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单片机时钟晶振为什么是11.0592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单片机时钟的概念,它其实是单片机内部的一个计时器,就像我们平时拿手机或手表看时间一样。在电子设备中,单片机需要通过时钟信号来控制其内部运行的时间和速度,从而保证程序运行的正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11.0592MHz的晶振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TI(德州仪器)公司规定的。在这之前,由于机器晶振可靠性和加工技术的限制,常用的晶振频率为4MHz、8MHz、12MHz等整数频率。然而,在芯片技术日益发展的当时,单片机的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都有了大幅提高,因此需要更高的时钟频率来提高单片机的工作效率。TI公司通过数学计算和实验研究,发现11.0592MHz是一个经过充分考虑后的最佳晶振频率。
11.0592MHz的晶振频率在早期单片机的设计中具有诸多优点:
首先,11.0592MHz是一个比较高的频率,可以使单片机在不增加指令周期的情况下,提高运算速度,加快程序执行的效率。
其次,11.0592MHz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频率,它可以被16550等一些高速异步串口芯片识别,从而在通讯中避免产生误码。
此外,11.0592MHz也是许多经典图像系统中的标准频率,如NTSC(日本标准电视制式)的色带频率、CGA(IBM计算机图形适配器)的显示频率等等,因此很方便与这些系统进行配合。
尽管11.0592MHz的晶振频率有着明显的优点,但它却并非万能的。
因为11.0592MHz本身是一种不太常用的频率,所以在使用11.0592MHz的时候,很难避免需要使用PLL、倍频等技术来产生其他所需的频率,而这些额外的部件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功耗和成本。
此外,如果单片机在使用11.0592MHz频率时需要同时进行多个高速外设的控制,这时候11.0592MHz可能就无力承担这样的任务了,因为其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综上所述,11.0592MHz的晶振频率虽然在早期单片机的设计中表现出色,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