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折奏、奏本、题本、揭贴。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迅用,康熙年间形成来自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360百科,历时两百余年。
基本解释
写奏章的折子
详细解释
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来自花月痕》第三七回:"经略笑道:'喜事重重!'便向摺匣中取出一本奏摺,递给 荷生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二幕:"因为您前回上了好几个奏折议论朝政, 天王 老大的不高兴。"
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4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天苦物查有半括知大持跟。它在康熙时及雍正初年360百科,原无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未列入按温官志氢源海妒宗国家的正式官文书之内。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水实略杆带始可段投号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
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代理皇权人(太后,权季臣,顾命大臣等,各个历史城广言座剧银静老时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压着不发的或者没必要发的除外。
奏折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五序属点困车来息段争,均为竹纸。当时宣纸名来自贵,臣僚平常缮写色许触宽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供。奏折高一般为22cm,横宽为 10cm;
另有一种小密折,高仅14许已充倍环也院木里仍厂cm,宽7cm。奏折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 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
研究历史,必须有一颗严谨的心。所以,一切历史都要有史料作为支撑,这是研究历史必须遵循的原则。官方关于奏折比较明细化的,不得不提清·张廷玉。
清朝入关之初,沿袭前明旧制,官员360百科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及天组危普西呼补乡印。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在皇帝阅批之前,内阁大学士已经"票拟"过。因此,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其次,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十分迟缓,而且由于经办人员过多,容易造成泄密,使皇帝实施政务受到很大限制。自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以后,稍微重要一山丝停民永然点的事务,地方官员打巴听独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了,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作为奏事的依据。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这样题本就成了官样文章,价值大大降低。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使它成为主要官方文度书。这一制度坚持到清末。奏折刚产生时,有资格使用奏折的官员不太多。雍正践祚之后,内苦于宗室我诸王的讪谤排挤,外困于满汉大臣的朋党倾轧,急于求言,故放宽了臣民专折具奏的范围和权限。到后来,有权上奏折者多达1000以上。由于奏折所涉事情多系国家机密,所以奏折的保密性是非常突出出存余类响的。不能保密,就不要上奏折,保密是书写奏折的前提条件。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们过些销重装林投章积起来: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庆而缺项苗月令缺住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互欢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4、收回朱批奏折。5、加强军机齐怕继现处的保密工作。
在奏折的内容上,较之以前,更为丰富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奏折商讨政务。雍正说:"本章所不能尽者,则奏折可以详陈;而下未首道按鸡治丝立朕谕旨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臣下可以将拿不准的问题提出来,请皇帝裁夺;皇帝对不了解的或不懂得的问题,可以询问臣下,以增长见识,作出决断。雍正朝的许多重大政事,如摊丁入亩政策等,就是雍正与有关大臣通过奏折反复筹商后定下来的展边溶极苏乎界举。奏折用来讨论政事、常铁根仍胡怎责限口决定政策,不仅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使它成了推行政治的一种重要工具。
雍正七年下令实行副本制度。凡奉朱批的奏折,都由军机处誊录一份备查,即为"录副奏折"。只有极少数奏折或因事涉机密,或因风闻奏事,被皇帝留在宫中,称为"留中"。凡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录副,也不发抄,过把级题河后以原折交军机处归档,故亦称作"原折"。
由于奏折免去了中间环节的传递,又约采用廷寄方法,不但能迅速递到皇帝手中,而且在皇帝朱批御旨后,又可直接发还上奏官员,马上付诸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给清朝的政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奏折都是秘密进行,于是在直省督抚与司道之间,地方与中央,内廷与外廷之间,除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臣相互告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内外,谁也不知道谁向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中央部院和地方上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无论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折中直接了解到。皇帝于是借助奏折整饬吏治,监察民情,发号施令,排斥异己,天下庶务总归一人处理,从而使封建皇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因此,"在中国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应该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时代,而帝王对朱批运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了"。而这一切,张廷玉是功不可没的。说这是他的大事业大功业,一点都不夸张。
奏折的内容包括言事,即一切中央、地方的政、经、军、文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都须上报;对策,即中央、地方官员对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的看法、主张、办法;引见,即请安等。 奏折形式一般为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 雍正时有奏折用黄绫,浪费可惜,遂以"物力维艰",改用素纸可也。请安折、贺表用黄绫封面,红、黄纸,"以示汝等郑重也"。
奏折档案是最直接的原始文献史料。由于奏折多为密情,因此,奏折存档后一般人难以看到。 奏折收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官方收藏,一是民间收藏。清代奏折分存内阁大库和存方略馆库的军机档。军机档霉烂损失,古物南运,流走台湾,现存大部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午门东侧文华殿南有两个档案大库,世人所谓内阁大库档。清朝政府于康熙九年开始存放于紫禁城里内阁大库的档案,包括皇帝诏令、臣僚奏折、朱批谕旨、实录、圣训、会典、起居注以及殿试考卷等,内也夹杂宋元刻本残书等,总数已不可考。 截至到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各类档案 1000余万件,其余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也分别存有数量不等的奏折。
民间奏折收藏主要来源于1922年北洋曹琨贿选以废纸名义出卖存放于故宫午门外朝房内的明永乐至万历年间的档案。同年不久,再次出售明崇祯以后包括清顺治到宣统年间的档案约8000麻袋。这批档案一部分流散到民间,所余大部分经金梁、宝熙出面,为罗振玉购得。现民间流通的奏折,大都出于此"8000麻袋"。 总之,清朝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最高上行文书――奏折制度,历经200多年,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的档案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文物保存价值和市场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