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俄罗斯人为什么不怕熊 俄罗斯的熊为什么温顺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俄罗斯人欺负棕熊的段子,随着这个梗的流传越来越广,很多朋友信以为真,这其实很不利于公众认识棕熊这种大型掠食者的危险性。本文将对俄罗斯近百年来棕熊袭人事件做一个全面梳理,帮助大家了解人熊冲突的真实情况。

俄罗斯是世界上棕熊数量最多的国家,有10~16万只,超过全球棕熊总数的一半。尽管该国地广人稀,但由于境内棕熊数量多,俄罗斯人与棕熊遭遇的概率绝不会低。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学者库德连科等对俄罗斯的人熊冲突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他们通过书籍、科学出版物、媒体报道以及线上报道等渠道搜集了各种有关棕熊造成人类伤亡的案例。调查时期以1991年为界分为两段:苏联时期和俄罗斯联邦时期。由于无法访问苏联时期的媒体资料,1991年以前的攻击案例或有遗漏,1991年以后的信息更加完善。

考虑到俄罗斯东西跨度太大,学者把全国83个联邦主体划分成三个主要区域:从西到东分别为欧俄地区、西伯利亚地区以及太平洋沿岸地区。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欧俄、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岸棕熊相关参数的对比

1932~2017年俄罗斯棕熊攻击事件综述

在长达85年的时间跨度中,研究人员共统计到了338次棕熊袭击,涉及至少386人,其中1991~2017年有264例。在1991年之前,猎人是最容易被攻击的一类人群(比例为28%),其次是户外工作者(19%),其他被袭击人群还包括远足者、居住区的居民、野外资源采集者和渔民。1991年之后,猎人被熊攻击的比例降到12%,而野外资源采集者、远足者以及居民被袭击的次数更为频繁,比例分别为22%、16%以及15%。

自1991年以来,在居民点的棕熊袭击案例共有40个,其中35%是在西伯利亚,53%在太平洋沿岸。有4次袭击是发生在房屋或汽车内(西伯利亚占了3起),据称肇事熊不是习惯于人类存在的个体,也没有把人与食物联系起来,遇袭者更没有挑衅熊,但是这几头熊仍然表现出了对人类的捕食行为。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俄罗斯被棕熊袭击的人主要从事的活动

绝大多数袭击事件中只涉及一只棕熊(占75%左右)。面对棕熊袭击,武器是决定生存几率的因素之一,徒手的遇袭者中有45人受伤、70人死亡,而持枪的遇袭者自保能力更强,21人受伤、34人死亡。不过,在37%的受伤案例和49%的致死案例中,遇袭者是否持有武器已不可考证。

狗也有可能在攻击事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大约15%的受伤案例和9%的死亡案例中确定有狗在场,但是很多伤亡案例中无法确认现场是否有狗。

1991年以前,欧俄地区有28起攻击事件,多于西伯利亚的26起和太平洋沿岸的21起。而棕熊攻击的致死率在欧俄只有35%,远低于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岸的73%和57%。这可能是因为后两个地区人烟稀少,攻击事件较少见于报道,而前苏联的媒体和熊类专家更那些致命的袭击事件,受伤的案例相对容易被遗漏。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俄罗斯三大区域棕熊袭击事件发生次数

这一推测是有道理的,1991~2017年的统计显示,太平洋沿岸和西伯利亚的棕熊攻击事件分别为111起和109起,远高于欧俄地区的44起,同时三个区域的致死率并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50%、49%以及39%。

专家发现,棕熊主要在夏季(44%)和秋季(41%)攻击人,而且基本上是在白天作案(79%)。夜间袭击事件在空间分布上极为不均,欧俄只占了11%,太平洋沿岸和西伯利亚分别占了35%和54%。西伯利亚的8起和太平洋沿岸的5起夜间攻击事件是由前来觅食的棕熊引发,欧俄则没有类似情况。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俄罗斯棕熊袭击事件的月份分布

1991年之后,最常见的情况是遇袭者尚未察觉到熊的存在就被攻击了(92起),又或是不期而遇后遭到袭击(34起)。在26起事件中棕熊提前被人发现,然后追逐并攻击了受害者。棕熊攻击时的行为细节在69个案例中仍是未知的。

相比一些无缘无故被熊袭击的无辜者,另一些遇袭者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了,有73起攻击事件是由人类接近并挑衅棕熊所引发(占38%),也有些人惊吓到熊随后遭到袭击(41起,21%)。不过,在其中34起案例中,棕熊表现出捕食行为(18%)。

棕熊出于保护食物或幼仔而攻击人类的案例相对较少,分别为19起和17起。此外还有72次攻击事件的引发原因并未被报道。43起事件中涉事的棕熊被报道为年老、问题熊或生病的个体,15个案例中棕熊被遇袭者击伤,还有些熊在发动攻击前就已经受伤(4起)。

俄罗斯各行政区棕熊袭击事件次数

在53起事件中,棕熊吃掉或试图吃掉被其攻击的人,其中18起是棕熊蓄意追逐并攻击受害者,8起是被人类挑衅,7起是守卫食物,3起是保护幼崽。至于另外17个案例的攻击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在190起案例中研究人员得以确认涉事棕熊的最终结局,有84只熊被打死,其中大部分是被狩猎管理员或警方清除,也有一些被遇袭者或其同伴打死,存活下来的有110头。

年龄方面,在袭击中受伤和死亡的大多数为成年人,分别为130人和97人。遇袭的老年人19人受伤、19人死亡,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受害更少,8人受伤、3人死亡。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性别方面,伤亡事件涉及了246名男性和50名女性,在18起案例中遇袭者的性别未被记录。由于职业因素,所有伤亡的猎人和牧民都是男性。至于其它活动中被熊攻击的大多数也是男性,在受伤和死亡的人中男性分别占到80%和84%。

在310名死伤者中,146人被袭击时单独行动,82人有一名同伴随行,58人有不止一名同行者,另外24个事件的同行人数是未知的。

报告中指出,流浪熊共涉及19起案例,造成了7人受伤12人死亡。何为流浪熊?我们知道,棕熊有冬季进洞冬眠的习性,而流浪熊则并非如此,有些熊会延后进洞或者提前出洞,甚至压根不进洞冬眠,全年保持活跃,这些冬眠期在外四处游荡的棕熊就被称为流浪熊。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根据俄罗斯文献的信息,流浪熊一般是冬眠前未能抓秋膘增重成功,抓秋膘失败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熊的身体状况有问题(生病或受伤),另一个就是外部原因(食物供应不足),内外因都有可能导致棕熊的行为异常。不过在12起流浪熊制造的致死案例中,只有4起是发生在浆果和松果歉收或者鲑鱼较少的年份。

俄罗斯属于棕熊攻击事件的高发地带

近年来有报道指出,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棕熊攻击事件越来越频繁,2019年有科学家统计,2000~201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664次棕熊袭击事件,主要来自三大块区域:西部(北美,183次)、中部(欧洲,291次)以及东部(俄罗斯、伊朗和土耳其,190次)。

若以国家来排名,俄罗斯总计发生了111次攻击事件,仅次于罗马尼亚的131次,远远超过其它任何国家。由此可见,俄罗斯可以说是全世界棕熊袭击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各地近年来棕熊袭击次数

道路发展方便人进入熊域,风险也随之增加

研究人员发现,熊的攻击频次在不同的年代有所不同,1991~2017年间的攻击次数相比1932~1990年有了显著提升,同时最具风险的人群也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尽管俄罗斯猎人日渐增多,但在1991年以后猎人们已不再是面临最高风险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野外资源采集者和远足者。

这种变化趋势与阿拉斯加地区类似,2018年的统计显示,1979年之前猎人被攻击占阿拉斯加所有攻击事件的37%,1979年之后比例降到了27%,同时远足者被攻击的比例从18%上升到了23%。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国内的户外远足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资料显示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岸的柏油路密度自1991年以来几乎翻了一番,这为人们进入偏远地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就增加了人熊遭遇几率,攻击事件因此而增多。从本质上看,熊域内日渐频繁的人类活动对熊的生存环境是一种干扰,这种人为干扰一旦增多,对人的安全和熊的福利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尽管欧俄地区与西伯利亚、太平洋沿岸的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但攻击事件要远远少于后两个地区,若要解释这种差异或许可以从狩猎方面入手。与西欧一样,欧俄地区的棕熊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沉重的狩猎压力,因此那里的熊会尽可能避开人类。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岸的棕熊就不同了,它们与人类的接触更少,因此在行为上更加大胆,这两地的攻击事件也就更频繁。

不过我在这里必须强调,这仅仅是一方面因素,后文将阐明狩猎无法有效缓解人熊冲突,因为预测熊的行为是非常复杂且困难的,涉及到环境、人和熊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熊的攻击行为。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什么样的熊比较危险?

在大众印象中带仔母熊是最危险的,主要在于母熊护仔时非常具有攻击性,此外带仔母熊为了避开公熊或者搜寻额外的食物,可能会更加靠近人类活动的区域。这一论点绝非印象流,而是有着专业的统计数据作为论据,2019年科学家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棕熊攻击事件,发现多达47%的案例涉及带仔母熊。

同时,科学家也发现不同地区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欧洲和北美的攻击案例中带仔母熊比例极高,而在俄罗斯、伊朗和土耳其这几个国家则比例很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2000~2015年不同情境下的棕熊袭人次数

冬眠前夕的棕熊也不容小觑。10~11月是猎人被熊攻击的高峰期(61%),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情况很相似(10~12月被袭击的猎人占总数的55%),这段时期的棕熊刚好处于结束抓秋膘、准备冬眠的阶段。冬眠前几周棕熊的活动水平、心率以及体温会缓慢下降,此时的棕熊在受到惊扰后反应更加激烈,由于冬眠前的体况不允许它迅速逃走,棕熊往往会选择更具侵略性的方式保护自己,即发动攻击。

一般认为,流浪熊更倾向于和人发生冲突,不过只有19次(总数的7%)案例涉及到流浪熊,这一结果其实不足为奇,因为流浪熊在整个种群中是比较罕见的存在,通常只有食物资源特别缺乏的年份才会出现这种异常个体。

还有一类熊对人而言比较危险,那就是把人和食物联系起来的熊,北美地区的研究显示,如果某只熊成功地从人类的住所附近、野营地甚至汽车中获取食物,它可能会表现的更加大胆,变得越来越频繁地接近人类并寻找食物。不过这种情况在俄罗斯似乎并不多见,总共只有13起这类事件,8起在西伯利亚,5起发生在太平洋沿岸,考虑到有些案例细节不明,这类熊的实际攻击频次可能被低估了。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前文提过,1991年以来在人类居住区附近发生的攻击事件多达40次,这表明有些棕熊一定是出于某种原因接近人类的住所,这其中的潜在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厘清。

枪支、防熊喷雾和狗在人熊冲突事件中的作用

在2018年的一份研究中,学者总结了阿拉斯加地区一百多年来的熊类攻击事件(包括棕熊、黑熊和北极熊),同时顺带讨论了枪在人熊冲突中起到的作用。该文指出,阿拉斯加共有328起涉及枪支的攻击案例,193起事件中遇袭者持有长枪,其中144次成功保护自己(成功率75%),而43起事件涉及手枪,其中35次都成功起到了防身作用(成功率81%)。

2012年的一篇文章针对枪械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文中总结并回顾了269起涉及枪械的案例,手枪和长枪的自卫成功率分别为84%和76%。该文同时指出,在229起案例中人们开枪了,另外40例携带了枪支但没有使用,尽管对枪械的使用状况完全不同,但这两类人群在死伤程度上却没有显著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熊的命运,在开枪的案例中有172只熊被杀,另一组中则没有熊被杀。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尽管手枪持有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受伤,但冲突中所有死亡的人都是长枪使用者(14人)。手枪虽然在击伤率上和长枪差不多(9.7%对9.6%),但是手枪使用者击杀的熊比长枪少(58%对70.1%),在命中率方面手枪似乎比长枪略高一些。在开枪次数上,15%的案例没有开枪,开一枪的为39%,多次开枪的占了46%。

学者同时也统计了枪械对各种熊类的作用差异。在小于10米的近距离遭遇中,枪械在46%的情况下成功威慑住了棕熊,北极熊是50%,黑熊则高达93%,说明枪械对黑熊的震慑作用极为显著,考虑到黑熊在体型和性情上不如前两者,这一结果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枪械防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来不及对熊作出反应(27%),没使用枪(21%),机械故障(14%),熊距离太近来不及部署(9%),没打中熊(9%),弹匣空了没能重新装填子弹(8%),未能及时打开枪的保险(8%),准备射击熊的时候不慎摔倒了(3%),以及开枪后反而促使熊冲到跟前(1%)。考虑到将近一半的案例中熊和人的距离不足10米,这对枪支使用者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程度是不小的考验,因此枪在不少情况下恐怕难以发挥作用。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实际上,许多研究都指出,防熊喷雾是比枪械更好的防熊设备。根据科学家统计的数据,防熊喷雾在93.3%的案例中成功阻止了熊的攻击,携带防熊喷雾的197人中仅有4人受了轻伤,换句话说,98%的人毫发无伤,并且无一人死亡。

防熊喷雾操作方便、故障率为零,不仅成功率高于枪械,而且对付各种熊类都有奇效,过去有研究指出红辣椒喷雾对棕熊、黑熊和北极熊的成功率分别为92%、90%以及100%,可以说是既高效又全面。在那篇分析枪械作用的文章结尾处,该文作者、专门研究各种防熊设备优劣的专家史密斯不太看好枪械的防身效果,他给公众的建议也是随身携带防熊喷雾。

在熊类袭击事件中,狗通常充当何种角色,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俄罗斯案例中关于狗的信息比较匮乏,难以对此进行分析,好在我们有其它地区的数据可以参考。阿拉斯加地区曾经有过统计,家犬一共介入了5.9%的袭击事件(总计40次),在47.5%的事件中家犬成功保护了主人。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然而,狗在冲突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单一,在12.5%的例子中它们需要为袭击事件负一定的责任,包括将熊引回主人身边,狗的狂吠引来了熊,这类行为最终引发了熊的攻击。不过对这40个案例的分析并未提及熊的具体种类,家犬面对不同熊类的表现和作用差异是不得而知的。

在斯堪的纳维亚,学者并不认为狗是引发棕熊攻击的重要因素,狗在场时,棕熊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狗身上而非人类,同时,狗被熊追赶往回跑有可能令主人陷入险境。

缓解人熊冲突,不应简单粗暴地提高狩猎配额

和许多国家一样,日益频繁的人为干扰因素是造成俄罗斯攻击事件增加的关键原因之一,若不设法缓解这些因素,人熊冲突必会愈演愈烈,对人类安全和棕熊保育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一些俄罗斯生物学家曾经建议在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岸地区提高对棕熊的狩猎配额,这一建议简单粗暴却未必有效。斯堪的纳维亚的研究表明,狩猎棕熊无疑是一项高风险活动,狩猎行为同时也会增加人类的伤亡次数。在去年的文章中,科学家指出,对比禁止狩猎与合法狩猎棕熊的国家,结果显示两者的攻击次数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合法狩猎国的袭击更少”这一假设恐怕难以成立。

此外,贸然增加狩猎配额可能会对棕熊种群造成种种不利影响。对棕熊的狩猎绝不仅仅是明面上杀掉多少头熊那么简单,在斯堪的纳维亚,狩猎季开始后,所有的熊都或多或少被迫改变了觅食活动。棕熊抓秋膘需要大量地进食,觅食行为一般是在白天,但由于白天有猎人在活动,当地的棕熊不得不降低白天的活动时间,并牺牲夜间休息的时间来弥补进食的不足。

另一份研究也指出,棕熊在被狩猎风险最高的上午降低了觅食时间,同时它们放弃了最重要的秋季食物欧洲越橘,改为进食那些营养价值较低的浆果。棕熊狩猎季往往和棕熊秋季抓秋膘的时间段重合,此时正是棕熊大量进食积攒脂肪准备冬眠的关键时期,这可能会对棕熊的脂肪储备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降低棕熊的冬眠期生存率和来年繁殖成功率。考虑到狩猎带来的深远影响,关于增加狩猎配额的提议一定要慎之又慎。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结语

缓解人熊矛盾不但能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熊的保护工作也是有利的。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往往需要大量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认识熊、了解熊,针对冲突多发地或者喜欢远足的人群,要加强防熊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一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防熊设备,比如防熊喷雾应当被广泛使用。

同时也要减少人类对棕熊栖息地的破坏和侵占,增加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面积。在袭击事件频发、当地居民点比较零散的区域,可以考虑帮助这些居民完成搬迁工作,比如前段时间的四川黑熊袭人事件,山上剩余的几户村民至今都存在被攻击的风险,应当尽早进行生态移民。

俄罗斯人真的不怕棕熊吗?

在我国棕熊与人冲突频发的地区,比如青海省,除了以上几条措施之外,还应加强对当地棕熊的生态研究,对其种群数量和活动规律进行更加细致的监测与调查,只有在充分了解棕熊的生态特性后,才能为人类与棕熊的和谐共存提供更为有效的对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