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谱层析分离中,rf值是试样分离出来的化合物与移动相相对距离的比值,其数值可以用来表示化合物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能力。
通俗地讲,rf值是某种物质在色谱柱中运行距离与溶剂前端移动距离之比。在色谱实验中,通常采用非极性和极性溶剂进行分析,因此得到的rf值也各自不同。
rf值可用于表征化合物的性质,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最为常见:
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能力较强,rf值较小;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则相反,保留能力弱,rf值较大。例如,极性的氨基酸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能力大于非极性的脂肪酸。
分子体积大的化合物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也相对较大,保留能力也更强,rf值较小;分子体积小的化合物分子则保留能力相对较弱,rf值较大。例如,具有较大分子量的糖类分子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能力大于小分子量的有机酸。
配对原则是指在色谱柱固定相和移动相中都有极性成分,并且这两种相具有相近的极性,保留效果会更好。配对原则同样适用于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配对原则还能够有效地用于同分异构体的分离。
rf值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分离结果的好坏。通常,在进行色谱分离实验时,我们可以根据分离结果中化合物的rf值的排序,来判断分离结果的好坏。如果得到的结果中,各种化合物的rf值均匀分布在整个色谱图谱中,那么这就意味着实验分离结果比较理想;反之,如果某些化合物的rf值过于集中在一起,那么很可能这些化合物是存在干扰,分离结果并不理想。
RF值可用来进行色谱定量分析。当一组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入色谱柱中时,得到的各自的rf值和浓度可以用来绘制标准曲线。这样,后续实验中只需要根据一个未知样品的rf值,便可以通过标准曲线进行浓度计算和定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