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只轻灵秀巧的斗彩瓷杯,在洁白细腻、薄如蝉翼的胎体上绘了两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蹁跹飞舞。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名称】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来自 这是一只轻灵秀巧的斗彩瓷杯,在洁白细腻、薄如蝉翼的胎体上绘了两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蹁跹飞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浓360百科而无光,然而这恰恰是明代副纸游居灯挥成化斗彩所固有的特征,这也是后世仿品无法仿粉展创育伯出问效之处,这种紫彩就是所谓的"姹紫"或"差紫"。
这样的斗彩瓷杯一共有两个。由于杯上描绘的是秋天的乡居野景,而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因此这种瓷杯被赋予了"三秋杯"的雅称,与它温文尔雅的减械水班新造型和纹样相得益彰。
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亲受报刻据乡盐它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但却是在明代成化年间发展成熟。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的轮廓线,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用1200℃~1300℃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来自再在釉上填入彩料,然后脱银读独度再入窑用900℃的低360百科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明代成和亲器错延兵化年间的斗彩瓷器以其结好作断父取合非造型精巧圆润,画意高洁朴雅,彩件全到官加风饰清丽鲜美而闻名,这当然与成化皇帝个限队省妒洲命只收胡人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的。
1956年的一天清晨,一位衣着朴素的古稀老者,慢慢地从公共汽车上走下,又慢慢地踱步到故宫博物院上班。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年,他将自己家藏的三千余件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仅陶瓷一项就占了两千余件,在其中被定级为危名一级文物的25件珍贵瓷器中,就包括了这对明成审占动原轮左修厚款精化斗彩三秋杯。这位古卫派损确稀老者,就是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盟毫歌其散攻孙往洲先生。
孙瀛洲先生(1893年~1966年),河北冀县人。早年在北京"同春永"等古玩铺学徒,1923父年在京开办"敦华斋"古玩铺,经营之余对中国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起丰富的鉴定经验。1956年,孙瀛洲先生受聘于故宫思绍倒达弦着南新牛决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毅然将其精心收藏的各类文物精品悉数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此番爱国义举令众多收藏家与鉴赏家望尘莫及。不仅如此,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孙瀛洲先生更是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古陶瓷鉴定人才,如耿宝昌、李辉柄、叶佩兰、叶喆民、王莉英等,使中国古陶瓷的研究鉴定代有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