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中旬开始,辛苦45天左右,河南延津28岁的村民侯成庆就能赚几万元。他“赚快钱”的秘密就是:捉蟋蟀,他介绍,有些条件完美的蟋蟀一只就能卖上万元,这样的蟋蟀往往牙齿宽厚,特别大,头也比较凸出一点,大腿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较完美。
今天,侯宝庆的故事上了热搜。
蟋蟀,属昆虫纲动物,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等。
据@时间视频,侯成庆今年28岁,靠捉蟋蟀发家致富。
今年,他从7月底开始捉蟋蟀,8月份,一只蟋蟀被卖出7000元的价格,这也是他捉蟋蟀12年来卖的最贵的一只。
他介绍,“逮虫的时间一般是45天左右,早期虫是7月15日开始逮,逮到8月5、6日左右开始大地虫,大地虫逮到8月底,就是45天左右,可以卖个几万块钱,最贵的卖了7、8000,我哥的虫子逮得比我好一点,卖了一万多。”
侯成庆表示,延津县地处黄河古道,良好的土壤,气候条件利于蟋蟀繁衍,据悉,延津境内的蟋蟀是全国三大产地的后起之秀。
据大河报此前报道,每年8月,夜幕降临,延津县村民就会全副武装,带着抓捕工具,三五成群去玉米地里逮蟋蟀,然后再拿到附近市场上售卖。这里聚集着全国各地的买家,只要老板们看上,每只蟋蟀少则几十元上百元,多则万余元,每年这时,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就会回家专门抓蟋蟀。
有老板在受访时表示,他们买回来的蟋蟀一般都是参加竞技比赛,也有人当宠物饲养的。也有老板透露,他们在村里低价收购,倒手一卖就能赚很多钱。
与延津相比,山东的蟋蟀产业更知名一些。
据济南时报报道,按蟋蟀研究者的表述,因水质和土壤利于蟋蟀钙化,山东有一条自北往南的蟋蟀产区,位于东经116°30′到117° 30′之间,包含宁阳、乐陵和宁津等16个地区。
虫客们把到山东抓虫、买虫,统称为“下山东”。其中,又以泰安市宁阳县和德州市宁津县最出名,两地蟋蟀彪悍善战,曾出过不少“猛将”。
图自视觉中国
每年8月初,第一场秋雨飘落,蛐蛐顺利褪下最后一次壳。它们的翅膀变得厚实、光亮。雄性蛐蛐震动翅膀,“鸣叫”着,从成片的玉米地、草窝、砖缝里跳出来,虫季开始了。
据新华网报道,山东的宁津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
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所以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间故事传说。
2009年,宁津县被中国蟋蟀协会命名为“中华蟋蟀第一县”。
在宁津县,从事蟋蟀相关的产业为这里的居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蟋蟀罐、养蟋、斗蟋工具,在蟋蟀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与蟋蟀有关的商品琳琅满目,现在全县已形成了5个大型交易市场,80多个 “蟋蟀”专业村。蟋蟀交易每年给宁津能带来几亿元的收入。
与宁津县其名的蟋蟀大县是宁阳县,在该县蟋蟀研究院院长的记忆里,县政府曾做过统计,每年这时(7、8月),虫客在吃、住、行、购、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能给全县带来6个亿左右的产值。为了助力“虫经济”,宁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举办“斗蟋比赛”,规范蟋蟀资源的开发。
今年受疫情影响,宁阳蟋蟀在网络上的销售,逐渐成了“主力军”。
宁阳斗蟋是省级非遗项目,蟋蟀文化节已连续举办21届,蟋蟀产业年综合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上周二,2020中华宁阳蟋蟀文化节举行,来自全国30支队伍、2000多只蟋蟀参与各个奖项的角逐大赛奖金总金额为120万元。
版权声明
本文系用户独家授权发布风闻社区的稿件,转载请联系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