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我也承认,MBA的学费属于比较高的,为此我过往不建议任何人为了读MBA而读MBA。
便宜的一年几万,高端的一年几十万,放到四线城市相当于一套房产,讲真没有高回报率跟着的话,普通人是很难承受的。
简单从商业角度分析一下,这种高学费的逻辑,到底在哪里。
1、作为一个把“经济实力”作为衡量标准之一的学位,学费本身就是一重筛选。
拿更为主流的非全日制的学费举例,2019年,顶级的几所大学,北大光华32.8w/2年,人大30.8w/2年,清华经管30.8w/2年。
像稍逊一筹的,中央财经大学16.8w,北航12.8w,中国科学院大学13.6w。(全日制会低不少,但是大多数人会倾向于选择非全日制)
用某些人最粗暴的眼光来看,确实有些许花钱买学位的意味,但是不可否认,这个过程中你买到的不仅仅是学位,还有很多有用的专业知识以及人脉资源的圈子。
事实上,这个数字还在连年上涨,2020年,清华经管MBA的学费直接涨至36.8w,涨幅达20%。
饶是如此,你猜怎么着?
那几所名校的MBA学位,依然供不应求。
说白了,不够用,那就只好再用学费筛掉一批人。
就像那个经济学理论的模型一样,如果粮食减产10%,那价格不会上涨10%,而是会涨到10%的人吃不起饭。
放到高考和考研的战场,祝所有人都考出好成绩是一个很扯淡的祝福,毕竟如果清华的校园,只能满足万分之一的人就读,那他的录取分数会涨到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考不到的高度。
放到MBA的领域,学费和分数成了同步的衡量因素而已。
没有任何人逼着你来学,但大家依然挤破头顶,偏偏我们不是想以学术水平为唯一考核,那就只好提高学费门槛。
2、成本高昂。
首先所有开放MBA项目的院校,在认证申请上就需要花费很大的物力与财力。
你需要证明自己学校具备相关资质,最起码得有业内称得上号的老师担任教授吧?
大家不要把MBA这个东西当作一个校园,这玩应更像淘宝、京东这样的平台,方便大家在这上面完成更好的资源交互。
和早期这些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一样,高校前期都是亏损了很多钱的,这些钱后期人家又不能上市割韭菜,那自然得从学费上补回来。
日常的平台维护费用,也很高,比如很多时候要找一些授课内容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能给几百个职场顶级选手讲课的大牛,一节课要多少钱?
3、受众优质。
这点和1是双向促进的。
很难说是因为受众足够有钱才让MBA学费水涨船高,
还是因为MBA学费很贵才筛选出这些经济实力过人的受众。
选择进修MBA的人,通常都是在本行业取得一定成绩、但隐约感觉到自己的瓶颈,由于不得突破,所以想借此让自己再度进化。
这些人的经济实力如何?
2019年,清华大学在职MBA学生入学前年收入:69万。
在北大,这个数字是60万。
大多数这些学校MBA的报考者,都是能够承担相应学费的,这是最根本的基础。
至于有些人说,为什么不只看成绩……
只看成绩的硕士学位也不是没有,正常考研就行嘛。
MBA不等同于学历教育,更准确点说是职业教育,它会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想要资源交互,避免陷入到常规的做题家比拼中。
缺钱还迫切需要光环的,那就努力去卷,一样能换来顶尖名校的垂青。
但具备经济条件并且迫切希望能改变现状的,自然也会愿意希望花一些钱来减少一点竞争。
选择自己更优质的资源,去获取竞争中的优势,是聪明人都会清晰意识到并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