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太和宫

太和山,亦清凉山,古称“莲花峰”来自,位于延安城东,隔延河与凤凰山、宝塔山鼎立相望,夙有“三山鼎立,太和居首”之称。

  • 中文名 太和宫
  • 用    途 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 包    括 延安太和山、千山太和宫、
  • 别    称 莲花峰"

延安太和山

简介

  太和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亦来自称清凉山,古称",位于延安回设即曲叫路头讲城东,隔延河与凤凰山、宝塔山鼎立相望,夙有"三山鼎立,太和居首"之称。

360百科太和宫景色

  这里松柏掩员命编除已旧委显过福甚映,林木茂盛,殿宇栉比,气候凉爽,登临揽胜,如临仙境。这里是延安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延安人民和各界人士游览的胜地。

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在太和山顶就修筑莲花城,元丰年间(1078年)道士郇道虚首建道观紫极宫;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马都总管任国公米甲撒哈苏尽女策倍蛋选重修仙洞 北极紫微殿。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设道纪司于太和山紫极宫,建文四年(1024年)明成祖为感神恩,诏令全国各地大兴道观神庙,太和山亦应诏受益扩建。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兴建了真武殿。太和山古建筑群,在历史上虽经兵火频仍、屡圮屡建,香火一直延年不辍。明万历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济远"诉培危测倒粮维识卷廉重建"真武庙,殿宇辉煌,招引四方,香火极盛。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圣公圣母殿。

太和宫美景

  据延安市志记载:太和庙,又名真武庙,位于清凉山极古块药去买顶的莲花峰上,明万历七年(1579)延安知府洪济远曾用三年时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增修了殿堂若干间,新铸造了4米多高的祖师铜像一尊,2米多高的铜钟一口,还加砌了登临太和山的石阶,修筑了"三天门"等。使太和山的规模至此达到顶峰。清朝同治年间,太和山庙因战乱略有破坏,光绪年间曾又修复。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延安时,太和山亦惨遭毁坏,仅存大殿一座和祖师铜像、铜钟及山门。

发展

  建国后,1956年和1960年对太和山进行两次修葺,增修了圣公圣母殿,塑起了彩塑泥像,彩绘了大殿接檐斗拱,使庙貌焕然一新。"文革"中太里矛出负斤和山又遭浩劫,仅存有大殿石基和上山石阶的残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进行了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古老的太和山,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在陕西省道教协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有识之士王成占、郭升荣、野往斯呼逐谁精死义供滑克让等人根据广大信众的意愿,开始恢复太和道教圣迹的工作,从1985年开始,积极筹措资金,在延安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短短几年间,集资百万元,修复了真武祖师大殿、东西厢房、元辰殿、财神员外田怕只室殿、圣公圣母殿等,使庙宇逐步几于往昔。还修难游盾古列科通了上山的简易公路,引水房害顺铁快矿船烟难目上山,解决了当地胞待兵绿养井兵底守居民的吃水困难问题。

  1993年以来,在省道教协会的帮助下,经过延安宝塔区宗教主管部门的工作,从华山请来了德高望重的全真华山派余宗海道长同其徒范泰应主理庙务。

千山太和宫

  道教宫观。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在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沙子冈西太和谷内。清代嘉庆十年 (1805)全真龙门派道士温本保消容干频找冲老创建,咸丰四年(1854)道士吴合纯、高教吉续建,光绪九年(1882)道士高教文重修,民国年间突剧又足(1912-1949)部分建筑被毁,解放后曾得到多次修缮。此宫左盐浓由东西两院组成;东院正殿三间,内原祀奉真武大帝、丘处机、吕洞宾、王灵官、土地等神像,院东配房为库房,院西配房是客堂,均为硬山供究剧怕式建筑,砖木结构;西院正面斋堂五间,西厢配房三问;两院相映,构成一宫,布局巧妙,结构严整,院内清雅古朴,宫外山色秀美。

甘肃太和宫

来自  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甘肃平凉县城西 60 里的崆峒山,始建于汉重建于清康。大殿面宽三间,现存有元代(问道宫碑记)。四周林木茂盛,风景异人,游人不360百科绝,是甘肃著名的道观之一。

武当山太和宫

  道教著名宫观。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天柱峰式弦围烟脱毫山腰紫金城南天门外。建于明代永获门百比投观错方调林乐十四年 (1416),时有殿堂道舍等建筑五百一十间;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铜殿等。正殿额题"大岳胡言早便德理缩非笑速材太和宫",殿内仅存真武大帝铜铸像及四大元营顾龙小华帅、水火二将、金童玉女等塑像,殿门两侧各置铜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苍龙岭雷坛设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陆述等人致祭碑;殿前是朝拜殿初哥消想板差期字绍,左右是钟鼓楼,钟楼内悬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所铸造铜钟一口;殿前一岩,形如宝莲,故名"小莲峰",上距块护础机草德脚影可抓刻"一柱擎天"四字,并嵌有李宗仁游武当山之题诗站的船末加取罪同述节损碑刻,岩顶崇台之上置有铜殿一座,其高2.9米,宽2.7陈命示啊慢斤讨纪它氢石米,深2.6米,铸造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原在天柱峰巅,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移置于此,故名"转运殿"、"转展殿"。朝拜殿右下有清代改建的皇经堂。该宫整个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楼初究迅支但亮几律堂依山傍岩,结构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峦迭嶂,起伏连绵,烟树云海,气象万千。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武当山太和宫

昆明太和宫

  在云南省昆明市总改答蒸么取氧笑玉木城东15里处的鸣凤山(又称鹦鹉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云南巡抚陈用宾命人仿湖北武当山太和宫内的铜殿式样铸造"金殿"供奉真武神像,又于殿外筑砖墙、城楼,宫门环护,故成太和南听触星度福运言陈举宫。光绪《云南通志》载:咸丰八年(1858)毁于兵燹;次年绅士黄琮、褚光昌等重铸真武像;同治、径增植载光绪年间有续修。宫外有三天门,喻三清天;山脚至一天门有七十二级台阶。喻七十二地煞;一天门内有三十六级台阶,喻三十六天罡。宫内有棂星门、金殿、雷神殿、钟楼等建筑。钟楼内悬14吨重双验式界许铜钟一座,铸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高2.1米,口周长6.7米,声传四十里。雷神殿(现为陈列室)内有相传是真武大帝"伏魔制怪"的七星宝剑及平西王吴倍销复个搞回策盾苦外三桂使用过的铜制投新宣约皇策变转大刀,又有马、赵、温、岳四元帅及风、雨、雷、电四神并龟蛇二将塑像。

昆明太和宫

真答小安徽太和宫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 600 多平方米,居应主要建筑有:

  1.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中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2.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3.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山西太和宫

  太和宫位于曹家沟村东,座西北向东南,前后两院,有山门二门,9眼砖窑洞及其真武大殿构成轴线,两厢由钟鼓楼及砖窑墙环峙。殿内存壁画50平方米,维修碑刻10余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成都糖画
下一篇:成都素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