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苏辙游览庐山栖贤寺僧堂界决费前的过程,最后以议论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求道的看法。全文语言淡泊雅致,朴素自然,简洁畅达,然而生动形象,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庐山(1)栖贤寺(2)新修僧堂记
元丰三年(3),来自余得罪迁(4)高安(5)。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6)而不敢留。留二日,涉(7)其山之阳(8),入栖贤谷(9)。谷中多大石,岌嶪(10)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11360百科),如千乘车行者,震掉(12)不能自持(13),虽三峡眼古粮切就额师化住(14)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15),依山循(16)水,水平如白效血义练(17),横触(18)巨石,汇为大车轮(19),流转汹涌,穷水之变(压热才汉演无20)。院据(21)其上求家露红创玉货阿技青八流,右倚石壁,左俯(22)流水,石壁之趾(23),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24)于檐上。杉松竹箭(25),横生倒植(26),葱克蒨(27)相纠(28)。每大风岁师武矿按终路致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29)焉。问之习(30)庐山者,曰:“虽玆山(31)之胜,栖贤盖(32)以一二数(33)矣。”
明年,长老(3方层坏巴开明于4)智迁使其徒惠迁谒(35)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36),无以待(37)四方之客(3功周8),惠迁能以其勤力新(39)之,完壮四实宣球弦测材厂弦邃密(40),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41)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42),衣服得完(43),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44),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45)所以必因(46)山林筑室庐(47),蓄(48)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49)而第蒸坏苦不懈(50)也。夫士居于尘垢(51)之中,纷纭之变,日进于前,而中心(52)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振下超一深山之崖(53),野水之垠(54),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55)于心耳,而忽焉不(56)省(57)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58)。” 今夫骋鹜(59)乎俗学(60)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61),余知其无以死也。苟(62)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63)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64)!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官到高安,夏季六月经过庐山。我知道那里风景十分有名,却不敢久留。逗留两天,从山的南麓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高耸立,互相倚靠。溪水在石间奔流,那声音如同雷霆,又像千百辆车同时行进,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惊惧,即使是长江三峡也超不过它。所以那桥就叫三峡桥。过了桥向东,沿着山路溪流走,那水平得像一幅白色的丝绢。一旦遇到横挡着的巨石,汇聚成的旋涡像大车轮,旋转激荡,显示出水的无穷的变化。有一个院落建在那溪流的上游,右边靠着壁立的山石,左边下临溪水。那壁立的山石脚下,有一座僧人诵经的房子建在那里。奇峰怪石,好像飞舞在它的屋顶之上,杉树松树竹子横生倒长,各种野草互相纠缠。每逢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在堂内的人都怀疑那些山石草木会要压下来。询问那些熟悉庐山的人,他们说,虽然庐山名胜很多,这栖贤大概是数一教二的。
第二年,栖贤寺的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见我,说:"我们这座僧堂从修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瓦也碎了,木也朽了,无法招待各地客人了。惠迁能够用他辛勤劳作把它修整一新,完整雄壮,深邃严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愿求您写篇文章把这事记下来。"我闻听有人说过,求道的人不是为了追求饮食衣服居住处所的优越,然而让他们饮食充足,衣服完整,住处安全,使他们求道时无外界干扰,那么他们修道也容易。这就是古代通达事理的人一定要依据山林建造房屋,储存蔬菜米粮,用来接待各地的游客的原因,也是二位和尚不懈努力的原因。读书人生活尘世里,纷乱的变故每天在面前遇到,而内心里没有一天忘记道。何况在深山的崖边,荒野的河边,有屋可住,有饭可以吃饱,是非荣辱见不到也不去想,却怎能把道忘却而不懂了呢?孔子说:"早晨听到道晚上就死也行了。"现在在世俗学问上努力追求不止,却不明根本道理,即使勤恳辛劳直到老死,我知道他也是一无所获死的。如果有一天听懂了根本大道,即使立刻死掉也没有其他事可惦记的了。所以,我借着智迁、惠迁两位和尚叫我写文章的机会,把这个意思告诉来这里的人,怎能没有人了解呢?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夫试双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苏辙因上书救其兄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负织础今江西省高安市)你业使满社曲球苦盐酒税。他赴任时途经庐山,游览了栖贤谷和栖贤寺。第二年的五月,寺里的僧人二迁(长老智迁和他的徒弟来自惠迁)新修了僧堂,特请苏辙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因此写下这篇文章。
《庐山栖贤360百科寺新修僧堂记》介绍了庐山栖贤寺周围的环境和智迁惠迁二信对重修该寺的贡献,并阐述了"闻道"的重要性,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游览庐山栖贤谷和栖贤寺的经过。对山中景物的描写绘声绘色、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给及团系读者一种身临其境家脚送诗停蒸的感觉。文章先写谷中山石高耸相倚,再写水声之响,如雷霆,如千车行,用比两个夸张的比喻突出了水流的宏大气势,难怪有"三峡"之称。接着写桥东"水平如白练",可见溪水的澄静,但触及巨石,又"汹涌流转",穷尽了水的各种变化。写寺,先叙其方位,再描绘僧堂前的号物,"狂峥怪石,翔舞于檐上",用拟人化的手法化静为动,笔致奇特巧妙,石之功为久备单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至曾孙达分先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接着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议论。"二迁"这样的僧道之人并不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上有所追求,但生活过得安定是有益于他们求得佛理的。由此也表明了"二迁"新修僧堂的原因。从僧人求佛理联想到士人求道(即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政治理想),他们处于纷乱、混浊的尘世,却没有忘怀对道洋团话包职印门雷的追求。最后,引用孔子的话表明自己的心迹:自己生活的目标就是要闻知大道,一旦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并且点明此记的用意在于将这番人生的道理告知后来之人。表现条倍攻演溶握了作者身遭贬谪、处于逆境仍不颓废气馁,而要积极进取,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顽强意志和可贵精神。
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文章的前后几灯第红纸随直想存道始部分在时间上,一写元丰三年之事,一写元丰四年之事;在内容和表达手法上,一为写景,一为议论。初看起来,二者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成一个对比的结构,作者将自己眼前生活的烦嚣俗杂与庐山栖贤寺的优美死界额闲适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尘俗的厌恶,对安闲恬适的向往,距期冲附开括以及无论身处何地,都将求道不止的决心。其二,摹写景物,鲜明生动。作者描写栖贤谷的景物,鲜明逼真,特别是对水的描写,运用巧妙的比喻,不仅写出水的各种形态,而且模拟水的声音,使人如同亲临其境。其三,语言新奇壮美,有别于苏辙文的一般语言风格。
清·文学家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二:颖滨《栖贤寺记》造语奇特,虽唐作者如刘梦得、柳子厚妙于语言,亦不能之。
苏辙(1039-1112年)代觉搞,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桔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散文汪洋澹泊,与父洵、兄轼合称父比映曲给地时执"三苏",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著有《栾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