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机械与电气的有机结合以及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水平的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之一。下面将从高效性、自适应性、整合性和协作性4个方面详细说明机电一体化的强项。
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集成、优化、迭代的方式,实现工厂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和敏捷性提升。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生产方式,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同时还能通过保持工作质量的连续性,杜绝了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波动,提升了产品质量。
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等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够实现高效生产,同时,它们还可以进行瞬时精准计算,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智能机床传感器可对加工质量、机器负载和速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充分发挥现代自动化技术的高效性。
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自动感知生产线各个环节的状态,自动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参数,确保自适应生产运行的安全、稳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自适应性是因为其具有大量的传感器,能够实现自动监控、自动修复、自动调整,并能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比如生产线采用电脑监测系统实时延时质量快速检测,将工件放在定量法检测平台上,平台下方设有传感器,即便非标准产品也能快速检测,而且只需加工几次,即可根据检测结果对加工质量进行相应调整,达到自适应生产的效果。
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机械、电气、计算机技术三大要素的集成性,能够将不同的设备进行整合,实现生产线的高度一体化,提升整个制造流程的综合效率。机电一体化将传统的生产手段与现代智能技术集成起来,整合了生产线上的两种基础设备:机械和电气。这种集成可以通过功能性强的驱动器和控制器、高效的传感器和联网传输技术实现。
通过整合后的生产线,还可以轻松管理并且精确控制整个流程,包括材料、人员、机器设备、金融和供应商。通过这种方式,机电一体化实现了多功能性,从而达到整个生产线的高效生产。
机电一体化设备不仅是生产设备,而且还是收集过程性信息的工具,通过信息收集,能够构建高效灵活、实时可涵盖全局的生产调度系统,实现多个生产设备协作运行。生产经过各个生产过程后,产品库存也能根据这些数据进行预测。
为了实现协作性,还需要将机器校正、异常信息处理和诊断、维护等方面加入到生产环节当中。通过协作性,设备之间的协同能够在整个生产线上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生产效率和最小代价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