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正式立项。实验室依来自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3年,经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开放。在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件。1998年和2000年,通过国家组织的实验室评估。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利来自用世界银行贷款,依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1989年正式立项建设,1993年360百科12月经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开放,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通过国家审计署终期审斗回斗负计,1998年、2000年和2005年先后三次通过科技部评估,在同类国家实验室中成绩优秀。
企聚 实验室第一届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是唐克丽研究员和赵其国院士,第二、三届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是邵明安研究员和山仑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是雷廷武研究员,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是秦大河院士。实验室管理采用学术委员会决策下的主任负备水往进责制,学术委员会由1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并设立由15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高级学术顾问组,其中两院院士6名、外籍科学家7名成。
目前实验室有固定人员36人香克,其中院士2名,研李余苗观字冷验究员20名,并设室秘书1名。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向国内外招聘了6位加精盐会青年学术带头人。
实验室现有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流动站诗背令概员服哪屋1个,土壤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博士点各1个,土壤学、生态学和水编土保持学3个硕士点。,目前在站博士后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66名、硕士研究生95名。近五年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6名,硕士研究生78名。
1. 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
实验室以黄土居记气妒杨高原土壤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东充药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土壤侵蚀过程及其调控、土壤侵蚀模型及预报、侵蚀与干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态以视保及土壤水分养分循环机制及其调控、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主要目标是发展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新领域及其交叉学科,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服务。
2氢机愿境致. 仪器设备及研究设施
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4个野外生态网络试验站,作为研究与观测基地,同时拥有开展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所需的室内模拟设备及20多台套大、中型先进分析仪器,如: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人工干旱气候模拟厅、遥感和GIS系统;拥有双频RTKGPS全站仪、等离子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逐图茶成点γ能谱仪、偏光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系统、数值化网络气象站、植物生长箱、光合与呼吸作用仪、细胞压力探针、数字化网络生态监测系统、根系生长动态监测分析系统等。
3. 科研任务和科研成果
近五年实验室先后承担了木养单章国家、地方及国际合作项目及课题100多项,主要有国家攀登计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国家引进杰出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中美、中澳、中欧、中英、中以、中日、中韩、中德)等。实验室有11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开轴外维命饭部)级一、二等奖9项;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30多篇。
入府一队批航 4. 学术交流活动
实验室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积极开展跨部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我室主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国内学术会议1停期水温生重得土6次,其中20余人(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先后派出60多人次去国外进行合作研究、讲学、考察和学术交流,这谓地深干军型什银同时邀请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来室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奥地利、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有近20名访问学者和研究生被派往国外进行合作研究。
5. 实验室基金
实验室设有科研基金,主要资助国内外研究人员到实验室从事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类型包括: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自由申请项目和合作指导性项目。实验室定期发布基金申请指南,学术委员会负责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和自由申请项目的遴选。合作与指导性项目系实验室新推出的基金类型,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制定,由在实验室承担国家和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人员负责优秀项目的遴选、研究经费的筹措、拟定研究目标、受理和完成项目申请与立项、并并跟踪管理项目的执行过程。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充足研究时间者优先资助,尤其优先资助在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和从事访问学者的研究人员。该类项目采用不定期申请、立项的管理模式。
另外,实验室还鼓励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研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也欢迎研究人员自带课题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开展科学研究。
成员中文姓名: 山仑
成员职务: 学术委员会主任
成员介绍: 1933年1月出生于山东龙口。1954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室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成员中文姓名: 郑粉莉
成员职务: 副主任
成员介绍: 1960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1986和1997年先后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土壤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1在美开展合作研究。
成员中文姓名: 雷廷武
成员职务: 常务副主任
成员介绍: 汉族,湖北洪湖市人。1982年2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1988年12月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1988年12月获农业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89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持续灌溉农业研究所合作研究。1994年12月-1998年4月,先后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系作高级访问学者,美国普渡大学USDA-ARS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博士后。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会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与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任。
土壤侵蚀与干旱不仅是资源环境中的重大难题,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重大关键问题。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紧缺都高度重视,我国也深刻认识到水土流失控制和农业节水在可持续友质亚员发展中有极重要的地位。研究其中的基础性、普遍性的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胜差实意义。实验室的建立防境案流投某和学科发展正是瞄准副有露销供力较台胶这一具有明确国家需求的应用基础领域。
实验室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以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为目标,主要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来自调控、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新方法、新技术与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侵蚀与干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态和土壤水分、养分循环机制及其调控。发展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新领域及其交叉学科,突出基础理论与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在土壤侵蚀力学、土壤质量演变溶质迁移过程、节水农业的生物学基础等方面提360百科供理论支撑,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及黄河治理服务。
实验室名誉主任:唐克丽研究员
实验室照主任:雷廷武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
实验室副主任:王全九研究员
实验室副主任:黄明斌研究员
实验室副主任:邓西平研究员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36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23人,研鸡者率伯动究员20人。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17位著名科学家组成。
根据科学发展的前沿和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以黄土高原为主要研究区域,紧密围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是:
(1) 土壤侵蚀与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机制
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以来土壤侵蚀发生发展时空特征与环境演变机制
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演变培及其评价
土壤侵蚀地理分异、区域特征与治理模式
土壤侵蚀产沙与流域棉穿由夫附思侵广环境演变及河流水沙运行规律
为土壤侵蚀调控与区域发展高层次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诗身展侵蚀与环境的交叉学科—侵蚀环境学。
(2) 土壤侵蚀动力过程与侵蚀环境调控研究坡、沟系统土壤水蚀动力过程
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侵蚀动力过程
土壤抗冲抗展呢验却头假与族抓蚀性、植被与根系对提高下垫面抗冲性的作用
土壤侵蚀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降雨在下垫面的再分配与旱地农业相关性
流域水土流失预报
建立械和发展土壤侵蚀与力学交叉学科土壤侵蚀力学。
(3) 侵蚀和干旱逆境下土壤水分养分循环与调控机制及产量形成研究旱作农田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循环及模型
侵蚀和干旱逆境下土壤水分养分迁移、平衡与调控机制
土壤—作意强告械员物体系中水分、养分的动力学过程与产量形成
土括副代壤—作物体系中水分养分耦合及交互效
发展和建立土壤物质运移模型与土壤水分养分循环动力学。
(4参长毫) 作物与林草对干旱地的题区多变低水环境的整体适应性及水肥高效利用研究侵蚀与干旱逆境下提高作物、林草抗旱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基础
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整体适应性及干旱条件下作物的适应─伤害─修复─补偿机理
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循环与长期效应及其与持续农业的关系
水肥高效利用及抗旱新技术
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模式及前景预测
发展旱地作物生理生态理论和高效农业理论。
2004年在研经费 (2005-4-24)
互袁护 2004年在研项目 政买(2005-4-24)
2加经据么常异厂即滑雨延003年在研项目经费 (2004-6-5)
2003年在研项目-(3) (2004-6-4)
2003年在研项目-(2) (2004-6-4)
2003年在研项目-(1) (2004-6-4)
2002年实验室在研项目(1) (2003-8-8)
2002年实验室在研项目(2) (2003-8-8)
2002年实验室在研项目(3) (2003-8-8)
2002年实验室在研项目经费 (2003-8-8)
2005-2009年主要成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成果名称 奖励类型 主要完成人 授予 单位 完成单位 获奖 年度 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占斌、李勇 王全九、田均良 邵明安、李 鹏 刘普灵、刘宝元 崔灵周、徐晓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 2008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康绍忠、蔡焕杰 胡笑涛、马孝义 朱凤书、林性粹 王密侠、汪志农 熊运章、张建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006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成果名称 奖励类型 主要完成人 授予 单位 完成单位 获奖 年度 细沟土壤侵蚀物理过程模型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雷廷武、张晴雯 闫丽娟、赵 军 屈丽琴、高佩玲 唐泽军、潘英华 刘纪根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009 中国侵蚀环境演变与调控和水土保持体系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唐克丽、史德明 李玉山、刘秉正 陈广庭、史立人 吴钦孝、蒋定生 卢宗凡、景 可 蔡强国、江忠善 等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008 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机制及预报模型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李占斌、李 鹏 崔灵周、郑书彦 鲁克新、李 勉 朱永清、王占礼 王文龙等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 2006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机理及其有效性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李 勇、朱显谟 田积莹、刘宝元 徐晓琴、张晴雯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 2005 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成果名称 奖励类型 主要完成人 授予 单位 完成单位 获奖 年度 黄土区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与养分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王全九、邵明安 樊 军、王 力 李裕元、赵允格 张建丰、李 毅 王 辉、胡 伟 马东豪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 2009 强化素质,提高质量,深化土壤物理学教学改革 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 邵明安、王全九黄明斌、魏孝荣 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08 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王全九、邵明安 王文焰、樊军 王 力、吕殿青 李 毅、刘春平 张建丰、汪志荣 马东豪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 2006 专利 序号 成果类型 成果名称 完成人 授权单位名称 专利号 1 发明专利 电解质脉冲法测量水流流速和泥沙含量的方法 雷廷武,夏卫生赵军,王辉 国家知识产权局 ZL01131826.0 3 实用专利 全自动盘式吸渗仪 王全九,樊军 王琳芳 国家知识产权局 ZL200620079341.3 4 发明专利 土壤水分、溶质运移参数自动测定装置 王全九,樊军 赵军,郑纪勇 邵明安,张兴昌李世清 国家知识产权局 ZL200510124583.X 5 发明专利 一种土壤热参数自动测定装置 王全九,樊军 李婷 国家知识产权局 ZL200710018679.7
学术会议
2002年参加的学术会议(三) (2003-8-11)
2002年参加的学术会议(二) (2003-8-11)
2002年参加的学术会议(一) (2003-8-11)
2001年参加的学术会议(三) (2003-8-11)
2001年参加的学术会议(二) (2003-8-11)
2001年参加的学术会议(一) (2003-8-11)
访问交流
2003年出国访问交流 (2003-8-11)
2002年出国访问交流 (2003-8-11)
2001年出国访问交流 (2003-8-11)
2000年出国访问交流 (2003-8-11)
专家来访
2003年专家来访 (2003-8-11)
2002年专家来访 (2003-8-11)
2001年专家来访 (2003-8-11)
2000年专家来访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