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电子在半导体中的导电性质与导体不同。那么,半导体导电靠什么呢?以下从能带结构、掺杂、温度和光照等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在固体材料中,电子从价带转移到导带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为带隙。对于半导体来说,其带隙大小一般在1-3电子伏特之间,当外加电场或热激发作用等因素使半导体中的电子升级到导带后,就可以被外界的电场所操纵,实现导电。所以半导体的导电性质与其能带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纯净的半导体导电性质不强,但是通过掺杂材料来改变半导体的导电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掺杂一般分为施主材料和受主材料。对于施主材料(如磷、砷、锑等),其掺杂后会增加自由电子,形成N型半导体;而对于受主材料(如硼、铝、镓等),其掺杂后会增加空穴,形成P型半导体。将N型和P型半导体单独使用时,导电性质都很弱,但是当它们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PN结,导致电子从N型半导体流向P型半导体,从而实现半导体的导电。
半导体的导电性质还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度越高,半导体中的电子就越容易获得能量,电子就会越容易从价带脱离,进入导带,导致半导体的导电性变强,这种现象称为温度效应。但当温度超过一定程度后,导电性质反而会减弱,这是因为热激发产生了一些空穴,这些空穴干扰了电子的运动导致电阻增加,半导体的导电性变差。
半导体也具有光电性,这意味着光的作用可以影响半导体的导电性质。当半导体受到照射时,光的能量将导致一些电子被激发到导带中,导致半导体变得更易导电,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可以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性质来制造光电器件,如光电导、太阳能电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