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最初的计算机是依靠引进、拼装而来的,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在CPU设计方面,中国从头开始要比其他国家晚了不少时间。
更重要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形式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放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上,技术领域上的投资,特别是对于具有风险的科技创新投入相对较少。
因此,在计算机芯片领域尤其是CPU领域,中国虽然看到了需要,但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投资。
计算机芯片产业需要在技术、制造、产品等多个领域同时有所突破,而CPU作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对于产业链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CPU不仅是技术难度极高,而且需要极大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利益推动,企业或者投资者并不想冒风险投资。
中国的计算机市场相对较小,而国外的企业,比如英特尔、AMD等,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高端用户,这为它们的技术升级走向下一代提供了足够的市场利益。这也是为什么英特尔能够持续推出更新一代的芯片而没有停滞的原因。相反地,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并没有同等的市场支持,导致CPU研究相对滞后。
在发展计算机芯片产业时,核心技术的保护和掌握至关重要。然而,中国经验告诉我们,在CPU知识产权方面的确存在缺乏的情况。
早期的芯片设计和制造主要依赖国外企业,在这些情况下,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从市场切入进行技术掌握,在技术方面较为依赖和欠缺。从市场切入,可以掌握实际的应用和反馈信息,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对于计算机芯片产业的核心技术保护提供足够的力度,导致了知识产权的缺失。虽然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CPU领域发起并赶超国际品牌,还需要时间和技术实力积累。
计算机芯片的制造,不仅需要有顶尖的设计能力,更需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比如光刻技术和雕刻技术等等。这些都是高昂的成本,而且需要整个芯片产业链的完善支持。然而,在中国,整个技术产业链和配套工业体系的发展进程相对较晚,尤其是在芯片制造领域,自然也缺少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发展。
虽然中国芯片产业已经在快速崛起,在新型芯片领域比如AI芯片、区块链芯片等有了许多进展。但是,要想在CPU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还需要加强整个产业链的建设以及政策和市场的支持,否则很难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