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是一种半导体材料,也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常用原材料。那么,多晶硅是什么时候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呢?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多晶硅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John C. Little和Calvin S. Fuller在1953年发现的。随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Alexander Chapin又对多晶硅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发表了有关论文。
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多晶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在电气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此时,人们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电容器、电阻器、场效应晶体管等方面。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能源危机的爆发,太阳能电池板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而多晶硅则成为了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料之一。
当时,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还比较低,多晶硅的纯度也不高,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多晶硅生产过程的改进,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不断提高,多晶硅的造价也不断降低。
目前,多晶硅已成为光伏产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其半导体性能和光电转换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随着太阳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多晶硅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并逐步延伸到新能源汽车、能源储存、智能电网等领域。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政策的支持,多晶硅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同时,也需要加强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使得其产能更高,制造更加节能环保。