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最早兴起于法国,风行于20世纪50、60年代,影响波文静攻职及英、德、美、日、波兰、捷克等国,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学现象。

主要有4个代表作家:针由更粒械神冲沉元阿兰·罗布-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来自米歇尔·布陶和克洛德·西蒙。

  • 中文名称 新小说派
  • 最早兴起 法国
  • 影响波及 英、德、美、日、波兰
  • 代表作家 阿兰·罗布-格里耶

代表作家

  另外如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作家一度也被认为属于新小说派。1950年,出生于俄国的法国女作务敌家娜塔莉·萨洛特出版名为《怀疑的年代》论文集,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书。

  其后另一代表人来自物阿兰·罗布-格里耶《在法兰西评论》上撰文,抨击"旧的小说形式",担出了新小说派的一系列主张。新小说派以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为宗旨,主张作者退出小说,摆脱作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360百科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程沿观阳略客观的描绘。

  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适下该续刻诞,在欧洲和世界曾发生较大的影响,到60年代末开始衰落。西蒙于1985年获诺几选开社丰州远名贝尔文学奖,表明新小说派的作品已进入经典作品的行列。新小说派不是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流派,每个成员在创作上各有特色。

流派简介

  20考谓白想第最培声导世纪50至60年代间

  法国文学界出现的一支新的小说创作流派。以阿兰·罗布-格里耶(1922~ 2008)、娜塔丽·萨洛特(1902(1900)~ 1999)、米歇尔·布陶(1926~ )、克洛德·西蒙(1913~2005)、马格丽特·杜拉斯(1914~ 1996) 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开宣称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决裂,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出一个前人所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

  法国文学评论家称他们为"新小说派"或"反传统小说派"。这一派在50很委甚刘九行年代刚出现时不为人所理解,被认为是"古怪"、"荒诞"、"好像发精神病"。但到了60年代,新小说派被认为是第二景待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套找它侵沿素攻孩境海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流派。这一派的小说和理论,在西欧、美国和日本曾流行一时,并且影响遍及波兰、捷克等东欧、中南欧国家。

  新小说在法国流行的时期,大致在措居米支成1953至1960年间。

  1960年以后

  新小说出现新的倾向,可以说是第二代新小说的开始。新小说的代表作有萨洛特的《马尔特罗》

  (1953)、《天象仪》(1959)、《黄金果》(1963)、罗伯-格里耶的《橡皮》(1953)、《在迷宫中》(1959),布陶的《路过米兰》(1954)、《变化》(1957),西蒙的《风》(1957)、《草》(1958)、《佛兰德公路》(1960)以及杜拉斯的《夏天晚上十点半》等。理论著作有萨洛特的《猜至机会疑的时代》(1956),罗伯-格里耶的《论新小说》(1963)。

  根本观点

  新小说派的作家,虽然创作方字体握见式各有特点,但具有设犯独仍酸共同的根本观点。首先,他们认为小说艺术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在现实主义两采沿套条观际的统治下,由于墨守成规,从顺木乙急己门翻钱做表现方式到语言都已呈"僵化"现象。新小说派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的写作方法,认为它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在这一派看来,现实主义作家往往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内心分析、情景描述、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等手段,车烈民是额诱导读者进入作者事先安排的虚构境界,结果人们只能通过作者或作者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看外在的事物,这样实际上是使读者进入一个"谎言的世界",企扬粒酸继传氧千并忘记了自己所面临的现实

  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核心

  以写"人局但克参奏矛命斤物在其间活动并生存的故事"为主要的任务;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一切从人物出发,使事物从属于人,由人赋予事物意义,从而使客观世界的一切都带上了人的主观感情的色彩,结果混淆了物与人的界限,抹煞了物的地位,忽视了物的作用和影响。新小说派的理论家罗伯-格里耶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

  按照他的看法,这个世界是由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而现代人是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中,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它的外表,不应凭主观赋予它任何意义,因此他主张小说要把人与物区分开来,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他认为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在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而是在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

  萨洛特则认为作家要能够透过人的日常活动和平凡的言语,揭露潜意识的内心活动,探索那"潜在的真实"。

  布陶认为新小说的任务在于通过对外界事物如实的描写,从现代人复杂的、混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奥秘的所在,从中建立一个有条不紊的精神世界以填补生活的空虚。

  虽然这一派的作家对小说的主要任务意见不一,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塑造人物不是小说创作的目标。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被认为不过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他们小说中的人物不但往往面目模糊不清,有时连姓名也没有。例如卡夫卡的小说里的人物,有时仅用第一人称的"我"或第二人称的"你"来代表。

  其他特点

  在布陶的代表作《变化》中,作者把主人公名为"你",使读者处于主角的地位。在结构方面,新小说派主张破除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格式的限制,认为不必遵守时间顺序和囿于空间的局限,作者有自由"重新建立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还认为人生不过存在于"一瞬间",过去、现在、将来可以同时存在。现实、想象、幻觉、记忆、梦境往往互相交错或重叠。这一派的小说情节相当简单,往往从通俗小说或侦探小说借用故事,因为新小说作家反对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诱导读者进入一个"虚构的世界"。他们小说中的情节结构,往往不是有头有尾的,有时结尾又回到开头,有时全书结束,故事仍在继续。

  新小说派认为传统现实小说中惯用的语言也必须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为"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新小说派反对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和那些"内含的、隐喻的、魔术般的词汇",认为这足以使描写的事物失实。

  他们主张采用"表明视觉的和标志性的即限于度量、定位、限制、明确作用的词汇",按照罗伯-格里耶的看法,就是冷静的、准确的、像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

主要作家

  新小说派在思想上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胡塞尔的现象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上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意识流派小说和超现实主义来自的观点及其某些创作方法。新小说派否定小说艺术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钻入自我的意识中寻求"真实",脱离现实,脱离读者。

  1960年以后出现的以期刊《就像这样》为中心,以青年作家索莱(1936~ )为首的第二代新小说派即新新小说派,在小说形式的革新方360百科面,比老一辈新小说派更进一步。他们连标点都予以废除,文章不分句子,不分段落,给人的印象好似人类又回到原始时代去了。这一新流派正在发展中,人们对它尚无定论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