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第一次接触移动硬盘大概是08年,算是DIY硬件比较流行的时代。对我来说,当年的移动硬盘已经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存储载体,同价格下容量比U盘大,也有一定便携性。它也解决了我当年经常重装系统,数据备份的问题,说它是我生活中的必备品也不为过。
转眼来到了2021年,移动硬盘也由机械式发展至固态式了。众所周知,固态硬盘比机械硬盘速度要快,但移动固态硬盘对比移动机械硬盘的提升是不是就只有速度呢?今天就来跟大家唠唠这里的一二事。
移动机械硬盘:便宜大碗,但问题不少
硬盘盒+2.5英寸机械硬盘
当时的品牌移动机械硬盘没有现在的各种先进技术,直白点说就是一个盒子套一个2.5英寸的机械硬盘,所以当时很多人都选择比较实惠的MOD移动硬盘。这样的东西在当时解决了我不少数据寄存、传输的难题。
它们确实实惠,在当时便携性要求不高的年代也能满足很多人的需求,但代价就是不小心摔一下,你的数据可能就要到维修机构花上几百元来恢复。即使是品牌移动机械硬盘,内部加入了一定的抗震功能,对跌落的保护能力也非常有限。
某品牌新款移动机械硬盘
但移动机械硬盘其无敌的容量性价比,在2021年依然能有不错的市场。只需要300出头的价格就能换取1TB容量、不错的便携性、还算能接受的大文件传输速度以及经过长时间优化调整的抗震能力。
便宜大碗,足以概括移动机械硬盘的优点,不过在文件大小以几何级速度膨胀、以及各种轻薄设备出现的今天,移动机械硬盘传输速度慢,块头大的问题也膈应到了不少人,移动固态硬盘也应运而生。
移动固态硬盘:除了贵,什么都好,真香
都知道固态硬盘叫SSD,那移动固态硬盘就是在SSD前加个P(Portable)。
从结构上分析,SSD作为移动硬盘的载体确实比机械硬盘更加适合:没有活动元件,轻巧,抗震,还提供了高速数据传输的能力,可以说弥补了机械硬盘的短板。同样体积下,SSD还能做到比机械硬盘大得多的容量密度,例如影驰的企业级产品,在2.5英寸,7mm厚的规格中塞进了16TB容量。
在当下设备都搭载了USB3.2Gen2接口,甚至更高规格的情况下,速度只能跑到150MB/s左右的机械硬盘让高速接口的地位显得比较尴尬,支持SATA或NVMe协议的PSSD就能很好发挥这类接口的性能。
可能有人问,有些U盘能达到读写300MB/s+的速度,它们也其实是属于PSSD的范畴,只是体积做小了而已。
再来就是抗震能力,SSD对比机械硬盘的一大优势就是没有活动元件。活动元件会带来什么坏处?一是元件摩擦带来的发热(如盘片中央轴承,磁头高速摆动等),二是机械结构较复杂,磁头距盘片只有0.1-0.2微米(或更小)的距离,稍有震动磁头就可能划花盘片造成永久损坏。即使部分硬盘有技术加持,在震动时能收回磁头避免损伤,但还是看脸,谁知道震动的那瞬间是磁头收回的速度快,还是磁头划到盘面的速度快呢。
SSD则是由主控和颗粒,以及一堆电子元件焊在一块PCB板上,没有活动元件,大大减少了物理冲击造成磁盘损坏的可能性。可以说即使是以图上这个高度摔下来几十次,除了外观上会有磕碰痕迹,SSD本体理论上不会出现使用上的问题。
但也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因为颗粒成本摆在这里,SSD的价格也会比机械硬盘要贵。
以后的移动硬盘会全部变成SSD吗?
不无可能。
目前PSSD待“攻克”的难题可以说就只有价格了,SSD颗粒经过了SLC、MLC、TLC时代,现在已经往QLC初探,以后也还会有PLC颗粒出现。理论上TLC之后,颗粒的容量成本会压低,但目前在售的QLC颗粒单从价格上并不能被人们认同,所以颗粒成本能不能压低还是要交给时间做决定,等多几年更便宜的固态说不定就出来了。
再论颗粒性能,最“不济”的QLC颗粒,在缓外的速度也能达到普通机械硬盘的读写速度,4K速度也要比后者漂亮不少,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对QLC颗粒进行一刀切,毕竟它不被看好的原因就只有价格。
再者,现在在售的大部分PSSD都采用了TLC颗粒,结合各家独特的算法优化,性能和寿命完全不是什么问题。也不用过于担心性能。
而PSSD要取代移动机械硬盘这个说法,有人可能要问:固态硬盘不适合冷储存,机械硬盘适合长时间存储,怎么就取代了?
这里要稍微科普一下:颗粒中的数据是通过电信号来存储的,磁盘是通过磁信号来存储的,简单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在冷存储的情况下,电信号存储方式的保持时长肯定是不如磁信号的。按照JEDEC标准来说明的话,30°C的情况,数据可保存52周,差不多一年,25°C的话则可以保存长达105周。但磁盘则可简简单单保存数十年,数据也是完好的。
但要明白这可是移动盘,通电的频率可比你塞床底的仓库盘要高多了,放置一年不通电对于一块SSD来说也已经够极限了。有长时间冷存储的需求,直接用机械硬盘就完事了。
解决了便携、抗震、速度问题的PSSD,虽然在移动存储中价格显得偏高,但在促销期间优惠力度很足,挑选大促时购买如果能在以后把价格压低,那就是一件完美的移动存储设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