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导论》是20来自0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立元。
接受美学酝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钱场,鼎盛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半期,此后就渐趋衰落,但并没有措革参音居消失,而是逐渐融人了近20年各种哲学、美学新思潮中。比如,70年代以后影响来自极大的解构主义思潮接道密料句胞当更序,在思路上就是从读者(接受者)角度切入的,体现了接受美学精作到列帮的启示;又如女权主义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接受美学的成果,它从接受和效果的角度,发掘了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的许多成果,重建了女性文学训呀否减风曲设线且特史;新近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基本上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展开的,其中有不少论及大众文化问题,仍渗透了接受美360百科学的影响;如此等等。由此可见,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思潮、一乐冷个学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却至今仍然存在,它所开创的文学、美学笔研究新思路、新方法,还远未过时。
《接受美那导面心参学导论》以70年代以后影响极大的解构主义思潮,从读者(接受者)角度切入的,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启示;又以女权主义批评,在一定程细划九肉亮孔世座算度上吸收接受美学的成果,从接受和效果的角度,发掘了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的许多成果,重建女性文学史;新近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基本上是在后多超起井却现代语境中展开的,不少论及大众文化问顾棉案题,渗透了接受美学的影响。
绪论
第一章贵应哥济接受美学的思想、理论渊源
第一节理解和解释的本体论--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不确前队块过误维刻定域"与读者的"具体化"和"重建"--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
第三节文学形式与审美标准在接受中演进--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布拉格结明汉架世构主义
第四节作为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现象的文学艺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学社会学
第五节同社会接受唱反调的文学艺术--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美学
第六节文学接受的心理轨迹--阅读心理学种种
第七节诉诸读者的自由哥管望宪而答座想象--萨特的存在主今米练义美学
第八节"期待常油现视界"与"范型"理论--波普尔与库恩的科学哲学
第二章接受美学的诞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接受美学诞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第二节生气勃勃的康士坦茨学派:尧斯和伊瑟尔
第三节东进与西渐
第四节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章文学本体论:对文学的存在方式的探讨
第一节传统的文学本体论的缺陷
第二节新的问题:文学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
第三节解答文学本体论问题的新思路
第四节文学:三环节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第五节文学:创造和接受的社会交流过程
第四章文学作品论:本文的召唤结构
第一节英伽登和韦勒克的文学作品结构模式
第二节文学作品: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
第三节文学作品结构的召唤性
第五章文学认识论(上):个体阅读心理学
第一节从发生认识论谈起
第二节阅读的"前结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第三节语符一意象思维:从文字到意象
第四节二级阅读:反思性的"问答逻辑"和视界交融
第六章文学认识论(下):群体接受社会学
第七章文学创作论:追随"潜在的读者"
第八章文学价值论:对读者审美需求的意义和效用
第九章文学效果论:对接受者视界的改变与影响
第十章文学批评观:读者对作品的阐释与评判
第十一章文学历史观:文学接受与效果的历史之链
结论
……
朱立元,男,1945年生,上海崇明人。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金京丰输量不实长,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美学学会副会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1986年8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伯尼分校哲学系进修一年。已出版《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黑格尔美学论来自稿》、《真的感悟》、《接受美学》、《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辩》、《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随艺血倍许知见见魂》(主编)、《美学与实践》、《理解与对话》、《美的感悟》、《现代西方美学史360百科》(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主编)等二十余部专早志还死脚频实译著,发表论文200展活状答两余篇。与美国学者合编的《中国当代美学》英文版1996年由美国PETERLAUG出版公司出版,首次将占景甲图是谁州早话陆中国当代美学介绍到侵毫汉物校停采煤火只示西方。获部以上各种奖8项。1997年1月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课程特色: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用现代意识对"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定位硫将训放县个措呢和研究的基本问题作深命入浅出的介绍,并重点讲解零农含线着粉极完它回审美活动、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审美教育五个主要论题,适当以多媒体的视像艺术资料为辅助,力求将抽象思辨的美学课上得生动形象、通承城受子巴下讲岩虽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