋史,同时受教于箭内亘、池内360百科宏等师。和田清后来撰著的名作《东亚史研究·蒙古篇》,便是在听了箭内亘、池内宏俩教授讲授抓的明代蒙古史课题后激起兴趣而日后深入研究的成果。学习期间,因成绩优异,深获白鸟师赏识。1915道故散演段怎年完成《明初的蒙古经略》论文,于东帝大文科大学史学科东洋史学专修科毕业假背银钱未,随后进入该校大学院深造。毕业后成为中央大学预科讲至径沿师及东京帝国大学讲师。不久,白鸟师邀他进入其主持的“满州及朝鲜历史地理调査室”工作银阶坏师失建较做,负责“满州历史地理”的基础研究给般。1924年,和田清到欧美和中国游学2年,回国后于1927年成为东京帝国大学的副教授 ,1933年(昭和8年)升任教授。1939年以此前撰写发表的“明初的满洲在经略”学术论文获文学博士学位。滑影右酒急同时,在东洋文库全力头苦仅微对满州语、蒙古语的资料进行和收集整理,后担任东洋文库的专职理事。1945年日本战败后仍担任东京大学教授。日本“静利东方学会”1947攻质怀尔措小蛋低年设立时任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1951年退休后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同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后转任日本大学教授。从1959年开始健康状态每况愈下,1961年在日本大学卸任,1963年(昭和38)6月22日去世,享年72岁,葬于故乡墓地。死后被授予从三位勋二等。
作为东洋史学家,和田清最早开始研究的课题,即为村点传露球测明代蒙古史。1917年5月作为奉公丛书之一出版的和田清著《内蒙古诸部落的起源》为其成名作之一。该书是在1915年作者在其毕业论文《明初的蒙古经略》的基础上经过补充的成果,即在《明初的蒙古经略》之外另补充了三篇论文汇集成书。按和田清自言,他对蒙古和满洲历史和地理的研究兴趣最早源于箭内亘、池内宏俩师的教导,加之前辈原田淑人的《明代的蒙古》(1908年出版)和中岛竦的《蒙古通志》(1916年出版),为明代蒙古史建立了一个脉络一贯的体系,这给予了和田清极大的鼓励。特别是和田清在蒙古
语学上得到白鸟库吉的专门指导。这一切皆为和田清能够深入研究明代蒙古史并有所成就的基础。和田清后来在《内蒙古诸部落的起源》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和论文补充,又撰成《东亚史研究·蒙古篇》(1959年出版)。中国蒙古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潘世宪(1910-1990)曾于该书中文版译序中评曰:“关于明代蒙古各部落的起源、分布和变迁,一些重要首领的年代、世系问题,由于史料欠缺和记载歧异,长期给治史者带来困难。和田清在本书中,第一次较深入地、系统地提出并探讨了这些问题,有很多独到之处,不少问题可以说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对于治明代蒙古史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此书取材繁富,精于地理考证,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所以在今年仍不失为足资参考的著作。”“这本书的翻译是在六十年代初完成的。由于十年动乱,被搁置起来。虽然时间过了近二十年,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能发现一本在各方面显然胜过它的著作。”
日本有关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在明史中虽已结出丰硕的成果,但与政治、制度等问题研究不同,其研究成果是于战后缓慢地积累起来的。在这个研究领域,首举和田清编译的《〈明史·食货志〉译注》上、下(东洋文库于1957台村笔鲁书请首维年出版,后由和田清的弟子山根幸夫于1996年经若干补订再版),该书由和田清教授举办的“食货志研究会”成员责从评与探六松本善海、藤井宏、佐久间重男、星斌夫、中山八郎、百濑弘与山根幸夫分别承担,给《明马组日适史·食货志》加以详细译注,为战后日本明代经济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朵颜卫是明朝在蒙古黄地区设立的羁縻卫—兀良哈三卫之一,其部众是兀良哈蒙古人。大约在明宣德、正统年间,三卫南迁,朵颜卫占据明朝蓟州镇边外的燕山山脉地区。到16世纪中期,朵颜卫归附右翼蒙古,来自其体部众成为喀刺泌、土默特等右翼蒙古万户的属部。后金天聪明能干年间,朵颜卫部落以领主的名义归额粉治阻革燃航附后金,构成清代喀喇泌三旗和土默特二旗的基础。朵颜卫由明代蒙古部落到清代扎萨克旗的变迁过程代表了清景振雨望明清蒙古部落发展的一种类型。日本学者和田清先生的《察哈尔部的变迁》一文,疏理了朵颜卫部落变迁的线索,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20世纪10年代至4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曾撰文论述铁岭设卫问题,就铁岭位置阐述蒸控段所子半成析各自观点,至今在中日韩三国学界产生影响。如池内宏在《高丽辛禑朝的铁岭问题》一文中指出,铁岭卫在黄城即今天的集安。稻叶岩初花认声厂吉对此提出置疑,指出铁岭卫在平安北道的江界,因为江界旧名秃360百科鲁,与铁岭名称相似。和田清在《三万铁岭卫的建设》一文中指出,铁岭球自夜花作卫在咸镜道与江原道分界的地方。末松保和在“丽末鲜初的对明关系”一文中,支愿持和田清的上述观点。这三派意见中,和田清的观点影响最大,他提出的咸镜道与江原道分界的铁岭是高丽原有地名,是元朝时在半岛内设置的双城总管府的南界。
和田清早年就读的学校——第一高等中学校正门1945年光复以后的韩国学界基本接受了和田清的上述观点。金庠基在《韩国全史2:高丽时代史》(东木神区球附晶吧定国文化社,1961年版;首尔大出版部,1991年版)中指出,明太祖要收回铁岭(咸镜道与江原道分界)以北旧元地盘,引起高丽的不满,以攻辽行动来罗间对抗,致使明朝不再要求铁岭以北之地。李基白在《韩国史新论》(一潮阁,19缩造概支答期皮67年版;199球石临国火树触8年版)中指出:明朝通告设置铁岭卫,意将元朝双城总管府下的地区作为明的直属领土,亲元派专叶庆宁崔莹等异常愤慨,图谋进攻辽东,禑王积极配合,实行全国范围的征兵,任社接项衡际机呼配井命八道都统使、左右军都统使。李如苏松让切成桂反对远征,实施威化岛回部技此夜频双队十层角军,废掉禑王,从而为打倒高丽王朝、建设新王朝打下基础。朴元熇在“朝鲜初期的对外关系——与明朝关系”(《韩国史》22,国史编纂委员会,1995年)中指出,明太祖平纳哈出以后,图谋向辽东进发,命令辽东都司通告高丽设置铁岭卫,给反明情绪高涨的高丽带来冲击。显然亦指明朝在半岛内设置铁岭卫。
中国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明太祖原计划在半岛内设铁岭卫(咸镜道与江原道的分界,元朝双城总管府南界),目的是接管旧元双城总管府领地,但由于高丽的反对,以及安置纳哈出降众的任务繁重,再者考虑粮饷难继,所以没有设于半岛内,而是退设于辽东(奉集县旧铁岭城)。这与日本学者和田清及韩国学界普遍观点基本一致。
“称海”与“聘海”,是同一地方的不同译名,即是隶属于元和林行省的称海宣慰司。对于这座城的具体位置,专家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称海城是在和林城的北面鄂尔浑河上游,这是和田清的观点,而台湾官方三军大学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就采取了和田清的观点。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李文忠就没有打到和林城。更多的人认为称海城是在和林城的西面、阿尔泰山的东面,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李文忠由克鲁伦河一直往西前进到阿尔泰山的东面,当然也就越过了和林城。
正如陈得芝先生所说的“和田清的说法与事实最远”。实际上,《元史》等大量的历史文献表明,十三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海山率部出镇称海,抗击海都等反叛势力时,其驻防地就在阿尔泰山一带。也就是说,李文忠向称海挺进时的确到达了阿尔泰山的东面,早已经越过了和林。明人高岱的《鸿猷录》亦称洪武五年李文忠“取和林,虏遁去。”和林城是一个寄生城市,要靠从汉地输入大量物资历来维持。《史集》记载窝阔台时代“每天有五百辆载着食物和饮料的大车从各方到达该处(指和林)。”蒙哥死后,阿里不哥据和林与忽必烈争立,忽必烈切断了汉地对和林的供应,阿里不哥就难以继续在和林呆下去了。而到了洪武五年的时候,蒙古统治者已经被驱逐出了中原,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物资继续供应和林,这时候的和林城恐怕成为眇无人烟的废墟了,明军并没有在此地停留。
明代蒙古史是蒙古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内研究落后于国外(特别是<strong>日本</strong>)。日本学者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奠定了明代蒙古史框架。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条件的局限,和田清未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蒙文史料,影响了研究的深入,致使一些错误的观点长期在学术界流行。近年来国内的有关研究虽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进展缓慢,在史料运用上存在着与和田相同的问题。充分发掘和利用蒙文史料,进行蒙汉文史料对比研究,已成为明代蒙古史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关键。
重视实地调查,是东京文献学派的学术传统之一,作为该学派第二代导师之一的和田清自然继承着这种学术传统。和田清在高中毕业后,曾到朝鲜和中国东北三省游行,作“学术考察”。1924年,他又到欧美和中国游学2年。在中国游学期间,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先后拜谒当时中国史坛名家柯劭忞、陈垣、王国维、梁启超、罗振玉以及学界名流康有为、吴昌硕等人,受教良多,得益非浅。和田清对历史地理尤感兴趣,在中国各地考察中,既做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同时又极力收集各种文物史料。为此,他曾有能力与箭内亘师合著了《东洋读史地图》一书。特别是在《明初的蒙古经略》、《关于兀良合三卫的根据地》、《关于丰州天德军的位置》等论文中,他能够得心应手地对当时的地理方法做缜密的研究,无疑得益于他的实地调查成果和经验。
注重文献收集和考证,推行原典研究,崇尚“文本主义”或“文献主义”,既是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的传统,又是“东京文献学派”的特点。毕业于东大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又长期在此任教的和田清自然继承着这种学术传统。由于和田清在大学本科和大学院学习期间打下了坚实的汉文典籍阅读基础,这使得他具有了很强的文献阅读能力。他不仅饱览和全面研究了日本国内各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史料,而且在中国游学期间还遍索了中国北京、沈阳、大连等地图书馆收藏的相关研究课题的史料,以致于他能对各种善本秘籍,如数家珍。正因如此,在和田清的一些论著中,所引文献史料之丰富,长期为中日史学界的一些同道中人所称道。
s.jpg">“东京文献学派”部分成员合影,1936年冬摄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楼前。从左到右:前排加藤繁、和田清、黄现璠、松田寿男;后排榎一雄、田坂兴道、岸边成雄、三上次男、矢泽利彦 自20世纪20年代白鸟库吉和市村瓒次郎相继于东帝大教职退休后,东帝大文学部东洋史学科从“白鸟·市村体制”向“池内、加藤、和田体制”移行,池内宏、和田清、加藤繁成为史学科领军人物,由此造就了“东京文献学派”的繁荣兴盛。由于和田清博士长期担任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培养出大量杰出的史学人才,弛名于世者有松田寿男、前嶋信次、野原四郎、铃木俊、江上波夫、増井经夫、三上次男、周藤吉之、日野开三郎、旗田巍、镰田重雄、山本达郎、田坂兴道、榎一雄、矢沢利彦、山根幸夫、神田信夫等人,皆为日本现代东洋史学界大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1899~1982)1935年冬入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深造,导师为和田清博士。蒙古史和满学专家金启孮(1918~2004年,满族,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曾任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内蒙古大学教授)1940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受教于和田清、三上次男等师。同时,由于和田清博士长期研究満蒙史、中国地方自治史及明史,且开拓创新成果斐然,故被日本学术界誉为日本现代研究中国满蒙史第一人。
“东京文献学派”部分成员合影,1936年冬摄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楼前。从左到右:前排加藤繁、和田清、黄现璠、松田寿男;后排榎一雄、田坂兴道、岸边成雄、三上次男、矢泽利彦和田清博士者著述丰硕,影响较大,他的代表作《内蒙古诸部落的起源》、《东亚史论藪》、《中国史概说》、《东洋史》、《东亚史研究·满州篇》、《东亚史研究·蒙古篇》等, 在日本东洋史学界名高一时,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内蒙古诸部落的起源》,奉公丛书,1917年。 *《支那通史》(上),岩波书店,1938年。
*《支那史序说》(世界历史Ⅱ),河间书房,1941年。
*《中国史概说》,岩波书店,1951年。
*《〈魏志·倭人传〉、〈后汉书·倭传〉〈宋书·倭国传〉〈隋书·倭国传〉译注》,岩波书店,1951年。
*《东洋史》,宝文馆,1956年。
*《〈明史·食货志〉译注》上、下,东洋文库,1957年。
*《〈宋史·食货志〉译注》上、下,东洋文库,1960年。
*《东洋读史地图》(箭内亘、和田清),富山房,1941年。
*《东洋中世史》(和田清、守屋美都雄、村上正二),有斐阁,1953年。
*《〈旧唐书·倭国·日本传〉、〈宋史·日本传〉、〈元史·日本传〉译注》(和田清、石原道博),岩波书店,1956年。
*《支那》(岩波讲座-东洋思潮)上、下,岩波书店,1935-1936年。
*《东洋史学》,NHK教养大学,1956年。
*《东洋史上见到的古代日本》,京都哈佛燕京学社东方文化讲座委员会,1956年。
*《支那地方自治发达史》,中华民国法制研究会,1939年。
*《支那官制发达史》(上),中央大学,1942年。
*《近代支那文化》,光风馆,1943年。
*《近代支那社会》,光风馆,1943年。
*《东亚史论藪》(1922-1942年发表的论文24篇,子目如下),生活社,1942年。
和田清著《明代蒙古史论集》(下册,中文译本)1.《支那史序说》(1941)
2.《明代总说》(1935)
3.《清代总说》(1938)
4.《江户时代前期亚细亚大陆的情况》(1937)
5.《康熙乾隆时代》(1935)
6.《李鸿章及其时代》(1941)
7.《中国官制发达史上的两个特色》(1941)
8.《中国地方自治的渊源》(1939)
9.《中国文明的特质》(1941)
10.《“支那”及“支那人”的本义考》(1939)
11.《从东洋史上所见到的日本》(1935)
12.《在中国方面所看到的丰太阁封王的情况》(1938)
13.《日本对满蒙史研究的发达》(1932)
14.《满蒙史的大势》(1939)
15.《元代蒙古的封禁考》(1936)
16.《明代的蒙古与满州》(1935)
17.《清太祖与李成梁的关系》(1938)
18.《江东六十四屯的问题考》(1939)
19.《东亚民族发展史序说》(1942)
20.《在中国记载中的黑龙江下游的土著居民》(1939)
21.《明代以前中国所知道的菲律宾诸岛》(1922)
22.《析律志考》(1922)
23.《北虏纪略、译语及山中见闻录的著者》(1942)
24.《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與图考》(1935)
和田清博士的中国弟子 - 金启孮教授*《东亚史研究·满州篇》(收入1928-1955年发表的论文19篇),东洋文库,1955年。
*《东亚史研究·蒙古篇》(收入1921-1959年发表的论文17篇),东洋文库,1959年。
*《关于支那的金银钱》,《东洋学报》12/2,1922年。
*《明太祖和红巾贼》,《东洋学报》13,1924年。
*《从历史上看支那民族的发展》,《东洋史讲座》卷12雄山图版,1931年。
*《从东洋史看日支关系》,《日本学术振兴会报告》11,1940年。
*《南越建国的始末》,《史林》26/1,1940年。
*《美国的东洋学》,《东方学报》12册之一史学杂志52/1,1941年。
*《秦汉十二卿考》《加藤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集说》(1941)
*《广东游行谈》,《史学杂志》52/8,1941年。
*《关于滇缅路的开始》,《日本诸学研究报告1》,1942年。
*《关于蒙古的达延汗》,《史学杂志》53/6,1942年。
*《关于周代的蛮貊》,《史学杂志》54/2,1943年;《东洋学报》29/34,1944年。
*《关于洪秀全的家谱》,《史学杂志》54/7,1943年。
*《南洋史的大势》,《史学杂志》54/2,1943年;
*《关于满州西伯利亚的开发》,《北窗》5/5.6,1944年。
*《关于支那的天子》,《史学杂志》55/8,1944年。
*《日本与支那的家族制度》,《知性》7/7,1944年。
*《关于西南支那的开发》,《史学杂志》55/8,1944年。
*《关于李秀成的供状》,《东亚史研究》(终刊号),1945年。
*《关于南支那的食人种》,《东洋学报》31/1,1947年。
和田清著《东洋读史地图》(合著)*《有关魏志倭人传的一个解决》,《历史》1/1,1947年。
*《我国的东洋学》,《世界》18,1947年。
*《侏儒考》,《东洋学报》31/3,1947年。
*《有关市村瓒次郎先生的事》,《史学杂志》57/4,1948年。
*《中国的官僚》,生活社版《东洋的家族与官僚》,1948年。
*《关于支那的国体》,《史学杂志》,1948年。
*《滇王蹻的故事》,《羽田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1950年。
*《朝鲜民族的发展》,《日本历史》30,1950年。
*《夏朝果然存在吗?》,《学士院纪要》10/1,1952年。
*《中国产业史的研究-以历代食货志为中心》,《总合研究报告集录》,1953-1954年。
*《普及版〈李朝实录〉的出版》,《史学杂志》63/2,1954年。
*《从历史上看支那商人的位置》,《史学》29/2,1956年。
*《龚正六传补正》,《东洋学报》40/1,1957年。
*《东洋史论丛―和田博士古稀纪念》,讲谈社 ,1961年。
*和田清著,何宁译, 韩正文校:《东洋史》, 商务印书馆,1963年6月。
*和田清著:《中国史概说》,商务印书馆,1964年5月。
*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两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6月。
*和田清著,禾木译,子仲校:《中国文献中黑龙江下游的原住民》(上、下),出版社不详,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