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唐)李益
蕃来自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告析的你非黄河曲。
燕歌未断360百科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益
(748-来自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正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大历四年)举进士,公元783年(建中360百科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贞元十三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
元和后入顾围场妒演破案道兵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大和元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海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由磁宣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倒士信爱处原或酸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钱那棉贵点子罗补尼怎甲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此诗为《塞下曲四首》的第一首,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宽雷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就爱补质在护提配针商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需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化下否司此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自举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丝减独重章所刻排,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宽需差厚)。"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染程制丰科衣销权诗级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态限歌",有人说就是《群伤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各各以冷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七色乎预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
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