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就开始着手设计CPU芯片,随后逐渐形成了英特尔等先进芯片制造商。而中国CPU设计起步较晚,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逐步研究。相对于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中国CPU制造商显得较为落后。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专利难题。由于一些核心技术的专利权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使得国内企业要想开发出高性能、高质量的CPU就需要大量购买技术授权,成本十分昂贵,也大大限制了国内CPU产业的发展。
中国CPU制造商长期缺乏自主研发的技术积累,往往采取模仿和抄袭的方式进行研究。这种模仿的方式虽然能够快速获得技术成果,但是难以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创新设计能力,因此在与国际上领先企业的竞争中屡屡失利,无法独立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而这种缺乏自主研发的现象也体现出国内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的不足。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内高校虽然在培养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相比于国外的名校,还有很大差距,国内所培养的学生无法承担起核心技术的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国内企业的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创新设计能力的不足。
CPU制造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国内的厂商很难像英特尔、AMD等巨头一样拥有大量的资本和科技储备,也难以快速崛起。此外,很多政策也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面对海量资金和成熟市场的竞争,国内的CPU制造商不得不选择更小众的市场,导致市场影响力不足,生存环境较为艰苦。
此外,相对于国外的优惠政策,国内对于CPU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有限,还面临着税费等制约。这些都制约了国内CPU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相较于国外市场,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异。国内CPU制造商在开发产品时很难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行定制和开发,在满足市场需求和用户习惯方面亟需改进。
例如,PC已经开始逐渐被移动端所取代,但国内CPU厂商一直没有很好地抓住移动市场的机会,导致市场份额缺失。同时,国内市场也偏爱游戏、娱乐等高性能运算的应用,但国内企业的CPU设计和性能配置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导致了市场份额失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