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制造需要复杂的工艺流程,不仅要求制造过程高度自动化,还需要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和精确的质量控制。然而,很多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都需要进口,国内生产的设备往往难以满足要求。此外,制造cpu还需要高纯度材料,而我国在硅、铝等材料的纯度方面仍存在瓶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cpu的制造。
另外,研发与制造所需成本极高,决定着产品价格,技术门槛越高,可预见性与潜在风险越大,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pu是一项高科技产品,需要前沿研发能力的支持。我国科技实力较为落后,在计算机原理理解、逻辑设计、模拟仿真及细节的处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导致我国在芯片设计方面无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而没有设计能力,就不可能有制造能力。
同时,我国cpu生产商的主营业务和业务规模与国际同行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孱弱的产业链无法产生足够大的经济规模,缺乏对核心技术投入的资金实力。在一段时间内,将政府补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推进力量,在技术进步的路上产生了“靠政策走”的危险趋势,而非弥补自身的技术差距,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情况。
在中国,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也影响了cpu 制造商的发展。很多国际知名芯片设计公司并不愿意在中国投资和传授技术,一部分原因是担心公司机密和技术会被泄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我国的衡量标准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尚未达到其期望的水平。
另外,我国保护市场而非竞争的体制,也没有形成专门的专利申请方式,由此又进一步制约芯片制造商的技术创新和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培养和发掘本土芯片企业的潜力。
cpu制造除了需要前沿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需要有市场需求的支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之一,需要消耗大量的cpu,但我国的计算机市场仍然被一些外国品牌占据。国内市场的需求缺口,也导致了我国cpu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动力和资源支撑。
同时,cpu 的使用寿命较长,需要更新周期很长,这使得原有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像数字家电一样迅速增长。因此,如何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丰富我国对cpu的需求,并且培养出具备独特优势的企业,是我国cpu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