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成人,而不是成才。
具体化一些,就是让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而在教育界,有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超级演讲,即便跨越了百年岁月,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在1922年的苏州学生联合会上,著名教育家梁启超先生说透了教育的本质:知育、情育、意育,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而且教育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但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有很多家长本末倒置,忽略了教育的基础——人格、人生观的培养,反而重视孩子的学习知识上面。
梁启超在演讲中谈到,要做个“不惑”的人,得有相当的知识,并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形成明确且精准的主见,遇事才能智慧处理。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孩子在生活的每个时段,都需要的。
童年的邓亚萍,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即便从小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也进不了体校的大门。所以,她只能跟着体育教练父亲学起了乒乓球。除了每天的体能课,她还得进行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
除此之外,七八岁的邓亚萍为了让自己的球技更上一个台阶,自己偷偷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是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双层折磨。总算付出得到了回报,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所以,有主见的孩子,绝不会像木偶一样听从别人的安排,他们根据此时此刻的所需,来明确自己的方向,然后沿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梁启超注重保护孩子的自由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意志力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
曾在《动物世界》节目看到关于意志力磨练的故事。
一头前腿先天有病的小象,在出生后无法站立。然而在大象妈妈的鼓励下,一天、两天、三天,经过不断地尝试和锻炼,小象终于挺直了原本弯曲的前腿,走起了路。
短短的画面,却让我无比感动。如果小象无法克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困难,而是选择放弃,那么就意味着成为野兽的食物。
可以说,坚定的意志力,给了它新生。
心理学认为,意志力是一个人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确定的目的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品质。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不惧”是难得的优良品质,而幼年到青年期之间是意志力的养成关键期。所以,父母们更应该在日常教育中,增加孩子在意志力方面的锻炼。
开朗乐观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性格品质。
调查显示,开朗乐观的人不仅较为健康,在工作和事业上,也较为容易获得成功。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这种正面性格呢#
梁启超在演讲中提到的第三点,就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做个“不忧”的人。他认为“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实现豁达乐观心态的培养。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父母的陪伴,比如创建家庭独特的小传统: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或者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电影等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
而来自亲情的安全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拥有通达且强健人生观的孩子。即便挫折是生活常态,他们也能战胜困难,走得更远。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成人,而不是成才。
一个孩子的灵魂是充盈还是枯竭,才是未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