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汉字脱无训积成听,拼音是lú,总笔画是7画,意思有简陋居室;古代沿途迎候宾客的房舍;古州名;通"籚",矛戟等兵器的柄;果较通诉否封氧半树古代官员值宿所住的房舍;来自古人为守丧而构筑在墓旁的小屋等。
拼音:lú
注音:ㄌㄨˊ
部首:广
来自笔画:总笔画,7;部外笔画,4
字形分析:半包围结构,形声
庐
lú,ㄌㄨˊ
1.房舍:茅~。~墓(a.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编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b.庐舍和坟墓)。
2.姓。
庐
n.cottage,hut
v.lodge;put up at sb.'s house
◎ 庐
lú
〈名来自〉
(1) (形声。从广( yǎn),庐声。从"360百科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2) 同本义 [hu程油t;cottage]
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说文》
庐,舍也。--《广行绿天雅》
余二十亩,以为庐舍。--《汉书·食货志》。注:"田中屋也。"
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诗·小雅·信南山》
(3) 亦泛指简陋师居室
屋室庐庾。--《荀课优提镇编儿能句子·正名》。注:"草屋也。"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晋· 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一
结庐在人境张,而无车马喧。--许晋· 陶潜《饮酒》
南阳诸葛庐。-- 唐· 刘禹锡《陋室铭》
或黔其庐。--热祖农参罪你机总四最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焚汝庐。--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庐舍(田舍;茅屋);庐落(庐舍院落);庐通难友接司山序件舍丘墟(家业败落);庐井(房舍田园);庐宇(房屋)
(5) 古代沿途迎候宾客的房舍 [hostel]
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我--《周礼·地官》
(6) 古人为守编困老渐令几屋县丧而构筑在墓旁的小屋 [hut]。如:庐厂(临时用的丧棚);庐寝(古人服丧所住的墓旁小屋)
(7) 古代官员值宿所住的房舍 [house on duty]
君厌承明之庐。--《汉书·严助传》。注:"直宿所止曰庐。"
(8) 又如:庐帐(以帐幕作居室;帐篷);庐徼(驻有巡逻守备兵丁的营舍)
(9) 古州名[Lu prefecture] 。故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带
(10) 通"籚"。矛戟等兵器的柄 [handle]
粤无镈, 燕无函, 秦初福念树无庐。--《周礼·考工记·总序》
(11) 又如:庐器(古代戈属兵器的柄);庐人(造戈矛之柄的工匠)
之虽会岁制零占名亮◎ 庐
lú
〈动〉
寄住 [lodge; put up at sb.'s house执销]
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诗·大雅·公刘》
◎庐剧lújù
果普组 [Luzhou opera]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倒七戏"。因流行于该省中部旧庐确吸主翻州府一带而得名。
◎ 铁己宽起源助置海学病把庐陵 Lúlíng
[Lulin] 庐陵郡,就既型是吉州。江西省吉安市。
◎庐山Lú Shān
[Lushan Mount道将加孔际ain] 山名,为中国著名避暑胜地。位于江西省九江以南,主峰海拔1474米,夏季凉爽,多雾,风景秀美,亚热带作物茂盛。
◎ 庐山真面目 lúshān zhēn miàn mù
[what Lushan Mountain really looks--the truth about a person or a matter; one's true character as the real face of Lushan Mountain]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因以"庐山真面目"比喻一件事物的真相或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庐冢lúzhǒng
[house for guarding tomb] 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褒之庐冢也。--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形声字。从广,卢声。金文中,从广,熣(此字下部所加口形为装饰笔画)声。汉代字形中,形旁"广"或变作"厂",或变作"疒",写作、。而"卢"所从的"虍"字头,也变作得跟"田"字一样,写作、。汉简中"庐"字或作庐,已经是草化的写法。而楷书字形则基本沿袭小篆的写法。《简化字总表》规定"庐"的简化字为"庐"。本义为田间小屋,于田中劳作时居住的房子。《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疆埸,田边)郑玄注:"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引申为居住。《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是庐旅。"毛传:"庐,寄也。" 《文选·张衡〈西京赋〉》:"思比象于紫微,恨阿房之不可庐。"李善注:"庐,居也。时阿房已坏,故不得居也。"
《唐韵》力居切《集韵》《韵会》《正韵》凌如切,$音闾。《说文》寄也。秋冬去,春夏居。《诗·小雅》中田有庐。《笺》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田事。
又《玉篇》屋舍也。《集韵》粗屋总名。《易·剥卦》小人剥庐。《左传·襄二十三年》则犹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又˫舍也。《周礼·地官》十里有庐,庐有飮食。《注》庐若今野˫,徙有庌也。
又直宿,舍也。《前汉·金日磾传》小疾卧庐。《注》殿中所止曰庐。《班固·西都赋》周庐千列。《注》直宿曰庐。
又国名。《周语》庐由荆妫。《注》庐,妫姓之国,荆妫,庐女为荆夫人也。
又邑名。《楚语》以王如庐。《注》庐,楚邑。
又州名。《隋书·地理志》庐江郡,开皇初改为庐州。
又山名。《庐山记》周威王时,有匡俗庐君,故山取其号。
又《正韵》龙都切,音卢。《周礼·冬官考工记》秦无庐。《注》庐读为纑,谓矛戟柄竹攒柲。或曰摩䥨之器。
又与籚同。《集韵》籚或作庐。
【卷九】【广部】庐
寄也。秋冬去,春夏居。从广卢声。力居切
寄也。秋冬去。春夏居。大雅。于时庐旅。毛传曰。庐、寄也。小雅。中田有庐。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春秋宣十五年公羊传注曰。一夫受田百亩。公田十亩。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在田曰庐。在邑曰里。春夏出田。秋冬入城郭。汉食货志曰。一井、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畮。馀二十畮。以为庐舍。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春令民毕出在壄。冬则毕入。其诗曰。四之日举止。同我妇子。?彼南畮。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妇子。聿为改岁。入此室处。所以顺阴阳。僃寇贼。习礼文也。孟子曰。五亩之宅。赵注。庐井、邑居各二亩半以为宅。冬入城二亩半。故为五亩也。按许意、庐与下文廛义互相足。在野曰庐。在邑曰廛。皆二亩半也。引伸之、凡寄居之处皆曰庐。周礼。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左传。立戴公以庐於曹。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皆是。从广。卢声。古亦与卢相假借。力居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