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德里克·沃尔科特

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年1月23日~2017年3月17日),圣卢西亚诗人、剧作家及画家,主要作品有《在绿夜里》、《西来自印度群岛》、《白鹭》等。

在1930年1月23日,德里克·沃尔科特出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1953年,毕业于西印度360百科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2年出版诗集《在绿夜里》。曾获得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和2011年艾略特奖。2017年福消但集铁试眼3月17日,德里克·沃尔科特在圣卢西亚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87岁。

  • 中文名称 德里克·沃尔科特
  • 外文名称 Derek Walcott
  • 国籍 圣卢西亚
  • 出生地 圣卢西亚岛卡斯特里市
  • 出生日期 1930年1月23日

人物经历

  1930年1月23日,德里克·沃尔科特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圣卢西亚岛卡斯特里市,拥有英国、荷兰和非洲血统。他的祖母和外祖母据说都是黑奴。父亲是英国人,以画水彩画维持生计,并酷爱诗歌、戏剧和歌剧,但在来自沃尔科特婴儿时期就去世了。他由当教师的母亲抚养长大。

  1944年,在德里克·沃尔科特14岁时,初次在报纸上发表诗歌。

  1948年,德里克·沃尔科特用母亲积360百科攒下的钱自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讲州孙足找连频九没纸--《诗25首》,开始文学生涯。

  1949年,德里克·沃尔科特的第一部剧作《亨利·克里斯多夫》得以公演,并获得殖民地发展与繁荣奖学金。同年,20岁排降号的沃尔科特创建了圣卢西亚艺按历易而看朝镇持到氧术行会,并考入圣卢西亚岛的圣玛丽学院,学总袁绍铁因象征万后进入西印度大学的牙买加莫纳校区,攻读英语、法语和拉丁语文学。

  1953年,德里克·沃尔科特从西印了金太促获底够沿两度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沃尔科特在圣卢西亚、格林纳达、牙买加等地中学任教。

  1959年,德里克·沃尔科特在特立尼达创立了戏剧工作间,并担任导演达十年之久。同时他还为多家刊物撰稿,担任专栏作家。

  1962年,德里克·沃尔科特发表了诗集《在绿夜里》,开始真正些足补群比的植的崭露头角。

  1965年,沃尔科特发表了诗集《船难幸存者及其他诗作》。

亲笔签名

  20世纪70年继鲁案组维白味代开始,德里克·沃尔科特以客座教授和住校诗人的身份出入美国各大学,后任教于波士顿大学创作系。

  1990年,推出超过300页的史诗式长诗《奥梅洛斯》(Omeros)。这一乎粉省好节零素团长厂向荷马致敬的作品被公认为沃尔科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992年,凭借代表作《西印度群岛》被瑞典文学院授予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认为他的创作始终忠于三样东西--他所生活的加勒比海、英语和他的非洲祖先。

  2011年,凭借封笔作《白鹭》捧得了英国的诗歌奖项艾略特奖。

  2017年3月18日凌晨,德里克·沃尔科特在圣卢西亚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87岁。3月25日,圣卢西亚为德里克·沃尔科特举办了盛大国葬。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作品类别创作时间
《年轻人的墓志铭》诗集破节者严职蒸专剧1949
《亨利·克里斯朵夫》戏剧1950
《多芬海域》戏剧1954
锣鼓与色彩》戏剧1利通复良转存958
《提金和他的兄游家适弟们》戏剧1958
《在绿夜里》诗集1962
《猴山上的梦》戏剧1971
《噢,巴比伦!》戏剧1976
《星星苹果王国》诗集1980
《仲夏》诗集1984
奥美罗斯》诗集1990
《西印度群岛》被增白轴活宁1992
《厚赠》诗集19针老回较触校盐胶97
《白鹭》诗集2010

  以上参考

创作特点

主题

  圣卢西亚所在的西印度群岛,其文化受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直到1979年,圣卢西亚才获得独立,但长期处于统治地来自位的殖民文化具有强大的惯性,在诗人沃尔科特身上就是如幽灵般缠绕着他的身份问题。黑人与白人,臣民与宗主,加勒比本土与西方文明的360百科二元对立,在沃尔科特的创作主题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从小一路接受的都是西方或者说英式教育,但在另一方面,黑色的皮肤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的另一半血脉来自哪里,以坚双迫坏久菜更及他的民族和国家曾经烟之于突战利字斗传差历了怎样艰难的历史。

  沃尔科特是荷兰、非洲黑人和英国三种血统的混血儿,这一特殊身份铸就了其作品文化的多元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他的拿级侵没作品中有许多哈姆雷特的影子,比如在《王子》一诗中,"哈姆雷特"一样的主人公通过反思母亲"淫欲"和父亲被谋杀的过程,指出了世间道德的堕落。戏剧《亨利·克里斯托夫》的第一部分更是直接引入了《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三场,以烘托克里斯托夫出色的英雄人物形象。沃尔科特的父亲沃里克在沃尔科特一周岁时就去世了,但是他一直活在沃尔副剧分科特的思想和作品中。在长篇史诗《奥梅罗斯》中,沃尔科特就描述了与父亲的鬼魂团聚的情景,德里克经常把自己看成原爱降盾界兴超拉具望低是哈姆雷特,目的是要超过父亲沃里克在完成艺术事业和解放自己方面做出的成就"。沃尔科特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到对父亲未竟事业的承继,包括他的绘画爱好,并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对过早离世的父亲的怀念与追思,其中也饱含了对家族的热爱与"寻根"。与其他加勒比海艺术家一样,沃尔科特也处于"加勒比文明的无根性、无本土文学"的恐慌与自卑中,面对着来自西方影响所造成的"影响的焦虑";而不同的是,沃尔科特对湖远最在要作为"幸存者",一扫莎翁笔下哈姆雷特的懦弱与自怜,在《海难余生及其他诗歌》中阻逐青降望才立志要成为当地的"第二个亚当"、新型的"鲁滨逊",去为他的家乡命名并掌控、改造它,将文明和文化赋予在西方胜候石供良每告凝视下的荒芜、蛮夷的加勒比岛屿。正如东西方元素同时在他的血液里流淌,他也将把加勒比海与西方的文学传统混合起来,从而爆发出一种惊人的力量,重振加勒比海的文化。

  沃尔科特主要的剧作有以英国中世纪历史传说为主要情节、表现奴隶获得新生的历史剧《亨利·克里斯朵夫》,通过对探险家哥伦布、征服者雷利、育笔游征结减吧英去上反抗者图圣和殉难者戈登四位历史人物的描写来探索人们对历史的反应的史诗剧《锣鼓与色彩》 。此外,还有风格剧《多芬海域》和道德剧《提金和他的兄弟们》。前者的主人公是个勇敢的加勒从历序李件比海老渔民,后者的主人公是个擅长利用自己的智慧作弄人的小人物。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猴山上的梦》是沃尔科特的代表作,通过一个烧炭老人幻想已当上非洲皇帝的故事,展示了当地人民和殖民主义者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历史发展过程。《噢,巴比伦!》展示了现代世界的堕落,《休战纪念日》着重剖析了特立尼达中上层人士的性格弱点。沃尔科特在戏剧作品中多次挪用莎士比亚经典,植入"哈姆雷特"形象。如《蓝尼罗河的支流》就常被评论界视为对莎士比亚经典剧目《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的后殖民改写。莎士比亚的剧本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具有"为爱而失去理智"的普遍弱点,而沃尔科特则抒发了戏剧艺术所需要的宗教式的信仰和热忱。沃尔科特以幽默的口吻颠覆了莎士比亚的原文本意,愉悦地承认与莎士比亚所代表的西方传统的联系,但同时又借莎士比亚经典的普适性来彰显他自己的加勒比的独特性。这便是在模仿、继承、超越中发现和建构自我。沃尔科特这部剧的情节以希拉的个人危机及发展作为中心而展开,这位女主人公与"埃及艳后"有着不一样的命运,带有鲜明的加勒比海特色。加勒赵满传初比的戏剧界可以看成是加勒比岛屿的一个缩影;剧中所有主要人物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爱着戏剧舞台,爱着加勒比岛屿。虽然沃尔科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里任教,但他的作品从未偏离他出生的加勒比海岛。他渴望将"那里"的精华拿来,经过艺术的想象力的改造,为"这里"赋予希望和力量,使其拥有文化与身份的独立性。

风格

  沃尔科特善于把最日常的生活转化成双完衡弦艺术作品,每件作品都充满座点解行了异常复杂的技术,这不是为了单纯地增加写作的难玉战宪干巴带深银度,而是为了使同等复杂的现实虽大核答妈衣密宜该律呈现出水晶般透明的质地。写寻常的现实,用晓畅的语言、复杂的技术达成精确清晰的效果。

  沃尔科特的诗作常常抵达一种无限繁衍、无限变化的意象,他经常说,加勒比世界的一切都是混杂的,语言是混杂的,美丽的自然风景蒙了尘土,宽阔的海滩上扔着报废的美制吉普车,许多人一贫如洗地生活在丰足的自然物产之间。短短几句话里就有着多重的混杂:衰败与生命,寂寥与热闹,收获与无所得,太阳滋养万物也炙烤万物。沃尔科特像孩子那样在风景里游弋,报出村庄的名字,这些世人闻所未闻的村庄给大海镶上可有可无的边。《克鲁索之旅》中有一段写他自己驾车在悬崖边的公路疾驰时看到的景象:海,像一块"结结巴巴的帆布","结结巴巴"一词将视觉上的皱褶般的海浪转化为了声音里的磕绊,代表了一种不明晰的、破碎的言词表达。他的诗摈除了几乎所有个人生活和生平信息,就连爱情和生老病死都很少以明晰的词句出现。大海的意象弥漫于行句之间,作者仿佛随时可以跨出字句去踏浪一样。大海,让人在感受存在的同时感受被擦除:"浪涛一遍遍冲刷着沙子,天上的云彩飞速变形,人永远在水中走",别说各种肤色、语言和宗教,无常形、无常态的东西都在这里汇聚。

  沃尔科特的早期诗作大多描写个人的孤独和与当地生活习俗的不协调,揭示了多种族社会的矛盾。中近期诗作受英国现代诗人迪伦·托马斯等人的影响,并吸取了当地民间歌舞的节奏和韵律。诗意象富丽敏感,充满律动和感性,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在《绿色的夜》中,作者运用传统的诗歌体裁,其中包括十四行诗体,表达了他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其特点是把深邃的理性思考与艺术技巧融为了一体。《海葡萄》表明诗人极力冲破欧洲文化传统的樊篱,走自己独立的创作道路,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诗中不再有早期作品中加勒比环境与欧洲文学的冲突意识。自传性长诗《另一种生活》是沃尔科特艺术生命的新起点,他抛弃了短小诗歌中的复杂风格,以新的透视法反思了自己的乡间生活。沃尔科特的诗是非洲文化、欧洲文化、加勒比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下产生的硕果,是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意识和探索开拓、创新独立精神所取得的成就。诗题材丰富多彩,风格新颖多变,形式厚重,韵律和谐。画家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得以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迅捷地捕捉细微感情。感性意象、隐喻的繁富又极大地丰富了他诗歌的表现力。诗的简洁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古诗对他的影响。

  沃尔科特比大多数英国人更深层、更宏亮地使用着英语。他写的抒情诗--《在绿色的夜晚》和《珊瑚》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留在了人们心中--而他早期那些精心调配的十四行系列《岛屿的传说》确保了近期这些独白、叙事性诗歌的写作可能性。沃尔科特的诗歌已超越了自我置疑、自我探索、自我诊治的阶段而变成了一种公共的资源。

获奖记录

  以上参考

人物评价

  德里克·沃尔科特是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俄裔美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

  德里克·沃尔科特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由历史视域供养和多元文化使命支撑的伟大的诗歌光彩。(瑞典文学院评)

后世纪念

  1993年,在德里克·沃尔科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二年,圣卢西亚首都卡斯特里圣母始胎无染原罪长方形教堂外的广场改名为德里克·沃尔科特广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