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口通信是一种在计算机与外设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在串口通信中,数据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个位进行传输的。因此,在计算机与外设间的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中断机制来协调数据的传输。而串口通信在不同的平台上数据传输的细节是不一样的,但是需要的中断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似之处。
在计算机与外设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首先需要在计算机上开启串口中断,以便及时响应外设传来的数据。如果不开启中断机制,那么计算机只能周期性地轮询外设是否有新的数据传来,这样会非常浪费计算机的资源,也会导致数据的延迟传输。
当计算机开启中断后,外设就可以传送数据到计算机中,当计算机检测到一个中断时,就会立即停止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并切换到中断处理程序中处理外设传来的数据。当处理程序处理完毕后,程序会自动返回到之前的任务中,不会影响之前的任务的执行效率。
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实现中断机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Windows来说,Windows操作系统会在计算机启动时,为串行通信端口分配中断服务例程,并在接到外设的信号时,及时调用相应的例程。而对于Linux操作系统,Linux内核通过维护一个中断向量表(IDT),将不同的中断号映射到对应的中断处理程序上。
在操作系统处理完数据后,会调用一个称为“中断退出”的函数,它将恢复所有的中断状态并解除对操作系统资源的控制。该函数还将在操作系统任务控制时刻进行一些清理工作,以便保证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
使用中断机制,能够大大提高串口通信的效率和稳定性。通过中断机制,计算机可以实时响应外设的数据传输请求,并且能够减少CPU的空闲时间,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无论是在Windows还是Linux操作系统中,中断处理程序都是使用中断机制实现串口通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了解并掌握中断机制的实现方式,可以更好的理解串口通信的工作原理,也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