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既可以是迎宾,也可以是送客。喝茶迎宾,这点自不必多说,自古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美谈。那么“端茶送客”又是怎么回事呢,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谈起:古代的“端茶送客”和现代的“端茶送客”,看完本文相信大家心已释然哦!
一、古代的“端茶送客”
(1)历史
“端茶送客”之俗始于宋朝兴于清朝。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载:“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
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载:“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请茶’,并由上司先饮,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倘若上司仅端茶而不饮时,即暗示‘逐客令’,侍者随呼‘送客’声。”
(2)古代——“端茶=送客”
我国古代有一种“端茶送客”的惯例。来客相见,仆役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
(3)所有的地方都是“端茶=送客”吗?
各地风俗是有一定区别的,南方功夫茶一般端茶送客是在喝了二小杯茶后再加上第三小杯时这时主人喝时端杯是有讲究的,如右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个指头向外意思就不留客人了,喝完了这杯走人,如果这三个指头向内靠近杯子意思留人再喝下轮茶。
(4)为什么古代——“端茶=送客”
一是,在物质较为匮乏、通讯落后的旧社会里,人们的信息交流并不那么顺畅,作为社会约定俗成的礼仪,它并不会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立即作出改变,而是作为相对固定的惯例,被人们所遵守。
二是,作为传统儒家精神的一种文化表现,它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一般不会选择直接拒绝别人,而是在这富有仪式感的环节设计中,彼此心领神会,心照不宣,让双方留有颜面。
(5)典故
关于端茶送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清代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记载:朝廷命官于炎夏复命去某地任新县令,上任后去拜谒当地的巡抚大人。按照当时的官场礼节,下管拜谒上司不能带扇子,但这位新上任的于县令却手执折扇进了巡抚衙门。
巡抚见他如此无礼,就借他脱帽宽衣之机把茶杯端了起来。左右侍者见状,立即高呼“送客”。于县令一听,连忙一手拿着帽子,一手抓着衣服,很狼狈地退了出去。
在清朝之时,下属拜见上司,上司虽让侍者泡茶相待,但大都不喝,当上司举起茶杯做欲喝状时,侍者高呼“送客”,下属立即起身告辞。但是,如果宾客与主人因事相谈甚久,坐久了也是可以喝茶的,须上司示意称“请茶”,且上司先饮,下属才能端茶品饮。
二、现代的“端茶送客”
来客相见,仆役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
这样的惯例,避免了主人想结束谈话又不便开口、客人想告辞又不好意思贸然说出的尴尬。如今这种“端茶送客”的规矩除了在影视中偶有所见外,生活中已不复存在。
现代人的“委婉送客”三法
现代人在处理“送客”的方法上已然有了很大进步,在面对有时有些客人说起话来收不住话匣子,而又不顾及主人是否有时间有兴趣有耐性地去倾听的时候,人们又多么希望有“端茶送客”这么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让双方都能体面收场。
但是,类似“端茶送客”的方式方法还是不难找到的。
(1)比如,注意随时掌握谈话的节奏,控制谈话的主题,避免被对方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地牵着鼻子走。
事情谈完后,你可面带微笑,及时地说:“好的,今天是不是先谈到这儿,其他话我们改日再谈,好吗?”如果你送客出去的时候,客人仍意犹未尽,边走边谈,甚至会在门厅过道中形成站立长谈,这种情形更令人不耐其烦。
唯一的办法,是你不要停下脚步,让他跟着你走出门去,然后主动说“再见”。
(2)还有,适当地抬腕看表或抬头看钟也是一种潜在送客的方式。这虽然是一种不太礼貌的方式,但当对方不注意尊重别人的意愿,一味地耗费别人的时间时,你就可以采取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当你不断地抬腕看表和抬头看钟时,客人就会意识到,他的谈话应当尽快结束了。
(3)假如无论你如何暗示谈话该就此打住,而对方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时,你就应果断地采取“脱身法”。比如借口有急事需要打一个电话,放下电话后表示马上要出去一下,这样谈话自然也就中止。
如果此时孩子恰好闯进来,你还可以拍着脑门说:“啊呀,看,光顾着说话了,孩子的作业还等着我辅导呢!”
总之,寻找各种较为自然而不露痕迹的借口脱身,是送别此类“粘身客”的有效办法。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发现了此种“粘身客”后,尽可能地不要让他上门来,否则再一再二再三地采用脱身法送客,会引起他对你的不快,认为你故意冷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