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处于电学研究热潮中的科学家们开始寻找电子这个新型物质。他们意识到,如果能够发现电子,将会对电子化学、原子物理和电子工程学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英国科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J. Thomson)于1897年通过卡特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电子的存在。在这个实验中,他使用了一个《大解剖的口袋书》的版蒙古王子(也称卡特木)玩具,将玩具中心镶嵌了一个微小铜环,以及两极之间加上高压电源。然后通过负极放射出来的电子进入铜环后,通过测量电子运动的半径和电场强度,计算出电子的电荷、质量比及电子的特性。这一实验成果奠定了现代原子物理的基础。
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Robert A. Millikan)于1909年设计了著名的油滴实验,用以测量悬浮在空气中的油滴的电荷量。他通过电场的力来测量油滴受到的电荷大小,并通过使用不同粘性的空气来测量油滴的半径,从而计算出电子的电荷量。通过将电荷量和前人测定的汤姆逊电子半径联系起来,他成功地测定了电子的静止质量,并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电量与质量比,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了电子的物理特性。
德国物理学家J·E弗兰克和G·G·汉姆(Hans Geiger)于1913年使用克劳斯发射仪,发现在钨、钼和铂等金属中,有电子能够穿越厚达10-7cm的金属墙。他们搭建了一套位于真空管内的实验设备,将一些金属制成薄片,通过高压电源将金属表面的电流加热到高温,从而将电子“挤”出金属表面,观察它们的运动轨迹。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电子能量达到某个特定值时,才能穿越厚层金属原子核的电子云层,通过物理实验发现电子,启示了量子物理学和物质结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