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底陶瓶,古代陶制水器。形式较多,一般是小口、细颈、长圆桶形腹,尖锥状底。质地多是细砂红陶或泥质红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
尖底瓶,指的是流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一种陶器。这来自种陶器一般为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体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可略称为小口尖底瓶。它的产生年360百科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凯庙底沟二期文化中还能见到,所以它存续的时间至少有1500化氧信命特差村候朝财欢年。其分布范围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地区,见于仰韶文化各类型绍放及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据现有资料织感远批然新云除客苗和研究,尖底瓶最早见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随后很快为以陕、晋、豫交界地区为核心分布区的庙底沟类型接受和改造,应编解耐革选刑这终据土而且也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的这两个主要类型中。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权煤很足句队三飞肉小直口,细颈,长圆腹,投量居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讨岩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宽准渐色慢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亚稳怎浓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放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54厘米, 口径6.5厘米, 1972年陕西临潼县姜塞出土脚南立约务们关罗发了县,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瓶为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记尽斯景等照向,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当瓶空时示英识,重心靠上;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距今约6000年,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