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公元5世纪中叶至7口定第端保杂六里这世纪中叶,在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一组明围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曲氏高昌。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来自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觉源表给回鹘侵占。
高昌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处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来自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360百科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
更形另明高昌国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北变比灯七计弦却活排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阚伯周死后,儿子阚义成继位。之后阚帝信穿单久零夜短达充征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长史曲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曲氏高昌四代政权,曲氏享国最久。曲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曲嘉王求救,曲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
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陆坐没交条脸孩纪和谈昌城。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基场存况城钟但打高句丽。
贞观初(626年)高昌王曲文泰来朝。后来曲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尽垂维温配频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跟场调赶齐混用饭安史之乱时高昌国为回鹘侵占。
宋建隆中,高昌回鹘遣使朝贡。
明朝永乐年间,国号火冷态可既得班州;永乐七年、十一年遣使来朝;永乐十二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火州。
明英宗年间至宪死技往刚此买装省全,被吐鲁番吞并。
资治通鉴记载,高昌毁于一场大的天灾之中。
高昌国,胜并世材阚氏为主,其后为河西王沮渠茂虔弟无讳袭破故不简修它关裂整之,其王阚爽奔于芮芮。无讳据之称王,一世而灭。国人又立麹氏为王,名嘉,元魏授车骑将军、司空公、都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金城郡开国公。在位二十四年卒,谥曰昭武王。判假扩者异劳承减子子坚,使持节、骠骑大将军、散骑常侍、都督瓜州诸军事守住钟升之口又两、瓜州刺史、河西郡开若国公、仪同三司、高昌王嗣位。
其国盖车师之故地也。南接河南,东连炖煌,田银别西次龟兹,北邻敕勒。置四十据力块固航突普六镇,交河、田地、高宁、临川、横截、柳婆、洿林、新兴、由宁、始昌、笃进、走延定调充白力等,皆其镇名。官有四镇将军及杂号将军、长史、司马、门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通事令史、谘议、校尉、主簿。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面貌类高骊,辫发垂之于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袴。女子头发辫而不垂,著锦缬缨珞环钏。姻有六礼。其地高燥,筑土为城,架木为屋,土覆其上。寒暑与益州相似。备植九谷,人多啖罝及羊牛肉。出良马、蒲陶酒、石盐。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有朝乌者,旦旦集王殿前,为行列,不畏人,日出然后散去。大同中,子坚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氍毹等物。
高昌,在今吐鲁番市东南大约40公里处的高昌故城。汉代以来,这里一直是内地士兵进行屯田的重要场所,两汉时期的戊己校尉就驻扎在此地。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大批汉人向西迁徙到了高昌,加上以前由内地和敦煌等地来这里躲避战乱的汉人,高昌很快成了汉人云集的地方,并先后出现了阚爽、阚伯周、张孟明、马儒等汉人为王的依附政权。公元499年,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迁来的曲(音"屈")嘉被任为高昌王,此后140多年,高昌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汉人政权,历史上称作"曲氏高昌"。曲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当于宰相的令尹;下面设立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等许多行政部门。高昌境内共设4个郡和18个县。各城也仿照内地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业集中经营,防火、防盗设施齐备,城门由禁卫军把守,各郡、县也分别由司马领兵守卫。
南朝宋大明四年(460)十一月,柔然灭沮渠氏,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阚氏是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汉族大姓,十六国末期其首领阚爽在柔然帮助下占据高昌,自任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统治。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重占高昌,阚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难。次年,沮渠无讳自立为凉王,此为高昌地区建国之始。460年,柔然国势比较强盛,处罗可汗决定帮助阚氏复国。十一月,柔然派遣大军南下攻克高昌,杀死沮渠无讳的继承人沮渠安周,帮助高昌阚氏重返家园。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以高昌为国号,亦称"阚氏高昌"。阚伯周建立"阚氏高昌"后,对外彻底继绝与中原王朝的官方关系,而以柔然为其保护国,并长期使用受罗部真可汗的"永康"年号;对内发展地方经济,崇尚汉族文化传统,信奉佛教。"阚氏高昌"自阚伯周开始,中经阚义成,最后传至阚首归,共传3世,计31年,于491年被高车所灭。
阚氏高昌
高昌国阚伯周(460年-约477年在位)
(伯周子)阚义成(约477年-约478年在位)
(义成兄)阚首归(约478年-约488年或491年在位)
张氏高昌
张孟明(约488年或491年-约496年在位)
马氏高昌
马儒(约496年-在位-约501年在位)
曲氏高昌
原来姓名 出身和关系 统治时间 年号
曲嘉 出自春秋燕王族支系,先祖汉代西迁, 501或502-约525年 承平 义熙
曲光 曲嘉子 约525年-约530年 甘露
曲坚 曲嘉子、曲光弟 531年-548年 章和曲玄喜 曲坚子 549年-550年永平
高昌国曲 (佚名) 曲玄喜子 551年-554年 和平
曲宝茂 曲 (佚名)子 555年-560年 建昌
曲干固 曲宝茂子 561年-601年 延昌
曲伯雅 曲干固子 602-613年 620-623年 延和 重光
曲 (佚名) 不详,政变登位 614年-619年 义和
曲文泰 曲伯雅子 624年-640年 延寿
曲智盛 曲文泰子 640年 无
640年,唐朝灭曲氏高昌。
曲氏现称"鞠"。
而今发展甚广,鞠氏族谱有记载。
以今吐鲁番盆地为地理涵义的高昌,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高昌壁时期(西汉初元元年前48至晋咸和二年327);高昌郡时期(晋咸和二年327至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高昌国时期(太平真君四年443至贞观十四年640)。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时限内,以交河城、高昌城为中心,日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汉人为主体的生活区域。
高昌国高昌本车师人故国,汉代凿空西域,因其地理之要,设戊己校尉屯戍于此,汉人始大规模进驻该地。前凉于是处置郡,前秦、诸凉袭之,汉人迁聚繁衍益盛,更如高昌国,显系汉族在西域的分立政权,故史称高昌人"本汉魏遗黎",意指由屯田士卒肇端。
《魏书·高昌传》记录一段北魏孝明帝对高昌的诏书,称:"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魏书·高昌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4页)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对高昌人下诏说:"尔等并旧是中国之人,因晋乱陷彼。"在另一封诏书也说:"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甿,咸出中国。"(许敬宗:《文馆词林校证》卷六六四"贞观年中巡抚高昌诏一首",中华书局,2001年,第249页)。
高昌社会汉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也是与魏晋以降河西及陇右乃至内地汉人为躲避战火而大规模向西迁移和中原政权向西移民密不可分,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后来融入了高昌人口。
除此而外,高昌居民中确也杂混有相当数量的西域及北方民族人等。从十六国到唐代,许多名籍、户籍和其他出土文书中,都记有不少属于古代非汉人族体的姓氏,如车师的车氏、鄯善的鄯氏、焉耆的龙氏、龟兹的帛氏或白氏、匈奴的沮渠氏、氐族的强氏、鲜卑族的秃发氏等,十六国时期《按赀配马帐》中"亡马"的煎苏獦,《分配乘马文书》中的思头幕、阿贤提亦肯定不是汉人,诸如此类姓氏在文书中时有所见。从曲氏高昌时期开始,昭武九姓中的曹、何、史、康、安、石、米等姓迁来的日益增多,有一件与重光元年(公元520)随葬衣物疏共出的高昌时期名籍,残存人名四十五个,皆非汉族。同时,高昌曾先后臣服于高车、柔然、突厥等北方强族,且地理相毗,居民中也必定浸入这些民族成份,他们的习俗与汉人传统生活习惯彼此吸纳,以致出现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倾向。
高昌国通用汉字汉唐间发展起来的中西陆路交通枢纽。原系车师前部地,汉晋为屯戍重镇,前凉始置郡县,南北朝至唐贞观中独立建国。辖境当今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昌故城"遗址在今吐鲁番市东。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前凉建兴十五年(327)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北凉承平十八年(460),柔然攻高昌,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至贞观十四年(640),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其间先后更换过阚氏(460~ 491)、张氏(491~496)、马氏(496~499)、曲氏(499~ 640)四个政权,曲氏享国最久。
高昌居民以汉族(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为主,少数族(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为辅。因而高昌国建制,如官制、兵制、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又自具特色。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昌气候温暖,宜蚕,谷麦再熟。著名土产有赤盐、白盐、葡萄、冻酒、刺蜜、白面、叠布(棉布)及丝织品等多种。其地处天山南北孔道,丝绸之路北路。
世祖时,有阚爽者,自为高昌太守。太延中,遣散骑侍郎王恩生等使高昌,为蠕蠕所执。真君中,爽为沮渠无讳所袭,夺据之。无讳死,弟安周代立,和平元年,为蠕蠕所并轮第雷纪些。蠕蠕以阚伯周为高昌王,其称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来自,子义成立,岁余,为其兄首归所杀,自立为高昌王。
五年,高车王可至罗杀首归兄弟,以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曲嘉为左右长史。二十一年,遣司马王体玄奉表朝贡,请师迎接,求举国内徙。高祖纳之,遣明威将军韩安保率骑千余赴之,割伊吾五百里,以儒民七燃煤异差阶居之。至羊榛水,儒遣礼、嘉率步骑一千五百迎安保,去高昌四百里而安保不至。礼等还高昌,安保亦还伊吾。安保遣使韩兴安等十二人使高昌,儒360百科复遣顾礼将其世子义舒迎安保。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里,而高昌旧人情恋本土,不愿东迁,相与杀儒而立曲嘉为王。
嘉字灵凤,金城榆中人。既立,又臣于蠕蠕那盖案富通待燃白离帝。顾礼与义舒随安保至洛阳。及蠕蠕主伏图为高车所杀,嘉又臣高通育友被车。初前部胡人悉为高车所徙,入于焉耆,焉耆又为嚈哒所破灭,国人分散,众不自立,请王于嘉。嘉遣第二联针指必久轴坏另得挥波子为焉耆王以主之。熙平元年,嘉遣兄子私署左卫将军、田地太守孝亮朝京师,仍求内徙,乞军迎援。于是遣龙骧将军孟威发凉州兵三千人迎之,至伊吾,失期而反。于后十余遣使,献朱像、白黑貂裘、名马、盐枕等,款诚备至,惟赐优旨,卒不头否行日针够重迎。三年,嘉遣使朝贡,世宗又遣孟威使诏劳志待因绿玉达情之。延昌中,以嘉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私署王如故。熙平初,遣使朝献。诏曰:"卿地隔关山,境接荒漠,频请朝援,徙国内于讲排便迁。虽来诚可嘉,即于理未忄占殖负。何者?彼之氓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困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恶徒重迁,人怀恋旧,今若动之,恐异同之变。爰在肘腋,不得便如来表。"神龟元年冬,孝亮复表求办容减小牛终经扩援内徙,朝廷不许。正光元年,肃宗遣假员外将军赵义等使于嘉。嘉朝贡不绝。又遣使奉表,自以边遐,不习典诰,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变以为博士,肃片肉慢太度右科级控亚宗许之。
嘉死,赠镇西将军、凉州刺史,子坚立。于后,关中贼乱,使命遂绝。普泰初,坚遣使朝贡,除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伯,王如故,又加卫转波们乡响市让家重将军。至永熙中,特除校承学聚决并越仪同三司,进为郡公。后遂隔绝呼牛国超兵一扩赶频。
自嘉以来,世修蕃职于魏。大统十四年,诏以其世子玄喜为王。恭帝二年,又以其田地公茂嗣位。武成元年,其王遣使献方物。保定初,又遣使来贡者河须。
炀帝嗣位,引致诸蕃。大业四年,遣使贡献,帝待其使甚厚。明年,伯雅劳剧船画践九带来朝。因从击高丽,还尚宗女华容公主。八年冬归蕃,下令国中曰:"夫经国字人,以保存为贵,宁邦缉政,以全济为大。先者以国处边荒,境连猛狄,同人无咎,被发左衽。今大隋统御,宇宙平一,普天率土,莫不齐向。孤既拉九士部沐浴和风,庶均大化,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帝闻而甚善之,下诏曰:"彰德嘉善,圣哲所隆,显娘家诚遂良,典谟贻则。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伯雅识量经远,器怀温裕,丹款夙著,亮节遐宣。本自诸华,历祚西壤,昔因多难,沦迫獯戎,数穷毁冕,翦为胡服。自我皇隋平一宇宙,化偃九围,德加四表,伯雅逾沙忘阻。
曲氏王国以高昌(新疆吐鲁番县东南60里阿斯达拉)为王都,以长子为继承人,称"世子"。国王之下,置交河、田地二公,由王子担任,分别镇守交河、田地二城(交河城,新疆吐鲁番县西雅尔;田地城,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周书》卷50《高昌传》)。王廷内,置中郎,传宣王令。置令尹-人,"比中夏相国"(《周书》卷50《高昌传》),很可能兼理高昌郡事,相当于丞们兼京兆尹。令尹之下,文官系统在曲氏王朝末期,分为八部,即:吏、祠、库、仓、主客、礼、民、兵部。每部置长史一人为正长官,司马一人为副长官。八部下,置侍郎、校书郎、主簿、从事等官吏,"阶位相次,分掌诸事";此外,还置"省事",专门负责"导引"(《周书》卷50《高昌传》)。高昌是个高度君主集权的王国。军国大事,几乎全部由国王专断(甚至民间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也由国主决定);在国王周围也有一个很小范围的决策机构,"由世子(很可能即兼令尹)及(交河、田地)二公"组成,日常事务,由他们"随状断决"(《周书》卷50《高昌传》)。王廷诸官,属于行政官员,"虽有列位,并无曹府",每天清晨诸官上朝,"集于牙门评议众事"(《周书》卷50《高昌传》)。官虽多而衙门少,事务性质的工作,办起来到也集中、迅速。
高昌国和中原一样,也实行郡县制。据黄文弼考证,其大城有五,即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并且倾向于五城即五郡。由于解放后大量吐鲁番文书的出土,经研究,高昌曲氏王朝后期,有都城一高昌城;郡城三:交河、田地和南平城(新疆吐鲁番县城南40里的让布工商古城,俗名"拉木伯");县城十四:横截、永昌、无半、始昌、安乐、安昌、永安、洿林、高宁、宁戎、威神、临川、酒泉、龙泉城;镇戍四:东镇城、笃进、盐城和柳婆城。总计二十二城。《周书·高昌传》说:"诸城各有户曹、水曹、田曹",每城由国王派遣司马、侍郎相监检校,名为"城令"。
有关法律制度,《北史》和《周书》都只提到,其刑法"与华夏小异而大同"。根据高昌章和十一年(541年)都官文书,王国中央有都官部负责刑律,其长官是都官长史曲顺。为了翟忠义其人有一个奴隶逃亡,国王曲坚亲自下令,要都官部行文郡县,进行追捕,都官部的文书是直接下达给交河郡以及柳婆、无半、盐城、始昌4县"司马主者"的。说明其司法系统是都官、郡司马、县司马。
财政制度方面,《北史》只提到"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从解放后出土的文书研究,其赋税制度较复杂,有租、有调、有徭役,还有诸如"丁正钱"、"远行马价钱"、"逋绢钱"等杂税。王国中央负责财政的机构可能是民部或仓部;徭役的征发,特别是有关军事性徭役的征发,可能由兵部负责。在地方郡县,负责机构可能是"户曹"。
武官系列,最高级的是左、右卫将军,很可能即由交河、田地二公兼任。其次,是建武、威远、陵江、殿中、伏波五将军(《周书》卷50《高昌传》)。近百年来,由于考古发掘。大量碑志、文书出土,将军称号除上述五名外,另知有冠军、奋威等号。沙漠城邦国的高昌,骑兵是主要兵种,其"兵器有弓、箭、刀盾、甲、靳";兵部对马匹和马料控制甚严,出土的曲氏高昌兵部文书中,不少是有关马匹和马料征调和管理的。兵部只负责军队的行政管理,军队的指挥和统率权则属于国王和左、右卫将军,即国王和他的儿子们。由于马匹数量不多,高昌国的骑兵数量大概在4000骑左右。
另据文献记载,高昌自古即流行佛教。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
高昌国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国师鸠摩罗跋提就曾向苻坚献梵本《大品经》一部。弘始二年(400)法显西行途经高昌时,也得到供给行资,顺利地直进西南。当时也有高昌沙门道晋、法盛等游历西域。并有沙门法众、沮渠京声等从事译经。由此可见这时高昌佛事已经非常兴盛。
曲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保护,佛法隆盛。当地统治者也极为尊崇佛法,如高昌王曲伯雅听沙门慧乘讲《金光明经》,竟以发布地,请慧乘践之。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高昌国王麹文泰迎来了大唐帝国西行取经的玄奘法师。玄奘西游时,国王曲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曲文泰坚决挽留,玄奘绝食数日,才获准允其西去。但是,还坚留玄奘讲经一月,并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又赠送法服、黄金、绫绢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马三十匹,为之送行。又写信给龟兹等二十四国,恳请护卫玄奘法师。从这些方面,可以知道当地崇信佛法不遗余力。但史籍中记述寺院情况不详,《名僧传》记载︰约当太和年间(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残卷记载︰柳中县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禅院;又前庭县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宁戎谷有窟寺一所。回鹘时也盛行佛教,宋·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曾遣使僧法渊,到京城献法牙、琉璃、琥珀盏。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还,在《行记》中谈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余所,都是唐朝赐额,寺中备有《大藏经》。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际,高昌一带仍奉佛有僧寺。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十九世纪以后, 经多次考古探险,出土无数佛像、佛画,与梵语、胡语、汉文、回鹘语经典等。此中,以回鹘语写成之经典,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多为译自汉译藏经之转译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遗迹。
汉代以后,汉人逐渐迁入(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在回鹘移住以前,受汉族影响甚深,其风俗政令、文字等悉与华夏大同小异。另据文献记载,此地自古即流行佛教。依《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载道安〈摩诃波罗蜜经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正车师前部王弥第来朝,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胡本《大品》一部。及北凉·沮渠蒙逊领有此地后,高僧辈出,译经风气大盛。曲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外护,佛法隆盛。玄奘西游途中,路经此地,国王曲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玄奘婉拒,惟停留一个月,并为讲《仁王经》。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高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