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莆田教育网

莆田教育来自网创办于2003年,主办单位是莆田市教育360百科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荔城大道216号1楼。

  • 中文名称 莆田教育网
  • 主办单位 莆田市教育局

网站简介

  莆田教育网创办于2003年来自,主办单位是莆田市教育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荔城大道216号1楼。

作用

  --近三年全市教育发展成就详记

  "办好教育,加快发展",市委书记袁锦贵在莆田市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的一番话,道出了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教育事业的殷切希望。

  肩负着市委、市政360百科府的嘱托,肩负着全市3常圆00万人民的期望,教育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以挺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姿态,以强劲车调眼因运有仍月的发展势头,奏响了我市教育发展的最强音

  新起点:为了湄洲湾港阶型口城市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莆田,教育先行。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围绕发展,突出为民,将教育工作放在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的大局通盘考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凸显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不断夯实教育基础,不断提高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004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莆田市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市委袁锦贵书记在会上明确提出了"办好教育,加快发展"的要求,强调"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莆田要实现跨越性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复李针心莆田发展大局,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为莆田经济发展服务"。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市委袁锦贵书记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做强重点,加强一般"、"保证质量,完成'普九'"、"大力支持民办学校"和"领导重视,教师努力"的要求,找客祖房酒亚要"真正使我们'文献名邦'这个美誉成为名副其实"。

  三年来,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市委、市政府在湄州湾港口城市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全市经济社会信策统宁击谁石威图时剂发展"十一五"规划及一系列配套文件中都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其中,统筹部署,全力推进,判简资约存击聚班袁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困一境题觉压罗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希望:夯实农村教育的基础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2005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袁锦此本距展沙永贵书记曾深情地说"对山普棉因某威兰银画呀区、海岛、沿海突出部、老区、贫困山区,这些地方的教育工作要给予更多的重视,政策上更多的倾斜,采取更多的办法来促进这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让人民群众都据的线训重跑曾亲年备能够享受到社会主义教育事棉真业的实惠和好处"。市教多展演静华划按教般危举育局始终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全市新农村建设"儿童入学"的具体目标,采取措施促进质功银衣印距富减陈费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以"双高普九"工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坚持从实际出发,继续大力抓好农村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连种刑乱略往文盲"的巩固提高工作。分类推进农村地区的"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再修措古作,2004年至今,涵江区、城厢区、湄州岛、荔城区先后通过该项目的省级评估验收,被确认为"双高普九"县区。

  --以"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办学条件。2001年至今,我市先后实施了两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5年共争取省级以上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5767万元,配套投入1.3亿元,对全市285所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拆除农村中小学危房15.3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中小学校舍26.3万平方米,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以"经费保障"机制解贫困学生后顾之忧。2005年秋季,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建立了"两免一补"助学制度。省、市、县区财政投入资金567.4万元,免除了农村低保家庭和特教学校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为他们提供免费教科书。今年春季起,全面实行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受益农村学生达37.7万人,减轻这些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6872.5万元,补助贫困学生和特教学校学生教科书价值近200万元。

  --以"远程教育"工程共享优质资源。今年以来,争取省级资金800万元,总投入资金2882万元,在全市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通过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电脑、多媒体和教学光盘播放设备数量和使用效率有较大提高,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得到缓解。

  新成就: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港口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猛增,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我市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基础性工程。

  几年来,从碧波万顷的湄洲湾畔,到荔枝花香的木兰溪边,从万紫千红的梅妃故里,到朗朗书声的夹漈草堂,莆仙大地洋溢着浓厚的发展职业教育氛围。全市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

  --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相协调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3年间,我市建成了6所省级重点职校、2所市级重点职校,到2006年,全市职业院校招生达1.8万人,为我市港城建设后备人才储备提供了保证。

  --适应港口城市建设的专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市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集中力量办好为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服务的专业,石油化工、航海、物流等一批与港口城市建设相适应的专业纷纷上马。到目前全市已有13类50多个专业。

  --实用技能培训日益活跃。全市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实用职业培训,使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岗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提高。3年来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一项,全市中职学校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1364人,其中仙游职业中专学校从2003年起,与9个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无偿培训农民工的合同,其做法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好评。

  --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各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依托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校实验和实训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连续多年我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其中,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炼油厂、厦门灿坤电子公司、福建冠捷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仙游职业中专学校与新威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形式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缓解了企业对高层次实用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新亮点:全力突破高中教育"瓶颈"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和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大力发展城市和农村中心集镇高中"的发展思路,以普高名校为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做大做强优质普高资源,带动一般学校,推动普通高中全面发展。

  --打响高中新校区建设攻坚战。根据这一发展蓝图,市直莆田第一中学、莆田第二中学率先打响了高中新校区建设的攻坚战。2003年底,莆田第一中学顺利搬迁,高中新校区建设投入1亿元,占地面积160多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2005年初,莆田第二中学搬迁,总投资1.6亿,占地面积230多亩,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两所学校建成后备受瞩目,成为新世纪莆田教育的一大亮点。在两所学校的带动下,全市普高学校扩容扩建工作如火如荼,莆田第四中学、莆田第六中学、莆田第十中学、仙游一中等普高名校新校区或扩建工程纷纷建成投入使用,2003年以来,全市普通高中校园面积扩大98162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扩大586617平方米,普高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日趋合理,年招生能力大幅度增长,到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达28331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达到60。25%,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中入学需求。

  --民办高中异军突起。政府有限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我市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普高办学,形成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多元化办学格局。2005年,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的要求。随后,市教育局出台了《莆田市民办学校定级评估标准及办法》,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民营资本通过多种形式举办上规模、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高中。三年来,全市新建民办普通高中9所,职业中专3所。涌现出如莆田市私立实验中学、仙游金石中学等广受社会各界认可的民办品牌学校。2005年民办高中招收新生4487人,民办学校在办学条件、招生规模、办学质量方面都实现了新的跨越。

  --积极探索"名校带民校"之路。从我市高中发展的基础来看,一些普高名校走出了一条"名校带民校"的成功之路。利用自身的发展经验有效促进新建学校发展,使其迅速成长。目前,全市先后建成6所"名校带民校"的完全中学,在校学生已达19029人。实践证明,"名校带民校"模式是一条快速发展优质普高的新路子。一方面,在坚持民办学校"四独立"的前提下,"名校"在师资、办学条件、教研、管理等方面的帮扶和引领,使得"民校"迅速成长,如莆田一中校友会创办的擢英中学已发展为全市规模最大、办学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民办学校。另一方面也使"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促进了"名校"的加快发展,形成"双赢"格局。

  --普通高中新课程提升普高品位。2006年3月,以市政府名义召开"莆田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同年秋季,全市各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学分制、教学模块、学习领域、选课制、综合实践活动、样本校、教研片区等一个个体现素质教育精髓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标志着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普通高中教育已走上了规模与质量同步协调发展的快车道。

  新举措:以人为本打造一流队伍

  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建设好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是教育战线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200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表彰了建市以来为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14位"莆田市杰出人民教师"和6位"莆田市有突出贡献人民教师",并向每位获奖教师奖励一部笔记本电脑,这是建市以来莆田市委、莆田市政府对人民教师的最高奖励,给全市教师以极大的鼓舞。几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顺了学校干部管理体制,抓好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一流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2005年末,市委决定成立教育工委,按照管人与管事相一致的原则,将市直学校干部管理工作移交给市委教育工委。今年初,市委明确要求各县区相应成立教育工委,理顺了全市学校干部管理体制、教师管理体制、学校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市、县区教育工委成立以来,认真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按照干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工委干部人事工作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不断深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涌现出以舍身救人的英雄教师林伟捷为代表的师德典型。抓好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评聘、专任教师招聘工作有序进行。以教师"支教挂教"为抓手,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逐步推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大力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鼓励和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近三年来,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接受不同职务要求的岗位培训。 "名师工程"初现成效,新增省特级教师18名,一批教师通过市级培养培训。被确认为市级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师带徒"工作逐步推开,示范和带动作用得到发挥。

  新跨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市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始终坚持从群众关注的事情入手,从满足群众教育需求入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为"留守孩子"撑起一片教育的蓝天。"留守孩子"教育不仅仅是关系培养教育下一代的社会问题,也是体现关心、支持50多万莆田外出人员,特别是30万经商人员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袁锦贵书记先后三次批示教育部门,要求把留守孩子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实在,更有成效"。2004年起,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教育活动,福建电视台专程到莆拍摄专题片,对活动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不让每一个贫困学生失学。在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全面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健全了面向各阶段学生的资助制度,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6年,市政府通过落实高校政府助学金制度、实施中职学生扶贫促学工程、实行普通高中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等方式开展助学,其中仅高校,市政府投入助学金371万元,两所高校预算外资金投入1078万元,解决了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社会各界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资助,"希望工程"、"春蕾计划"解决了一大批特困家庭和儿童就学问题。

  --"阳光工程"让教育更加和谐。教育是阳光下最高尚的职业,教育的健康和谐需要阳光。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实施教育"阳光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执行"阳光收费",教育收费走向规范;落实"阳光考试",2006年高考在各考点全面实行了普通高考网上巡视,并在全省首家实行了对各考点考试期间无线电信号屏蔽,实现了考风考纪与高考成绩的"双丰收";实施"阳光招生",切实保证了各类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开展"阳光采购",仅今年度市直学校就节省了采购资金196万多元;推进"阳光管理",推进校务公开工作,2006年度12所学校被评为全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示范单位"。

  新征程:全面开创我市教育发展新局面

  过去的三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我市以矫健的步伐驶入了"快车道",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到2006年,全市幼儿入园率达86.82%、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99.72%、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97%、初中生入学率达109%,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8-22岁年龄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15%。

  --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到2006年,全市经批准登记的民办教育机构已有117所,在校生48042人,在校教职工2372人,校园占地面积3815亩,校舍建筑面积达40.3万平方米,涌现出一批受到社会认可的品牌学校。

  --教育资源全面优化。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优质教育资源拥有量大幅提升。3年来,共有13所次普高实现达标升级,净增高中达标校4所,6所省级重点中职校通过复评,新增初中省级示范校6所;小学省级示范校1所,市级示范校5所;幼儿园省级示范园2所、市级示范园3所,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形成了优质教育体系。

  --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三年间,全市中小学校舍占地面积增加1519亩,建筑面积增加72万平方米,一批教育工程项目被列为市、县(区)政府年度重点工程项目,带动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3年间,中小学实验室、语音室、教学仪器、图书设备等的拥有量和使用率有较大提高,各县区已顺利通过省级"实验教学普及县"复查验收,成为全省第二家全面通过验收的设区市。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到2006年高考上线人数首次超过万人,达到11081人,万人本科上线率稳居全省前列。在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周腾同学荣获2004年国际中学生生物奥赛金牌,各类竞赛捷报频传,充分展示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市第五次党代会后, "经济翻番、港城崛起"的宏伟蓝图已渐次铺开,面对新的征程、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全市教育工作者要以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合心合力,攻坚克难,致力发展,创建和谐,为实现经济翻番港城崛起、全面开创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新局面再写新篇章,再创新业绩,再上新水平,再铸新辉煌!

  由莆田网zg0594提供技术支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干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