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问

中断机制是什么 计算机中的中断机制

中断机制是什么

中断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机制,用于提高系统处理效率、实现多任务并发处理等。计算机在处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响应各种外部或内部设备的请求,如键盘输入、鼠标移动、系统调用等,这些事件会产生信号给处理器,处理器就会中止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转而执行与之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的分类

中断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两类。

硬件中断来自于计算机系统外部的各种硬件设备,如键盘、鼠标、网卡等,主要通过中断控制器和处理器相互协作实现。

软件中断是指在程序内部的指令执行期间,通过软件方式触发的中断,通常是由软件中的系统调用指令或异常指令引起的。

中断的处理过程

中断处理包括中断响应、中断检测、中断处理和中断返回四个阶段。

中断响应是指中断请求信号到达后,处理器立即停止当前运行的程序,并将现场保存到内存中。同时,处理器通过中断向量表查询查找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并跳转执行它。

中断检测是指中断服务程序执行完毕后,处理器回到原来被中断的程序时,先进行中断检测,检测是否还有中断请求信号存在。如果有,则执行控制中断响应的相同流程;如果没有,则恢复原程序的现场并继续执行。

中断的优缺点

中断机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地支持多任务并发处理。通过中断机制,计算机可以在同时处理多个设备的请求时,避免了出现由于资源竞争造成的死锁和饥饿等问题。

而中断机制的缺点在于,中断请求造成的频繁切换,会给处理器带来一定的负担,损耗一部分计算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如航空、车载等,存在中断延迟或失去中断等风险,会导致系统的故障或异常。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