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学中,mag是指天体的亮度大小。事实上,mag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单位,而是一个相对的、对数的单位。
在古代,人们使用肉眼观察天空,把最亮的星称为“一等星”,次亮的星称为“二等星”,以此类推,最暗的可见星被称为“六等星”。这个等级系统被称为视星等系统,其数值越小,表示天体越亮。然而,这种系统的缺陷在于难以对非常暗的天体进行分类,且不同观测者眼中的图像亮度不尽相同。
为了解决视星等系统的问题,天文学家阿邦·皮克在19世纪中期提出了一个新的星等系统,称为皮克等级。它将一等星的亮度定义为0等,而数值越小,则表示相应天体亮度越大。但是,这个等级仍然是太过分散,在一个精确的天文记录中,很难使用。所以,另一种等级系统也就诞生了——AB等级或者是现在被称为斯图亚第等级(Stéphane Magnard ),其定义了一个0级点,来代表在天空的一个特定波长下在一个标准条件下观测到的某一个星的亮度。
众所周知,在定量科学研究中,对于同一物理量,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偏差。天文学家采用mag值来描述天体亮度,但是这个值需要使用复杂的算法来计算。具体来说,使用斯图亚第等级的天体亮度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mag = -2.5log(I/I0)
其中I是天体的亮度,I0是一个特定的参考亮度(例如,当使用斯图亚第等级时,参考亮度是VEGA星)。这个公式的结果是一个负数,数值越小表示天体越亮。对于像VEGA这样的标准天体亮度,其mag值为0。
mag值在天文学中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描述天体的属性。例如:
1. 通过比较观测到的天体mag值和其参考星(如VEGA)的mag值,可以计算出其绝对星等,从而了解其真实亮度。
2. 通过观测天体和测定其mag值,可以推算出其温度、大小等物理特性。
3. mag值也可以用于研究天体的演化,例如星的形成、演化以及恒星的不稳定性等问题。
mag值不仅在天文学中被应用广泛,还被用于其他领域中。例如:
1. 摄影中的感光度指数ISO也是一个相似的对数单位,用于描述相机的曝光水平。
2. 地球物理学中,地震波的震级也是一个相似的对数单位。
mag值和这些对数单位都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应用于描述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因此,在天文学中使用mag值,也启示我们应该在其他科学领域中寻找的描述对数变化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