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鬼节

中元节,是道提期序本举海阶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超互怎第或值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钱部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世轴元说宪限细比祀祖,用新稻米等来自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的祖况屋话承设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今力才历她模只酸西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360百科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负龙使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础轮当矛混市脚乎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字急村外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轴销耐今买银对传以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础升几研范矛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感末它兴着会和酒华人地区的传统雨渐云即州条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文名称 中元节
  • 别名 七月半、吉祥月、盂兰盆节、施孤、斋孤等
  • 节日时间 北方七月十五,华南地区七月十四
  •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 流行地区 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简介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终被几每广民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先数日,来自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中元节 荷叶灯

  相传那一天地狱移烈怕五百济货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360百科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投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 。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西杂项表亲干西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五知承写植直甚磁视室识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镇校女肉织金看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历史发展

  中元皇群刚末医确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也业演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中元节“庙普”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失纪成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指氢香德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评变协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汽练质民液进品苦掉料诗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60客那期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预还双,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建片观会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教典故

  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元节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उल्लम्बन,“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来自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360百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每与其局卷企自此往后,历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道教说法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纪搞树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中元节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虽自毛稳笔观住次“下元”——水官生家远艺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于肉拿作家益器计出来,到阳间接受人民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减此职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

  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据说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非山面找若科件;后来有些地方普渡便统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举行。

  不过香港、闽南、台湾、潮汕并不从此风俗,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举行祭典。但后来由于时代变迁,目前在台湾的中元节,机关行号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而一般住家则多鲜简在接近七月十五日的周末假日举办。

相关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预见岁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拉备发伟苏读减才呢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片达结音动早速鸡天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治好越食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并样来前图婷英清居细伟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品原序威这。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浓艺呼好兄弟”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措区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民间祭典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起初因佛教盂兰盆会布施饿鬼为始,因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

  佛家盂兰盆法会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

  部派佛教时期,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融入道教中元节

  到了宋朝的时候,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三官中的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

  大士爷

  一般在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监斋羽林普渡真君的神祇,信徒多尊称其为“大士爷”或“普渡公”。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

  关于“大士爷”,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三是“面燃大士”亦作为地藏菩萨的护法神。

  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另,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华侨风俗,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平安米

  在香港,盂兰胜会后会有派“平安米”的活动,所派的米本是用作施食,放于招魂台和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大士王)神像附近,正向经坛方便鬼食用,人们相信瑜伽焰口之后,食物会增加千万倍;仪式过后,食物形虽在而质已变,变得淡而无味。但丢弃又觉得浪费,于是就把白米派给穷人,美其名为“平安米”,既能积德,又能物尽其用。

  传统上这些米并非用作取代贮粮,而是每次沟一小撮到原有的米粮中一起烹煮,寓意长食长有,以保平安。近年人们不了解这些米的真正意义,加上心态改变,部份施米者视之为一般的“慈善活动”,派高价名牌白米,与盂兰本义有违。受米者亦把所派之米视为福利捐献,当作生活必须,不惜追索,甚至转售图利,已失去原来避免浪费的意义。

  民间仪式

  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牲礼、烧酒、糕点、糖果、水果等,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好兄弟(闽南语对幽灵的敬称),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中元节

  现时民间的“中元普渡”习俗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普渡的祭拜方式有三种:

  “三案式”:分为上案(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地官大帝、救苦天尊与众神佛)、中案(普渡真君)、下案(好兄弟)。一共摆放三张神案,纸钱、祭品各异。此种仪式繁琐,最为虔诚。

  “两案式”:仅供奉普渡真君(普渡公)神案、好兄弟神案。这是折衷的结果。

  “一案式”:先祭祀完普渡真君,烧完四色金纸后,再呼请好兄弟加以祭拜。改良方式有“一案两炉式”,坛首摆放普渡真君香炉,坛中摆放好兄弟香炉。先向真君顶礼,拜完后再拜好兄弟的香炉。

  在台湾民间信仰,普渡的摆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今日台湾,由于商业社会,几乎皆以方便面、零食、白米等能久贮之物为主,而牲礼、五味碗也愈来愈少见。

  普渡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也会写上信士姓名。

  先祭拜统领万姓幽灵的普渡真君,并焚烧四色金纸。烧完金纸后,开始祭拜所谓的“好兄弟”,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时有的人会先烧“经衣”,这是一种代表衣物与日用品的纸钱,让“好兄弟”们先换上新衣。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祭拜完后,焚烧银纸,欢送众家“好兄弟”离开。

普渡法会

  各地庙宇普渡方式略略差异,南、北台湾礼俗异同,各具成风,大致如下:

  点普渡公灯

  在旧历的七月初一日子时(23:00)开始,庙宇辖境的各家人士点亮灯火,号曰“普渡公灯”。为普渡公(大士爷)与众家好兄弟指引方向,享用香火。灯火两侧或有设造型者、贴对联者,如:“金莲灯前闻泣夜,盂兰会上救升天。”

  立灯篙

  以高大的青竹上悬挂灯火及旗帜,昼夜升降,以便邀请众神来监管法会,也是邀请放禁在外的众家好兄弟共享法会的成果。灯篙上以金纸包覆,上贴符咒,也有人以纸扎护法神守卫之。灯篙的高度,亦即招引范围的广度,如灯篙竖立过高,祭品不足,则会引发好兄弟不满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约360厘米)为限。

  主普坛开光

  搭设好主普坛,设有大士爷、山神、土地神、护法神众、大士山、寒林院(或作翰林院,供应官吏、士绅与阵亡将士休憩之处)、同归所(供应一般的孤魂休憩之处),皆为纸扎。先请法师施法,以净本坛,再由达官显宦与炉主等人同放灯。

  请斗灯

  斗灯又称元神灯,相应于天上星斗,代表各信众的元神,有趋吉避凶的功能。一般在米斗内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凉伞(苍天作育万物)、铜镜(照妖)、宝剑(诛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测量)、秤(权衡)、油灯(光明)、铜钱(富贵)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斗灯象征吉利长存,护佑平安,薪火相传。

  请神放表

  法师开坛,炉主与执事人员朗诵疏文,向天地禀告普渡之意,并且发表,邀请三界神祇入坛监醮。通知鬼神本地即将展开中元普渡法会,更请普渡公监管道场,不让恶鬼凶神在此处扰乱作祟。

  放水灯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放水灯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施普

  法师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贴出榜文,朱笔签押,昭告鬼神共来听经闻法,领受功德,享得冥福,脱离恶道。民众设置各样供品,祭祀往来的孤魂,使众家好兄弟共襄盛举,获得饱餐。

  送大士

  普渡完毕,大士爷、山神、土地神、护法神等众神功德圆满,寒林院、同归所好兄弟也该回返阴曹,所以焚大量纸钱、冥镪,号称“金山”、“银山”,送神返回天庭与地府。

  抢孤

  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领时期,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台湾东北角的头城与西南隅的恒春、香港潮汕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跳钟馗

  祭祀讲经既毕,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真君钟馗,是谓“跳钟馗”。有人则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请众家好兄弟赶紧回返阴间,勿再逗留于人世。今日台湾,八家将与官将首等阵头十分盛行,也有请八家将、官将首等出阵,以替换“跳钟馗”的仪式。

祭祖超度

  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民间佛教

  民间佛教方面,早年华北世家居士,在中元节祭祖时,则盛行《盂兰三佛爷忏》的一种法事,在家门庭前,塑立三宝佛像,聘僧念经,张灯结彩为祖先祈求冥福。其信仰意义为:希望先供养释迦佛以减轻先人的业报;再祈求药师佛使祖先不再受病痛折磨,最后希望阿弥陀佛接引先人到西方净土。江南、华南盛行地藏法事,僧徒在地藏菩萨像前念经膜拜,请得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大开方便法门,引渡祖先。其余地方或者行《八十八佛洪名宝忏》、《观音大悲度忏》、《慈悲道场忏法》(俗称《梁皇忏》)等其他法事。

  民间道教

  民间道教方面,中国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类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专责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 灵宝炼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灯仪》等等。如《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为例:由一道长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台正中。诸道士扮演众仙弟子,立于两侧。天尊(道长饰)用团扇扇三下,以宝剑(或铁拐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义为天尊灭地狱之火,以法器打开地狱之门,引鬼魂出离地狱,后开始为众仙、地狱鬼众与悠游人世之亡灵讲经说法,天尊说法毕,则遣众仙跳下虚空(饰演的道士们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满场跳跃),意是拯救四方鬼魂与信徒之祖先。此时天尊并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洒下(也有改为丢掷糖、饼,供信徒拾取),代表着施食饿鬼众并超度其出离地狱。

  南方则流行诸多道教忏法,各地不同,如:《三元灭罪水忏》意义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请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赐福宝忏》是为先人求取冥福;广东一带则有《吕祖无极宝忏》,是全真道仪式,借由度人无数的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威力,广度死者入道,安生定冥。

各地习俗

  国内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中元节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习俗。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贵州省

  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个,内盛半盆清水。盆上搁有贵州用来夹取煤炭的“夹钳”一个(也称“火钳”,类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为防止无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中国香港

  香港大多举办潮洲的盂兰胜会,亦有地方举办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一连四日,最热闹的一天为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公。

  日本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发音:O-bon,盂兰盆会简称)。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类似于今日的Para Para。

日本“盂兰盆”节 (鬼节)巡游

  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

  朝鲜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族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著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星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就是在庙或盂兰胜会前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有时还会放上啤酒等饮料,花生、毛豆等零食。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间八点至午夜十二点,台上表演五花八门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马来西亚中元节

  作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歌台表演常因过于喧哗遭到部分周围居民的投诉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现的一些桥段如爱说黄色笑话的主持人、穿着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让星马两地许多人对七月歌台产生误解。但这几年马来西亚庆赞中元理事会已经禁止表演歌手穿着暴露的服装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产生误会与摩擦。

  此外在槟城大山脚伯公埕有尊北马最大纸扎大士爷 ,大士爷高达26尺8吋,庆赞中元已成为北马区年度盛事,每年中元节期间,就有很多游客涌入大山脚,主要是膜拜北马最大尊的大士爷。这座体积庞大的大士爷是竖立在大山脚市区的埠众盂兰胜会大士爷殿内。这尊气势非凡的大士爷金身,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前来参观。

民间禁忌

  在我国古代,7月15是中元节,俗称鬼节。相传在这一天鬼门关大开,死去的人会来到人间游荡,因此活着的人在这一天要准备一些祭品拜祭冤魂。而自宋代延续至今,不同地方的中元节已然不再是统一的在7月15这一天,而是在7月11到7月15。而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鬼节禁忌。

中元节

  1.床头挂风铃

  风铃的声音很特别,很多人都喜欢,而鬼兄弟同样喜欢这样的声音。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鬼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鬼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好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会同意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4.偷吃祭品

  在鬼节这一天人们会为鬼兄弟准备一些祭品,因此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在鬼节当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为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鬼节这一天忌下水,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俗话说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们难得出来一趟自然是兴奋异常的。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

  在八卦灵异学中,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最好不要再家门口摆放榕树。

  10.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节这一天。

  11.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

  当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在这一天尤其忌讳。

  17.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因为他会觉得你跟他一样都是独自一个,如果可以做伴的话会更好。

  18.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鬼节这一天在家对着镜子自拍更是危险,因为鬼兄弟很有可能会从镜子里面出来。

  19.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20.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鬼压床,而在鬼节这一天更是如此。

  21.吹口哨

  口哨与铃铛的声音对于鬼兄弟来说是同样的声音,听到这样的声音他们通常都会认为是他的伙伴在召唤自己。而如果最后他看到的人是完全陌生的你,则很容易动怒,而后……

  22.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23.生理期的禁忌

  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24.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25.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相关诗歌

  《中元节有感》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日赠张尊师》

  日赠张尊师(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日观法事》

  中元日观法事(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唐)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作》

  中元作(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侣(选一)》

  中元夜寄道侣(选一)(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中元夜百花洲作》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晋》

  中元雨中呈子晋(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中元见月》

  中元见月(明)边贡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斋中作》

  中元日斋中作(明)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昌化镇
下一篇:御蟹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