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是极具福建省民俗特色的传统文艺行再销植修包克配活动。源于340多年前。当时,明朝将领郑成功在闽组织"复明"大军抗清,并筹备收复台湾。建宁府(今建瓯)大州造船工匠纷纷应征入伍。来自收复台湾战役结束后,凯旋而归的建瓯将360百科士将带回的大旗高挂竹竿上,竞相擎持,以示纪念,久而久之,逐渐演化成"挑幡"活动,流传。体现了劳动人民尚武为磁省黄罗度践就精神和民族气质。

2019年11月,建瓯挑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 中文名称 建瓯挑幡
  • 分类 传统民俗
  • 地区 福建省

简介

  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开始在建瓯民间流传。相传在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来自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非与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丝量室条垂由期简息它唱戏庆贺。当时,将土360百科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室斤满假急特比专都日,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

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制作工艺上有独特的风格。就形制而言,建瓯挑幡的幡,要求选用一根约l0米长的光卫体非机笔直毛竹,削去枝叶,凉干后,外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散没但似对介几没宗民铜铃,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据鉴定,最长的幡为10.2米,幡重为20.6公斤。

表演与发展

表演

  表演时,有的头顶长竿,有的肩挑脚踢,有的鼻托牙咬,个个技艺精湛,身手不凡。演兴至时,还你争我夺一竿,竿旋旗飘,幡幅呼啸,迎风招展,令人心驰神往,叹渐念究铁理应为观止。如今,建瓯挑幡在现代挑幡传人陈老艺人的带领下,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套既异彩纷呈又新颖高难的新套路,如: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肘擎中军令,牙咬北海塔,口挑百战旗,鼻托乾坤棒,脚踢西方柱等跌看起伏、穿梭组合而成的士强多彩多姿的招法。1996年1月十顾易浓,由陈老艺人带领的挑幡表演队,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天下第一"栏目表演后,被授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荣,并列入《吉尼斯大全》。

发展

  建瓯的挑幡艺术已深入城乡及学校,当地通过举办培训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挑幡后人,发展了一支拥有青壮年、老人、女子、少儿挑幡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队伍。根植于闽北土地上的这一艺苑奇葩,正在民间土壤里不断生根发芽,花繁叶茂。

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

大事记

  2008年建瓯挑幡"列为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似记反几质文化遗产 。

  2010 的上海世博会上,06月17日继霍童线狮屋护约活医移若字准科孙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作工教感持往春区昨天又推出一个"非遗"绝活供来往观众欣赏:建瓯挑幡。 "非遗"展区内整齐排放着十多根者列愿模值送天接胡胜广大竹管子,工作人员正忙着往顶尖扎彩灯。

  据介绍,建瓯挑幡制支我号解技作工艺上有独特的风格。幡体要求选用约l0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四坏哥真命去枝叶,晾干后,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建瓯的挑幡,表演的基本是头上的绝活,有的头顶长笔跑移培扬青竿,有的肩挑脚踢,有的鼻托牙咬;有时两人互争,幡却倒不下来。这种新颖又高难的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围观。

民间故

  "挑幡"是流传于建瓯的极蒸古议训穿讨回士肥具福建民俗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建瓯挑幡艺术团的挑幡表演极具特色,他们以独特、新奇的肩苦干渐刑企尼挑、臂举、头顶、腰背腿及全身许多部位的高难度的动作高高挑起挂在一根粗壮的长长的毛竹上的幡,令其永远不倒,高高飘扬。建瓯挑幡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表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和多次的表演艺术奖,建瓯挑幡名震海峡两岸。建瓯挑幡的由来却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据《建瓯县志》记载中说道,建瓯挑幡已有300年历史。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郑氏迎唐王聿键入闽,组织抗清扶明大举,建瓯的造船工人不少应征入伍。北征失败后,有些入伍造船的工人返回建瓯故里,为了表示抗清的决心,他们将带回的郑成功军队的军旗高高地竖在村头。后来,清兵清村,砍倒旗杆,撕毁战旗,建瓯人民极为愤慨,于是把旗杆扶起来竞相擎持。这一举动以后又逐渐演化为每年逢年过节或是大的庙会都要举行的"挑幡"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在建瓯,"挑幡"已成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被誉为"华夏一绝"。?

  被砍倒的旗杆由众人竞相擎持,可想而知,要让旗杆不倒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于是大家用闽北习惯的挑担的肩膀去挑起旗杆,肩不够又用头顶,背拱,以及全身各部位,甚至用鼻子,用牙齿,多种花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反正,这高超的技艺为的就是一个目的让军旗永远不倒,世代相传,在建瓯人民的心里永世飘扬着成功精神,为祖国的早日统一高高地挑起飘扬的"幡"。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建瓯市文化馆获得建瓯挑幡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垃圾堆填区
下一篇:建瓯板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